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巍教授:FAST ICAS技术探讨——可行性与潜在问题

健康   2024-09-05 18:01   北京  

本期内容

FAST ICAS技术的产生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应用于ICAS治疗可以极大简化手术步骤,并且在颈内动脉床突段闭塞再通治疗过程中显示出了同样的效果,闭塞再通斑块一般比较硬,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仍然能够顺利通过,这提醒我们Fastunnel可以应用于更多的场景,比如ICAS-AIS机械再通。

颅内动脉狭窄是中国AIS的常见病因,多项研究显示有将近一半的AIS患者合并ICAS,所以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应用于ICAS-AIS机械再通有广阔的前景。

BASIS技术应用于颅内狭窄治疗已被大家广泛接受,支架到位之后能够起到远端保护、锚定辅助球囊快速到位,简化手术操作,但是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只有推送杆为0.014inch或0.015inch的取栓支架才能应用该技术,限制了其应用场景。应用Fastunnel实施BASIS技术也许可以解决这一局限,于是产生了FAST ICAS技术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应用于AIS的优势与困惑


1

优势:

  1. 兼具微导管与球囊的双重特性

  2. 简化取栓后血管成形术过程

  3. 不同管腔适配各种取栓支架

2

困惑:

  1. 非ICAD病变适用吗?

  2. 首发球囊微导管尺寸与规格如何选择?

  3. Fastunnel能够顺利通过闭塞病变吗?

FAST ICAS技术实施步骤


对于急诊高度怀疑是ICAS患者,可以应用FAST ICAS技术

FAST ICAS技术实战中的考量


1

选择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的合适内腔

21系列内腔大,可以适配更多取栓支架,而且可以释放Enterprise,但通过性和到位性受限,需要考虑通路情况。17系列通过性和到位性更好,但可以适配的支架受限。实战中首选21系列的可能性更大。

17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可以适配经0.017inch 微导管释放的取栓支架,例如:Syphonet取栓支架全系列,Solitaire X 3mm;Trevo XP 3mm;Jrecan 2.5mm;天戈 3.5mm等。

21系列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以适配除经0.027inch微导管释放的取栓支架,例如:Solitaire AB 6mm、Trevo XP 6mm等,所有经0.017inch微导管或者0.021inch微导管释放的取栓支架。

2

依据闭塞部位选择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的合适大小

根据术前CTA预判闭塞部位,根据闭塞部位的解剖直径范围或对侧正常镜像血管管径选择球囊直径,球囊长度一般选择15mm,能够使用大多数场景,当然必要时可以选择更长或更短的球囊。

3

选择适配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的中间导管

为了更好地通过和支撑,并可能取栓抽吸,FAST ICAS技术一般需要应用中间导管。直径方面,21系列尽量不选择5F中间导管,可能存在明显的阻力;长度方面,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长度150cm,如选择使用132cm、135cm长度中间导管时,需移除中间导管后的Y阀。

实战病例一:基底动脉ICAS闭塞急诊开通

基底动脉闭塞,AICA与PICA吻合,闭塞远端浅淡显影;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通过闭塞段,确认真腔。

以8atm扩张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5mm×15mm

扩张后实现再通。

从穿刺到再通仅用时28分钟

实战病例二: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急诊开通

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闭塞,无残端。

释放Syphonet取栓支架 5×35mm,证实为ICAS。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2.0mm×15mm扩张。

置入Enterprise 4×23mm支架,L-MCA成功开通。整个过程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仅在病变局部来回移动,极大简化了手术操作。




总之,FAST ICAS技术是值得大家思考和尝试的技术,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不是简单的微导管与OTW球囊,该技术需要更多的体会和学习曲线,也存在无限的创新空间:如ANSWER技术、AIS取栓应用、慢闭开通应用。

专家简介

 

张永巍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

担任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青年常务理事兼重症脑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学组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重症脑损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全军神经病学专委会青年委员及脑血管病介入学组委员等。

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等科技奖励7项,多次被评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优秀中青年专家奖”。

DIRECT MT和ENCHANTED-2/MT研究主要成员,发表论文60余篇,代表性著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参编专著6部,参与撰写5部脑血管病专家共识或指南。


© 版权声明

严禁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转载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本文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或个人,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特别说明

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觉得内容还不错,点个“在看”呗

卒中视界
以卒中防控为主导,汇聚脑血管内科,外科,介入医师和其他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健康界人士,打造中国脑血管病医生分享经验、碰撞思想、参与全球交流的平台,共同推动中国脑血管病医教研防事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