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提起青田田鱼,国内水产界除了一些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的朋友外可能知道的人还不多吧;或者,可能也有一些朋友会说,“青田田鱼”不就是“瓯江彩鲤”(的俗称)吗?或者,还有一些人,可能只知道有“瓯江彩鲤”而并不知道它还有“青田田鱼”的俗名。甚至即使在浙江的水产界,多数水产同行,可能也并不知道“青田田鱼”与“瓯江彩鲤”除了名称外还有其他的“不同”?我注意到时至今日,浙江的水产界在多数场合下也仍在普遍使用“瓯江彩鲤”而非“青田田鱼”,似乎大家也都更认同前者。而“青田田鱼”作为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两个核心元素(稻和鱼)之一,其重要性勿容置疑。正是因为注意到了大家对“青田田鱼”都还不太了解,所以小编觉得有必要故今天特地来跟大家聊聊这个非常小宗、但特别重要的鲤鱼特色品种“青田田鱼”,希望通过我们的介绍,能让您真正了解这个品种、认同它的潜在价值。
1
如前所述,青田田鱼是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的两个核心元素之一。而且与其中的水稻品种在千余年来被不断更换不同,该稻鱼共生系统中所用的鱼类,一千多年来未曾被改变过。正是一千多年被在稻田浅水环境中持续不断地驯化,才造就了青田田鱼这一我国特有、具有显著和鲜明特色的地方品种,成为我国水产养殖驯化动物中的独特瑰宝。
众所周知,水稻、小麦和猪牛羊等动植物的人工驯化,孕育了人类的农耕文明。那么人类对鱼类的驯化,是否会催生另一场人类的巨大“变革”呢?据FAO(2024)统计,2022年是人类第一次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元年,未来水产养殖必将是人类获取水产品的主要方式。因此,水产动植物的驯化意义,也许同样重要。而鲤鱼是人类驯化的第一个鱼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很难找到人类最早驯化的鲤鱼群体,或者说,这些被驯化的鲤鱼在过去的二千多年里,可能还在不断地被与野生鲤鱼进行着人为的基因交流,即不断地用野生鲤鱼作为亲本,与池塘驯化鲤鱼进行“杂交”,有时借着所谓的提纯复壮,因此,目前能够找到的池塘驯化鲤鱼,其与野生鲤鱼的基因分化历史并不长。
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青田田鱼是迄今发现的与其祖先野生鲤鱼群体分化历史最悠久的驯化鲤鱼(之一),至少有一千多年,是我国稻田驯化鱼类中驯化最早的稻田养殖鱼类,因此其具有对浅水稻田环境的优异适应能力。
很多人可能认为,所谓稻田养鱼(稻鱼综合种养),就是在稻田挖好沟,然后再把鱼种放入稻田就是稻田养殖了。然而,这些放入稻田的鱼类,是否适应在稻田环境中生长呢?它们是否喜欢从沟里游入稻丛中实现所谓真正的稻鱼共生呢?我们最近的研究结果,也许能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结果。我们实验室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结果显示,一些池塘驯化的鲤鱼当其所处水位低于20cm后,其应激反应就会显著增加。因此将那些在池塘驯化的鲤鱼放入稻田,由于田面水深通常只在5-20cm之间波动,可以预见,它们是否愿意进入甚至长时间待在水深不足20cm的田面上呢?而青田田鱼,由于在稻田浅水环境下被驯化了一千多年,我们的实验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它们在低于20cm水位的应激反应也是较小的,这是因为它们被长期在低于20cm的浅水稻田驯化,所以也早就适应了这样的浅水位。它们祖祖辈辈就是生活在不足20cm的浅水稻田,因此具有对浅水优异的适应能力。下图可以给你展示这些鱼类能在任何平面保持直立的姿态,而一般的鲤鱼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大家可以去试一试。实验室一位博士,曾经比较了不同鲤鱼群体保持直立姿态的时间,也充分说明了青田田鱼的这个独特能力。考虑到著作权的问题,我们也不在此分享他实验的视频了。
青田田鱼向来以其鳞片柔软可食出名。实验室另一位研究生最近的研究显示,青田田鱼鳞片的含水量,显著高于池塘驯化鲤鱼和野生鲤鱼的鳞片,而其无机盐的含量显著低。当然有关其形成的机制,我们尚在研究中,但这种特性的形成,对于青田田鱼适应稻田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为水稻田中的稻株较为致密,柔软的鳞片意味着其躯干部总体也会更柔软,更能在稻田中自由穿梭和改变方向;而更高的鳞片结合水,也能帮助其度过稻田缺水时艰难的干露时刻(因学生论文尚未发表,所以相关的实验结果,也恕不在此给出)。虽然今天的农田水利建设较好,稻田缺水的情况已大大减少,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这些田鱼被驯化的过程中,它们的祖先一定是经历过无数次缺水的时刻,使得它们早已形成了抵抗稻田缺水而不得不干露的生物学机制。
在南方山区的稻田,由于田块小,不但容易缺水,而且夏季也常面临高温炙烤。高温的水中,溶氧也低,因此青田田鱼在稻田驯化的过程中,一直在经历着高温低氧的驯化(考验)。那些不适应这样恶劣环境的个体早已被淘汰,因此驯化出来的青田田鱼,自然就具备了对高温和低氧的超强耐受能力。我们的研究显示,兴国红鲤等池塘驯化的鲤鱼,对于低氧表现出明显的应激反应(即其能量代谢显著上调),而青田田鱼则并没有表现出这样的应激反应。
青田田鱼对浅水环境的适应性还有很多,例如在稻田环境下食性从原底栖动物食性,改变为能大量摄食水草的杂食性,并进而进化出了丰富的体色(本人假设,尚待科学验证)等等等,总之,在长期的稻田浅水条件下驯化,青田田鱼形成了对稻田浅水环境的特定适应性,成为能够与水稻形成真正互利共生关系的特殊鱼类品种,因此当地民间将其称为“田鱼”名不虚传。就像把狼驯化后称为狗一样,对于这样的鲤鱼给予“田鱼”这样的称呼,对于驯化动物而言,是非常合理的。在我国诸多的养殖鱼类中,可以说还没有哪一种鱼类,能够像青田田鱼那样得到了非常好的驯化,我国或者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养殖鱼类,由于长期与野生同源种之间存在基因交流,因此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彻底的驯化,而由于青田田鱼长期在稻田环境下驯化,极少与其野生群体之间再次进行交配、产生基因流,因此是我国驯化最彻底的鱼类品种,因而形成了有别于野生鲤鱼和其他池塘驯化鲤鱼群体的显著不同的特性,非常值得在全国稻田中推广。
2
如前所述,“青田田鱼”还被人称为“瓯江彩鲤”,甚至很多人认为,瓯江彩鲤是其学名,青田田鱼是其俗名。那么,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两个名称呢?或者它们是否属于“同物异名”、只是名称上的差别呢?或者对于稻田环境下驯化的这个鱼类品种,我们该给它们一个什么名称更科学合理呢?
首先,该鱼类的物种科学名就是普通鲤鱼common carp,因此其学名自然是Cyprinus carpio。因此就不存在瓯江彩鲤是其正宗的科学名的说法。其次,给任何事物命名,都必须要根据其最本质属性。确实,青田田鱼的体色非常丰富,且有各种颜色,因此称其为彩色,也是对这类鱼体色表型特征的一种概括(描述)。然而,体色并不是这些鱼类的所有个体的共同特征,即青田田鱼中确实存在大量红颜六色的彩色个体,但也有大量青灰色、金色等普通鲤鱼体色,因此用彩鲤去描述,显然不能包含所有的个体。而且,体色也不是这个类群最本质的特征。而对稻田特有的浅水环境的适应性,才是该类群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将其称为田鱼或田鲤鱼显然比彩鲤更科学。其次,将该鱼取名为“瓯江彩鲤”,会给人误导为该鱼是分布于瓯江的鱼类,但事实上,瓯江的彩色鲤鱼都是人工放流而来,并非是天然分布。取名“瓯江彩鲤”的“瓯江”的本意,是指瓯江流域的不同县市在养殖的鱼类,但因为在名字中取名“瓯江彩鲤”,必然会给不了解的人误导,因此将该类群的鱼名取名瓯江**似乎也是不妥当的。那么名字中冠以“青田”是否比“瓯江”更合理呢?是的,因为在推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时候,就冠以“青田”了,“青田田鱼”就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的特定鱼类,不会产生任何歧义,同时,取名“青田田鱼”,也更有利于宣传、保护和传承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许有人会说,那该鱼并非只在青田有啊,取名青田田鱼,是否不妥?其实这样的解读并不正确,众所周知,我国的青虾,学名却是“日本沼虾”,我国的鳗鲡,学名却是“日本鳗鲡”,你会对名字中的“日本”提出质疑吗?
当然本文也无意于否定瓯江彩鲤这个名称。实际上该名称确实也很美,也体现了一定的特色,包括了一类特定的鱼类。因此本人认为,因为瓯江彩鲤,是指青田田鱼中的彩色个体,且这些鱼类大多经过了科学的选育,因此从品种角度,对这部分经过选育的彩色鲤鱼,取名为瓯江彩鲤也完全科学合理。但同时,因为瓯江彩鲤与青田田鱼的内涵并不相同,所以建议学者们今后不要说:瓯江彩鲤,俗称青田田鱼,因为这两个名称指称的鱼类范围并不相同。不知道您是否认同呢?当然一个名字的科学性可能包括多个因素,以上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
青田田鱼能够真正有效防止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上图左侧为患“白叶枯病”的水稻(用药都未能防住),右侧为稻鱼共生稻田,不用药,仅依靠青田田鱼,就几乎没有发生“白叶枯病”。青田田鱼是不是真的很神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