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炊烟:二战德军伙食

文摘   2024-08-16 09:51   江西  

1933年,希特勒一上台就给德国人画了个大饼,承诺要让大家吃得饱饱的。但现实很残酷,他并没有变魔术的本事,为了让自己的大话成真,他的目光投向了战争。那时候的德国人走投无路,选了这么个独裁者,而他则把魔爪伸向了全世界。

         

 

那么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希特勒又给德国的年轻人们准备了啥好吃的呢?

         

 

在一战时,德国国防军的伙食供应体系就已很完善。到了二战,每个步兵师都有管理队负责伙食和邮政。管理队下面有伙食处、面包连、屠宰单位和战地邮局。    

         

 

伙食处的活儿就是监督伙食补给,军官们天天负责看兵员报告,并按人数调餐量、制定烹饪计划,再向上级报告需求。伙食处有3个军官、28个士官和15个士兵,一共46人。

         

 

面包,作为德国人的主食,它的制作单位——面包连,在德国陆军的野战炊事部队中可是核心角色。在部队编制上,面包连主要出现在集团军和师的后勤部队中。

整个面包连全年有军官、副官、军士和士兵,一共120多人。装备有两辆烤箱车、一辆和面机车、一辆6.5千瓦的发电机车和五辆运输车。人员方面,有一名军官和46名士兵,其中30人是面包师,每天要为15000人做面包。除了烘焙设备,还有步枪、手枪、马车、汽车和自行车。    

机械化师的面包连,无论是机械化步兵师还是装甲师,编制和装备上和步兵师面包连差不多,主要差别在人头数和车辆种类上。机械化面包连的队伍里有军官、副官、军士和士兵,装备有步枪、手枪、汽车和摩托车。

         

 

战争的中前期,德国每个集团军都配了两个面包连,等到了后期,就合成了一个大的面包连。步兵师的面包连,按编制条例,装备和人员配置都是杠杠的。第一排出场带了两辆烤箱拖车、一辆和面机拖车、一辆发电机拖车、四辆面包运输马车和一辆运水马车,队伍里有军官、军士和士兵,其中30人是专业面包师。第二排也与之相差不多,有三辆烤箱拖车和六辆面包运输马车,队伍配置也相似。    

         

 

至于德军面包连的烤箱拖车,主要分为两种型号:SDR 105和SDI 106。SDR 105型的烤箱可是一战的老兵,底盘全新设计,长得圆润可爱,还有个能收起来的烟囱。SDI 106型则是方方正正,也有同样的收放式烟囱。

         

 

要论产能,SDR 105每次能烤80个面包,而SDI 106则是它的两倍,一次能烤160个。要是每次烤面包得2小时,那SDI 106一天能烤出1920个面包。总的来说,每个面包连每天得做出1万到1.2万个,每个都重750克的面包。

         

 

战场上,德国人的伙食主要靠野战餐车,这些餐车还有个霸气侧漏的名字——"火炮"。如果你穿越成了二战的德国兵,听到让你去管"火炮",可能不是让你去打坦克,而是让你去当炊事兵。这些"火炮"会变着法给前线的兄弟们送热饭。据说,当时的野战厨房有条规矩,锅里永远得炖着土豆和肉。但这些厨房没烤炉,所以香肠和面包得由营级厨房提供,后勤兵得扛着送到连队。    

         

 

         

 

这么大量的面包要出炉,和面就成了个大工程,虽然面粉通常是由补给车队从集团军补给中心领的,但有时候也得就地采购。尤其是那些还没磨好的小麦,靠人工肯定是没戏的。

         

 

这时候,每个面包连的电动和面机就大显身手了,只要把面粉和水往里一倒,每小时能和出100至1800公斤的面团。每天能磨出六吨面粉。    

         

 

除了烤箱和和面机,磨粉机也是面包连的得力助手。还有,烘焙面包还得用到大量的水,平均每天得15000升,所以专用的水车也是面包连的标配。

         

 

         

 

   

到了1944年,德国陆军的师级管理队来了个"大改名","伙食处"都改成了"火食连",面包连和屠宰单位这些原来独立的单位,也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被整合到了火食连里,变成了排级单位。

         

 

师级补给部队的大BOSS,也就是补给主任,这角色一般是由师参谋部里的后勤参谋来挂帅的,可见其地位之重要。补给部队除了有个指挥部,还有七个运输纵队、一个维修连和一个补给连。前三个纵队是汽车运输的主力,第四到第六纵队则是马匹运输的天下,每个纵队都有一次性拉30吨物资的能力,而第七纵队则是专门搞燃料补给的。    

这些补给纵队把从集团军补给中心搞来的物资,先集中到师补给中心,然后再由各部的补给运输队分头送至各部。面粉这种食材,直接就送到面包连去了。猪、羊、鸡、鸭这些,得先让兽医检查一番,确保它们卫生达标,没有携带病菌,如果有问题就得及时处理。一旦合格,就送到屠宰连去加工。

         

 

瓜果蔬菜这类食材,就由各部的补给队直接送到各营和连的野战厨房。这样一来,前线的士兵们就能及时补充能量,继续在战场上奋勇作战,保持战斗力。

         

 

另外,德军炊事班除了有面包连,还有屠宰单位,专门给士兵们准备肉食。屠宰单位的活儿可不轻松,一天他们得宰15头牛、120头猪或240只羊,还得做三吨香肠。宰完的牲口毛皮得收拾干净,交给后勤部门做皮货。    

         

 

为此,屠宰单位装备有专业的吊装车和屠宰工具,煮肉的大锅、灌肠机这些做香肠的设备也得有。还有带熏制设备的卡车,冷冻储藏肉类的冷柜车。

         

 

一开始,屠宰单位有的是排级单位,有的是两个排合成连,轮班干活。到了战争后期,基本每个师的屠宰单位都扩到了两个排,和面包排一起干。屠宰排里,通常有个带头的军官,一个副官,还有42个士兵。在屠宰排,不光要会杀猪宰羊,这只是基础,还有更多活儿得干(比如临时拉上前线顶个把小时?笑)。

         

 

食品的配送也有一套固定的流程。以东线为例,食品先在占领区的仓库集中,然后通过集团军群后方的火车终点站运输,最后送达各集团军和师的火车站。有时,后方的物资会先送到集团军的后勤站,再分发到各军仓库或直接送到补给点,最后由团和营分配好,送到前线。    

         

 

到了饭点,饭菜搞定后,那些暂时不用上战场的士兵就可以去野战厨房领饭了。至于前线的战士们,就需要得等补给人员把饭送到前线,或者派人回自己部队取饭。为了让前线的兄弟们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德军还特制了金属的保温筒,双层设计,能装12升,重8.2公斤,还附带个背带,方便背上前线。

可问题是,这种保温筒数量有限,大的野战厨房能有6个,小的就只有4个。所以很多情况下,前线的士兵们还得带上自己的饭盒和水壶,派人回部队取饭。这活儿可不轻松,想想手上得拿满饭盒、水壶、面包,要是路上遇到敌人袭击,那可就真是手忙脚乱,基本没有什么还手之力。    

         

 

而或许正是考虑到这一问题,德军将战斗中的食物携带也做了如下几种分类。行军食物,也就是Marschverpflegung,是给行军中的部队准备的,这种伙食不用烹饪,挺适合前线的。通常由部队的炊事班做好,一日一份,按套餐来。

         

 

行军中的士兵,每人每次能领3-4份。一份里面包括:黑麦面包700克、冻肉或芝士200克、黄油60克、咖啡9克或红茶6克、砂糖10克、烟草6卷。这些食物都打包好,装在纸箱里,方便携带。

         

 

全份携带食物,也就是Eiserne Portion,里面的饼干用纸和罐头包装,一份里有:饼干250克、冻肉200克、干燥蔬菜150克、咖啡25克、盐25克。这里面的饼干,也就是Zwieback,烤得硬硬的,挺有嚼劲。

         

 

半份携带食物,也就是Halbeiserne Portion,包括:饼干250克、加工保鲜肉200克(主要是罐头食品)。

         

 

战斗食物,是1943年根据战斗需求供应的,不用烹饪,特别方便携带,热量还高。分为大型战斗食物(Grosskampfpaeckchen)近距离战斗食物(Nachkampfpackchen)两种,只供应给前线作战部队。主要包括:饼干,糖果,罐装巧克力和烟草,这些食物都放在补给车上,出击前由指挥官下令食用,保证士兵们能量满满。    

         

 

   

在最开始的德军菜单上,高蛋白食物,尤其是猪肉和家禽肉,成了士兵们的主食。而德国军粮里的重头戏,当然是黑麦面包, 由于材料有限,大多是黑麦、小麦加上肉末做的。但这玩意儿热量足,带着方便,能撑蛮久。要是条件好,汉斯还能来杯香喷喷的咖啡。面包师傅们有时也会玩点新花样,弄些糕点给前线的兄弟们解解闷。

         

 

这种面包的口感,和我们现在吃的软绵绵、甜滋滋的面包比起来,简直是硬到不行,甚至可以当武器用,一般人还真吃不习惯。所以,这种面包一般都得搭配罐头和汤一起吃,德国对面包供应也是特别重视。

         

 

但德国的军粮里,除了普通面包,还有面包干、罐头面包、饼干面包等各种花样,德国人管这也叫"军用面包"。土豆也是德国士兵的主食之一。根据战时的安排,每个德国士兵的主食大约是750克,包括黑麦面包或土豆。有时也会是700克面包加320克土豆的搭配。

         

 

有人可能会觉得,德国人的伙食太单调了,天天吃面包,而且量还不多。但其实,这种看似简单的军粮,背后有着严格的供应和配送体系,确保了士兵们在前线的基本需求。

         

 

   

德军士兵的野战口粮,每天的量都是精心计算过的。冷食口粮方面,面包是主角,每天得有750克。油脂也不能少,150克的量,包括黄油、猪油、人造黄油这些涂抹用的脂肪,大概60-80克;还有动物或植物脂肪,70-90克,用来做热食。香肠120克,新鲜的或者罐头装的,或者罐头鱼,或者奶酪。果酱或人造蜂蜜,最多200克。7支香烟或者2支雪茄。

         

 

具体的热食配给,那就更丰富了:土豆1000克,或者新鲜蔬菜250克,或者150克的罐头蔬菜加上125克的面条、大米、面粉、西米、珍珠米等。新鲜肉最多250克,烹调用的脂肪得从冷食口粮里出。调料15克,盐、香料这些。咖啡豆8克和咖啡代用品10克(或者等量的茶叶)。

         

 

供应情况好的话,还会有鸡蛋、水果、糖果和巧克力这些额外的好东西。特别是党卫军青年团师的小伙子们,他们的配给里,酒和香烟被换成了牛奶和糖果,毕竟他们还是小朋友嘛。    

         

 

除此之外,总体上,德国高层把军粮分成了四个等级,其中等级最高的一级军粮,是专门给前线作战部队准备的,也是德国优先保障的。

         

 

一级军粮的配置丰富得不要不要的,750克面包、植物奶油、香肠或熏鱼、果酱、土豆、肉类、蔬菜或动物脂肪、调料、咖啡豆、巧克力或糖果、香烟纸、烟草,应有尽有。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一级军粮,也会根据不同部队的情况进行微调。比如,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师的士兵年龄小,军粮里就不包含烟草,而是用牛奶和糖果代替,这显示出德国军粮的灵活性。    

         

 

二级军粮主要是给攻击已占领区域的士兵准备的,和一级军粮比起来,主食和肉类都少了一些。三级军粮是给本土防御部队的,和二级军粮差不多,但在某些副食品的配给上有所减少。四级军粮则是给国内文职人员的,虽然在某些副食品的配给上也有所减少,但整体上仍然非常讲究。

         

 

作为一战老兵,希特勒深知食物对士兵的重要性,所以他几乎一手包办了军粮的配比。这里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德国军粮中最受欢迎的食物只有两种,许多人可能会以为是啤酒,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最核心的反而是咖啡。

         

 

咖啡对德国士兵来说几乎是必不可少的,战前德国就储存了大量的咖啡豆。到了闪电战那会儿,前线的兄弟们能喝上咖啡粉都算不错了。但即使如此,在战争后期,由于进口量减少,咖啡豆逐渐耗尽。

         

 

聪明的德国人很快就想到了用其他原料制作代用咖啡,虽然味道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德国士兵对咖啡的喜爱丝毫未减。等到到了后期,咖啡也变成了橡子面啥的替代品,那句“汉斯,你煮的咖啡真难喝”直接成了现实。    

         

 

另外,德国一级军粮里的副食中,香肠绝对是士兵们的真爱。德国人爱香肠,就跟法国人爱奶酪,意大利人爱披萨似的。虽然德国人吃的没法国人那么花哨,厨艺也比英国佬好不了多少,但说到做香肠,那手艺在欧洲,甚至全世界却都是数一数二的。    

这些香肠大多是军队大厨亲手制作,哪怕到了战争后期,品质有点儿下滑,甚至出现了用牛血充数的情况,但作为军粮中不可或缺的副食品,香肠依然是士兵们心中雷打不动的美味。

         

 

不过有必要一说的是,德军的副食品,在战争开始那会儿就已经是勉强维持了。山地兵和伞兵因为作战环境更苦,吃的比普通步兵好不少,奶酪、巧克力、火腿肉,还有高级速溶咖啡,让普通步兵羡慕得不行。党卫军虽然吃的和大家差不多,但因为身份特殊,食材和烹饪手法都更上档次。    

         

 

不过一般情况下,德国人的厨艺,那跟英国人比起来完全可以平分秋色。军营里的菜单翻来覆去就那几样,除了肉和面包,最多再加个苹果奶酪和德国泡菜。甜品这种好东西,德国兵一周也就周日能奢侈一把。

         

 

然而虽然德国菜的口味可能有点乏味,但能量供给绝对杠杠的。各种肉和香肠,配上面包,碳水和脂肪的组合,能量满满,倒也不输英法美。

         

 

至于说普通德国人一日三餐的安排。按德国人的生活习惯,一日三餐中,早餐占17%、中餐占50%、晚餐占33%,以中餐为每天膳食的重点。根据德国国防军的官方资料,午餐菜单主要有250克左右的香肠或炖肉、管够的蔬菜和土豆,还有和肉一样重的黑麦面包。

         

 

虽然这种纯黑麦面包硬得能磕掉牙,但在浓郁的肉汤和足量的肉的搭配下,还是挺受士兵们欢迎的。至于早餐和晚餐就简单多了,通常就是几片面包、一碗蔬菜汤,再来杯茶或咖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兵在二战里,有一样东西供应得特别稳——那就是芬达汽水。跟美国大兵一样,这几乎没断供过,甚至连希特勒都成了它的铁粉。

         

 

当时,可口可乐在全球开枝散叶,1939年就在德国建了厂。但战争一打,1940年可口可乐公司就断了对德国的原浆供应,德国人一下子陷入了无可乐可喝的尴尬境地。

         

 

这时候,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的老大马克思•凯斯就鼓动手下的员工动动脑筋,研发一款能顶替可口可乐的新饮料。一位技术小哥灵光一闪,用乳清、食用色素和果汁渣渣捣鼓出了一款新饮料,取名叫芬达,这就是芬达的起源。    

芬达那会儿在德国是甜到心里的饮料,后方的兄弟们甚至拿它当糖用,做饭炖肉都少不了。前线的德军,哪怕物资再紧张,芬达汽水还是能喝上,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简单:可口可乐公司二战时把原浆配方收了回去,德国人只好用乳清和苹果渣鼓捣出了芬达。

         

 

这两样原料在德国整个战争期间都不缺,所以直到战争快结束,找瓶芬达都是小菜一碟。战争打完了,可口可乐公司一看芬达这配方挺有意思,就把它收了,调调味之后,变成了自家的一款重要饮料。    

战后还有个趣事,据说驻柏林的盟军用芬达和美国兵换可口可乐,苏联士兵尝了之后,觉得芬达比可口可乐还好喝,战斗民族的口味,确实,有点,蛮特别的。但我咋记得朱可夫最喜欢可口可乐呢?看来老朱一定是个苏奸(笑)。

         

 

         

 

而除以上主要食品外,当二战正式打响后,尽管德军的闪电战横扫欧洲,但却也让己方的补给线压力山大。坦克的速度可不是野战厨房能跟上的。

         

 

为了让前线的装甲部队还能吃上热乎的,德军指挥部马上下令用罐头当军粮,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铁口粮"。一套"铁口粮"里头,有300克硬饼干,还有300克的炖猪肉或烤牛肉罐头。"铁口粮"里的罐头油脂多,士兵们一般会用配套的压缩脱水蔬菜块煮汤,这玩意儿还有个逗比的名字——"鳄鱼香肠"。扔两块"鳄鱼香肠"进锅,再加罐肉罐头,几分钟后,一锅热腾腾的蔬菜炖肉就搞定了。    

         

 

到了战争后期,这些肉罐头慢慢被火鸡肉或鸭肉取代。然虽如此,也还是前线普通士兵能享受到的难得的美味佳肴。

         

 

         

 

要论真正吃得好的,那还得数各个占领区的驻军。纳粹政府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伙食,加上在占领区的掠夺,吃的那叫一个丰盛。比如苏联的驻军有猪肉、面粉,还能搞到牛肉。法国的驻军更爽,有的甚至请法国厨师做饭。德国本土的家庭也常常能收到前线寄回的各种特产,不少人因此发了财。那时候的德国人,家里没个在军队里敛财的,出门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军的闪电战在苏联红军面前败下阵来,食物供应也越来越紧张。肉类减少,副食品从新鲜蔬菜变成罐装豆子,最后只剩下橡子粉。面包质量也大不如前,从纯黑麦粉变成掺杂麦麸、麦秆,甚至锯末的低质量面包。    

         

 

         

 

总结:

二战的德国,从一开始的势不可挡到后来的走投无路,整个过程都透着一股疯狂和残忍。他们掠夺、焚烧、杀戮,用闪电战这种看似无敌的战术横扫欧洲,直至在苏联碰壁时,后勤开始成为制约德军进攻的核心因素之一。

         

 

经过各种对口粮的调整改进,在东西两线作战的背景下,德国的后勤体系一整个处于崩溃边缘,1944年的德国士兵依然和1918年时的前辈一样,吃口饭成为了大的难题。

         

 

七成以上的肉罐头里装着的是马肉,黑面包里塞满了木屑,乱七八糟的物料也被填充到此时的口粮当中,人造咖啡里只剩下了磨碎的橡子、山毛榉甚至是麦麸,大多数人都严重缺乏热量,士兵们只能在战壕里选择多睡觉少走路,来避免体力的消耗。而食品和口粮也不在有定制的餐盒,大多只能装在纸袋子、报纸里供应前线,甚至很多根本就无法送达。为此,战争后期,很多部队已经无法定期准备饭菜或者发放应急口粮。

         

 

在这样的状况下,各部队在撤退途中开始疯狂的掠夺老百姓,无论是法国牧民的牛,还是乌克兰农民的粮食,但凡能填饱肚子,都会被饥肠辘辘的德军士兵借来食用。    

         

 

可以说,他们在1941年对列宁格勒做的事,现在一股脑都被摁到了自己的脸上。为了吃上一些肉类,后方甚至已经开始流行饲养起了所谓的屋顶猪。其实这就是抓来的流浪猫,能偶尔让他们拿出来打打牙祭。

         

 

不过颇为讽刺的是,到1945年的战线推入德国本土以后,随着德军后勤线的缩短,反而导致前线的口粮补给一度出现回光返照的迹象。

         

 

从各占领区搜刮来的食物填满了仓库,光是红酒和啤酒就足够人们在军官俱乐部里喝个酩酊大醉。同时,格林和邓尼兹也通过对手里权力的运用,依然能保证空军和海军的食物足量供应。

         

 

在帝国坍塌前最后几个月,到处都充斥着一副诡异景象,老百姓们已经饿得要死要活,德军士兵或者纳粹党棍们却四处用叛国罪搜刮着食物和财富。

         

 

秩序崩溃下,暴力成为了获得食物的重要手段。路边无数饿死、倒闭的百姓与醉生梦死的德军官兵们,成为了第三帝国最为荒诞的谢幕演出。就像希特勒上台时表态的一样,德国人在那几年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物质满足。    


但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无论是在莱茵、大英还是西伯利亚战俘营里,饥饿成为了二战德军覆灭的最终注脚。

         

 

         

 

   

芝兰学社
2017年1月5日成立于悉尼的军事历史爱好者社团,qq粉丝群号96130133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