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01 引言
双壳类(瓣鳃类)是淡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营养过程、物质循环及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等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虽然湖沼股蛤(淡水壳菜)大量附着在船体上时可能对船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危害,但湖泊中的湖沼股蛤却是很多鱼类如鳊鲂类、鲤鱼和一些周丛生物食性鱼类的优质饵料生物,蚌类还是鳑鲏的“产卵场”和“育幼场”;蚌类在滤食藻类和有机碎屑、净化水环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江河、湖泊曾普遍拥有很高的双壳类多样性,然而与全世界的淡水双壳类一样,在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和环境污染影响下,双壳类多样性正在急剧下降,如小编在2006-2008年对新疆乌伦古湖进行生态调查期间,虽采集到了大量死亡贝壳,但未发现一个活体的蚌、蚬;同样,在小编2002年对江苏滆湖的调查时,在全湖的20-30个采样点中,也仅在个别采样点采集到了极少量的河蚬和个别的背角无齿蚌,与滆湖历史上丰富的蚌类资源相比,多样性出现了严重的下降。事实上,淡水贝类多样性的下降,是一个全球性生态问题。早在上世纪70年代,欧美科学家就注意到了淡水贝类多样性下降的问题,因此他们很早就成立了专业的贝类协会,来研究对淡水贝类的保护问题。当然影响贝类生存、繁衍的因素非常多,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北美的科学家们也并没有找到有效的对策。直到本世纪初,它们终于提出了这样的一种假说:即过去基于甲壳动物(如大型溞)的毒性试验制定出来的污染排放标准,是否不适用于对淡水贝类的保护?尽管对这一问题的想法由来已久,但过去在用贝类作急性毒性试验时苦于对贝类的死亡标准难以确定而无法开展,因此,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基本都是基于大型溞的研究得出的。因此要开展相关的评估研究,建立对淡水双壳类毒性试验的标准方法显得尤为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研究开发出了针对淡水双壳类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美国USGS(geological survey)也在2006年正式发布了关于对淡水双壳类急性毒性试验的标准,同时开展了各种有毒物质对淡水双壳类的急性毒性试验,依据这些试验结果,比对大型溞的毒性试验结果,修订了一些有毒物质的排放标准,制定出的更严格排放标准,也有效保护了美国的淡水双壳类。与此相比,目前我国对淡水双壳类保护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如在长江十年禁渔这样的重大活动中,从未见过有谁提起过长江的淡水贝类的保护问题。也未见我国有针对淡水双壳类多样性保护的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在我国的学术界,除了对淡水珍珠蚌的研究外,也主要是一些对双壳贝类的偏理论研究,如对重金属或一些有毒物质如何影响蚌的生理、基因表达等理论层面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均未见有从如何有效保护淡水贝类多样性而出发的,我国更未见一项污染排放标准,是出于对贝类保护的需要而制定的。因此也许我们仍可以这样说,我国的淡水双壳类目前仍处于悄无声息地默默“含冤消失”之中。面对正在悄然消失中的我国淡水双壳类,如果您是一位淡水生态学研究的相关科学家,您愿意对此有所作为吗? (因本人掌握信息不足,以上观点难免存在偏颇之处;若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02 影响淡水贝类的主要因素
为了能保护淡水双壳类的多样性,了解影响、危及它们生存的关键环境因素是极为关键的,人类活动的干预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它们的危害程度是不同的。那么影响我国淡水双壳类多样性的因素有哪些呢?
环境污染 我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起的高速经济发展,特别是各种所谓的”乡镇企业“的大量发展,在粗放式发展的年代里,由于对环境污染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大量重金属、印染等工业污染物排放进入到天然湖泊和江河中,造成了对大量淡水贝类生存的严重威胁。此外,农田大量使用各种农药,这些农药最终以面源污染的形式进入江河、湖泊,也是造成我国淡水贝类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湖泊,由于石油开采等导致的油污进入湖泊,造成了对一些淡水贝类的污染,导致其出现繁殖或生活史上的严重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 除了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对淡水双壳类产生危害外,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导致江河、湖泊出现富营养化,也是引起淡水双壳类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小编2002年对江苏滆湖的底栖动物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导致湖区底部大范围出现缺氧,使得各种螺类和蚌类都无法生存。此外,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毒素等,也可能会对某些淡水贝类产生致命的毒害作用。
清淤、采砂、淘金等人类活动 我国湖泊环境治理,比较热衷于进行”清淤“等环境治理工程,导致大量底栖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贝类遭到掩埋,致使其多样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其他类似的活动还包括挖沙(采砂)和淘金等人类活动,也都会对底栖动物(贝类)的栖息地遭到毁灭性破坏。
岸坡硬化、码头兴建等沿江开发和湖泊围垦等人类活动 我国的江河由于大量兴建码头、防洪堤等,使得河岸被硬化,淡水双壳类的栖息地被破坏。过去,我国大量围湖造田运动,也使湖泊沿岸带淡水双壳类的栖息地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鱼类资源的破坏与衰退由于鱼类是淡水双壳类构介幼虫的寄主,鱼类资源的破坏使得构介幼虫找不到寄主而难以生存,使得双壳类的生活史难以完成,造成了其多样性的下降。
水利工程建设 由于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使得江河水位被大幅度抬高,使得双壳类栖息地被破坏,造成了大量贝类因缺氧而死亡。大坝还会使流动的水体变为静水,不但易使其缺氧,而且也会使得贝类无法获取食物资源而出现生存危机。
全球气候变化由于全球变暖、干旱或洪灾等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可能造成了对淡水双壳类生存条件被破坏,出现多样性的下降。
其他因素 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他未知/未识别的原因造成的对淡水双壳类生存或栖息地破坏产生的多样性下降。
03 保护淡水贝类,我们该做些什么?
首先,科学家群体要向全社会加大宣传,告诉人们,我国的淡水双壳类正面临着各种生存威胁,需要全社会都重视对淡水贝类多样性的保护。
其实在宣传之前,科学家们自己先要重视对淡水双壳类的科学研究,了解它们的生存危机和识别引起多样性下降的关键因素,从而在宣传中也能更有的放矢。
通过宣传,要让有关科研主管部门重视起来,对加强淡水双壳类保护进行科研立项,吸引更多的年轻学者对淡水贝类的保护开展科学研究,从而为制定出更多的淡水双壳类的保护技术、方法、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是行动起来,开展对各种淡水双壳贝类的栖息地、生活史等开展研究,找出它们面临的主要危险因素,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保护它们。有时还要推动立法部分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出对淡水双壳类的保护法律法规或管理条例,从而确保加强对双壳类的保护。通过对不同贝类开展对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更科学的毒性试验,从而制定出能真正有效保护它们的有毒物质排放标准,确保环境管理目标的达成。
第三,要像保护鱼类那样重视对淡水双壳类的保护,要加强对全国淡水双壳类的生态监测,确立不同贝类的濒危程度,将濒危贝类纳入濒危物种保护名录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对于国内一些淡水贝类多样性高的江河、湖泊,设立淡水双壳类多样性保护区,以减少人类活动对保护区内淡水双壳类的影响或破坏。
第四,对濒危双壳贝类开展研究,识别影响其濒危的致危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修复濒危淡水双壳贝类的资源/种群。
最后,加强对淡水双壳类保护的科普宣传,让全社会更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包括淡水双壳类在内的各种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往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