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引言
环境和生态是两个在我国媒体和各类文章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且已成为普通大众都耳熟能详的普通词汇了。我国更有“生态环境”这样的独特词汇,因此似乎人们都应该很清楚环境与生态之间的区别了。然而,在现实中,我们能经常看到对这两个概念的误用或不恰当使用,很多人甚至可能认为环境与生态是同义词或近义词而可以互换,并进一步将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混为一谈,那么严格意义来说,环境和生态是否是一回事呢?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环境工程和生态工程又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跟朋友们聊一聊。当然由于小编学术水平的限制,所提观点不尽正确;而对待任何事物,本身也都是见仁见智,因此如果您与小编有不同的观点,或者您认为小编的观点不正确,竭诚欢迎您给予批评指正。
环境v.生态
首先我们就“环境”与“生态”这两个概念来谈谈它们之间的区别吧。确实,“环境”这个名词/术语,实在是太常见了,似乎都没有必要我们再去做任何解释。但正是因为“环境”太常见,我们就有必要来对它进行一番专业的解读。相比,“生态”似乎略为专业化一些,或者“环境”可能是中文语境本来就有,而“生态”更可能是一个舶来品。
“环境”这个概念,在英文中有一个对等的词汇:environment。而“生态”只有其形容词形态才有对等的英文词汇“ecological”,其名词形态甚至都没有一个对等的词汇,因此,“生态”相对来说,可能其语义会更明确,而“环境”则可能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境有着很不同的意思。但是,“生态”在中文语境由于被广泛的使用,其含义也在被不断地“泛化”,从而逐渐脱离了其在“生态学”中的本来含义。例如,在中文语境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表述:说“某某环境或建筑是很生态的”,这里的“生态”在英文中可能更接近于“environmental-friendly"的意思吧。即“ecological"在英文语境中可能很少用作表语来表达“赞美”,即一般不能用“ is/are ecological"来对某事物进行赞美,尽管其形容词形态在用作定语修饰名词时,可以含有类似的意思,如ecological farming,就是表示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一种“农业”或“养殖”方式,即使在这样的语境下,它也没有赞美之意。总体而言,“生态”的语义是相对明确的,主要是指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与生态相关的等含义。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不能与“环境的”来替换或相互作为“近义词”。如:ecological interaction; ecological farming;ecological principle; ecological niche;ecological design;ecological mechanism; ......。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与“环境”有类似的意思:如生态因素ecological factor,与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意思相近。因此,“环境”与“生态”具有较大的差异。因为“环境”具有专业和非专业的使用,在专业领域又有“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两个学科下的语义,因此“环境”的意思就要复杂得多。例如,在非专业领域,“环境”可以表示“氛围”,但在专业领域,就会更具体。例如: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更主要是指人类的“环境”,而在生态学中,“环境”主要是指所研究的对象的“环境”,如:如果我们研究鱼类生态学,那么这里的环境就是指“鱼类的环境”,如果我们研究的是野生动物生态学,那么“环境”就是指它们所生活的陆地环境。如果我们研究的是肠道微生态学,那么这里的环境就是“肠道微环境”。在“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例子中,“环境”的含义大于“生态”,即“环境因子”是包含了“生态因子”的,但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比“环境系统”中的“环境”包含的范围更广。即前者是指整个系统,而后者可能只是其中的部分。
环境工程
/生态工程
当您了解了“环境”和“生态”的区别以后,那么对“环境工程”和“生态工程”的差别,可能也就不难理解了。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将两者混为一谈的情况。明明是生态修复工程,却做成了“环境工程”。所以我们也仍有必要对两者来做个区分和辨析。
首先,“环境工程”,通常是“环境科学”范畴的概念,因此这里的“环境”,主要是人类的“环境”,即这些“环境工程”,主要为解决人类的“环境问题”,例如污水/废水处理工程。在“环境工程”中可以采用“生态方法”,但“环境工程”并非一定要采用“生态方法”,例如污水处理,既可以用“人工湿地”这样更偏生态的方法,但也可以通过纯粹的“环境工程”方法,如(物理或机械)过滤、沉淀、絮凝,也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或其他人工工程手段。而“生态工程”,包括“生态修复工程”,大多属于生态学范畴,所以生态工程,就主要要基于“生态学”的原理,而不是“工程学”、“环境学”的原理。两者最大的差别是:“生态工程”基于“生态学”原理,也就意味着,其基于“太阳能”为主驱动的动力学过程;而“环境工程”更多的是基于非能驱动,如通过电力消耗来驱动的过滤、重力作用的沉淀等。即“生态工程”更着眼于“构建太阳能驱动”的“生态系统”,来发挥其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而“环境工程”则基于解决环境自身问题所需采取的各种工程手段,其中可以包括生态手段。即生态手段在环境工程中只是其中的一种可选择而非必需的手段。
当然,在生态工程中,有时也可能需要借助非太阳能的“辅助能”,但绝不能以辅助能为主要的驱动能。因此如果真正理解了生态工程的内在含义,真正了解生态学的原理,那么设计构建的“生态工程”一定是一种低能耗的太阳能驱动为主的系统。相反,如果不懂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的差别,那么很有可能把环境工程错当生态工程。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在我国的生态修复中非常常见。例如:在进行湖泊环境治理时,大量使用“环境工程”而非“生态工程”(图1)。
图1 某湖泊的环境(治理)工程(陆剑锋摄)
前段时间,小编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李百炼教授来学校做报告: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世时代的河湖生态修复。在报告中,李教授就提到了了“构建生态系统”的重要,很多人其实可能并不明白李教授的真正意思: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只有在生态系统的构建上下文章,才能在生态修复、维护等过程中达到最低的能耗。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国国内目前鲜有真正的生态工程,都将“环境工程”作为“生态工程”,既增加了环境治理的成本,也增加了后期的维护费用。所以本推文给大家介绍两者的差别,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环境工作者,能从顶层设计开始,更好地去设计、构建您所治理的生态系统,从而以更低的生态治理成本,达到更加的环境修复效果。
案例
美国圣安东尼奥的城市河道治理,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工程案例。小编曾在台湾的《生态工学》教材中看到过关于圣安东尼奥河道治理的案例介绍,然后2007年3月,小编有幸正好去该城市参加世界渔业/水产养殖大会,亲眼目睹了该工程的治理效果,确实非常不错。工程的维护费用很低,除了在水动力上有所改变外,其他过程,几乎都是自然的生态过程,与国内动辄采取的各种工程手段相比,确实是天壤之别。
不仅是该治理工程,小编在欧美国家的考察中,鲜少见到我国这样的“宏伟环境工程”。在日本,也经常听到“近自然”修复的理念。因此希望国内从事环境治理的朋友们,今后能采用更多的“生态工程”,而非“环境工程”,以使我国的水环境修复(江河、湖库)能达到真正的生态修复目标。
往期回顾
您可能由于工作繁忙,错过了我们往期的内容,下面是一些链接,欢迎查阅或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