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宛其国
大宛(yuan 第一声) 是位于今中亚地区费尔干纳谷地的古国。大宛西北邻康居,西南邻大月氏、大夏,东北临乌孙,东行经帕米尔的特洛克山口可达疏勒,在当时东西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大宛原始居民似以游牧民族塞种为主,属于白种人高加索人种。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东征,于锡尔河畔之俱战提(今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兴建“极东亚历山大城”塞琉古王朝时改建为安条克城,似均未东向深入大宛境内。前256年,塞琉古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图斯一世独立建国,建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都巴尔赫(今阿富汗巴尔赫)称雄一时,中国史书称为“大夏”,在鼎盛时期,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势力深入大宛一带,一度进行统治,古希腊文化对大宛有一定影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大宛的“宛”很可能是从古印度巴利语的耶婆那(Yavana)转译而来。耶婆那在当时泛称中亚的希腊人,从爱奥尼亚人(Ionians)(爱奥尼亚为古希腊一族系)转译而来,故此,“大宛”在字义上很可能是“大爱奥尼亚”。”前160年,大月氏人与塞种人先后或联盟(此学界尚存争议,有“一次入侵说”“二次入侵说”)入侵巴克特里亚王国,将其摧毁,此后,大宛属于大月氏的势力范围之下,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与独立王国无异。30年后,为接连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张骞通西域,到达大宛,得到大宛王的热情款待,《史记·大宛列传》载“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绎,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张骞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一手史料。《汉书·西域传》载:“大宛国,王治贵山城,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户六万,口三十万,胜兵六万人。副王、辅国王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四千三十一里,北至康居卑阗城千五百一十里,西南至大月氏六百九十里。北与康居、南与大月氏接,土地风气物类民俗与大月氏、安息同。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俗耆酒,马耆目宿。宛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从汉书记载看,大宛一户一兵,全民皆兵,设置所谓“副王”,“土地风气物类民俗与大月氏、安息(帕提亚)同”,类似游牧民族或半定居游牧民族,其军事政治制度与希腊城邦迥异,并非有些公众号所说为希腊化城邦或是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城邦。(事实上,希腊人自己在中亚建立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因处于孤岛,被游牧民族包围,与希腊世界隔绝,自身的军队和文化也开始具有明显的游牧色彩,在塞琉古王安条克三世东征时,巴克特里亚军队已与游牧民族军队的战法无异。以至于连汉朝都将希腊人建立的巴克特里亚王国与游牧民族大月氏建立的“大夏”混淆。(详见本社公众号《千城之国:巴克特里亚王国简史》)实在是不宜过高估计古希腊文化与希腊化在中亚一带的影响。
二 汉匈西域争夺战
武帝时代,汉匈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为争取更多盟友,接连对抗匈奴,汉武帝将目光放在西域之上。桓宽的《盐铁论》曾写道桑弘羊 “为先帝(武帝)画匈奴之策,兵据西域,夺之便势之地,以候其变”,可以说,夺取西域,是汉匈战争中汉朝的既定方针,匈奴自头曼单于以来,也将经营西域作为战略目标,至文景之时,匈奴击溃原游牧于河西地区的大月氏,迫使其远遁中亚,匈奴军队通过河西,深入西域,几乎已控制西域。汉文帝时,匈奴老上单于曾言:“定楼兰、乌孙、呼揭极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已定”。为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部署,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赵破奴等为将,发动“河西之战”,打通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并设置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四郡,作为汉军前出西域的补给基地。自张骞返回长安后,汉武帝就多次同他了解西域情况,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均被汉武帝所采纳“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诏命出使西域。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考察了西域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 。虽然未能与乌孙结盟,但至少争取了乌孙保持中立。然而,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加之匈奴威逼,而许多西域国家对汉朝不了解,不熟悉,匈奴在西域中亚一带仍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史记·大宛列传》载“(大)宛以西 ,皆自以远‚尚骄恣晏然,未可绌以礼羁縻而使也。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 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以惧汉使焉”有些西域小国甚至直接充当匈奴的走狗与打手。如“楼兰、姑师小国‚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种种原因,使得汉武帝对西域开始用兵,元封三年(前108),汉武帝派赵破奴攻打经常劫掠,击杀汉使的楼兰,姑师等国,大胜,俘虏楼兰王,“举兵威以困乌孙,大宛之属”而大宛成为了汉武帝用兵的下一目标。
河西之战
对于汉武帝用兵大宛的原因,除打通西域,阻断匈奴的理由外,通说是认为求取“汗血宝马”,中亚费尔干纳谷地自古盛产良马,《史记·大宛列传》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后来,又有人告诉武帝,“(大)宛有善马在贰师城(贰师城为地名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奥什市一带),匿不肯与汉使””这一信息,极大地引起了武帝的兴趣,武帝遂派遣使者前往大宛求购良马。然而双方的沟通并不愉快,使者被杀。
“宛国饶汉物,相与谋曰:“汉去我远,而盐水中数有败,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汉使数百人为辈来,常乏食, 死者过半,是安能致大军乎?且贰师马,宛宝马也。”遂不肯予汉使。汉使 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中贵人怒曰:“汉使致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
——《史记·大宛列传》
汉武帝派使者携带千金和金马求购大宛马,大宛出于种种理由,拒绝购马要求,使者破口大骂,毁金马而去,大宛攻杀汉使。大宛拒绝汉朝使者的购马要求,一是觉得汉朝“去其绝远,补给不畅,大军未能至”,二是惧怕匈奴,三是因为汉朝使者“傲慢”(汉使的傲慢确实不少见,甚至许多网友戏称“汉使”就是去寻衅送死好获得战争理由的),四是汉朝攻打楼兰,姑师等国,兵峰威慑大宛,使得大宛不满(见上文),无论怎样,这次的和平谈判破裂,汉朝受到侮辱,致使本就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武帝决心发兵大宛,挽回颜面。
三 两次攻大宛之战
太初元年(前104),武帝决心攻打大宛,此时卫青,霍去病均已死,外戚李广利成为汉武帝对外扩张的“急先锋”,李广利虽然军事才能明显不如卫霍,但在之前的战争中也几乎战无不胜,故而成为此次远征大宛的不二人选。
“于是天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即破宛矣。”天子已尝使浞野侯(赵破奴)攻楼兰,以七百骑先至,虏其王,(上)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地皮无赖罪犯等)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赵始成为军正,故浩侯王恢使导军,而李哆为校尉,制军事。”
——《史记·大宛列传》
这一次的出兵可以说是比较仓促,出兵匆忙,汉庭对“胜兵六万人”的大宛十分轻视,认为“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就能攻破大宛,(最后实际出兵六千人及恶少年数万人,“恶少年”属于地痞无赖和罪犯,基本不参加战斗,属于后勤部队,不构成战斗力),以一当十,劳师远征,明显过于轻视,兵力不足。而在同年,“关东蝗大起,蜚西至敦煌”,又正逢爆发蝗灾,使得以敦煌为补给基地的汉军更加困难。汉朝对远征距离估算也十分低估,按《汉书》“(大宛)王治贵山城,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汉代一里约423米)距离估算,则大宛离长安约5200公里,与马其顿首都佩拉到巴比伦的直线距离大致相当,距敦煌则为3800公里, 且一路都是陆路,不能像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一样利用远胜陆路的海运补给,可以说,汉军远征大宛的补给局面十分恶劣。实际上,汉军此次的远征也以失败告终。汉军在远征途中,遭到西域各国的坚壁清野,顽强抵抗。
“当道小国恐,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汉军)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今吉尔吉斯斯坦乌兹根),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攻郁成,郁成不破之,所杀伤甚众”
——《史记·大宛列传》
李广利见大宛久攻不下,想要罢兵,武帝震怒,封锁玉门关,“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李广利只得率部退至敦煌,同年,赵破奴率两万骑攻打匈奴,全军覆没,本人被俘,许多大臣建议暂缓攻打大宛,先关注匈奴局势,然而,好大喜功,极好面子的武帝断然拒绝。武帝认为
“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仑头易苦 汉使矣,为外国笑。”
——《史记·大宛列传》
在武帝的压力下,汉军着手进行第二次远征,经充足准备,此次远征,声势浩大,规模空前。
“赦囚徙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余匹,驴骡橐它以万数。多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传相奉伐宛……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鞴给贰师。转车人徙相连属至敦煌。而拜习马者二人, 为执驱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
——《史记·大宛列传》
此次出征,可谓劳师动众,声势浩大,以至“天下震动”,就出征兵力而言,新动员的援军共六万人,牛十万,万余骆驼,骡子等,马三万匹(以此推之,骑兵至少有一万以上),加上第一次出征的残兵败将,总兵力达十万以上。《汉书·西域传》也说“李广利将兵前后十余万人伐宛”,汉军分为南北两路,进军,沿途小国,慑于汉军军威,纷纷提供补给,但也有部分小国负隅顽抗,如“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校尉王申生,故鸿胪壶充国等千余人别至郁成,城守不肯给食...攻郁成急。”汉军自己也“行乏食,战死者甚多” ”,只有三万多人最终到达大宛,大宛初战失利‚遂保据城内。汉军 乃绝其水源‚围困40多天‚迫使大宛贵族杀其王毋寡(或作“毋鼓”)而降汉。大宛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汉毋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即不听,我尽杀善马,而康居之救且至。至,我居内,康居居外,与汉军战。汉军熟计之,何从?”,李广利从之,大宛最终杀王献马投降,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馀匹”,又立亲汉的昧蔡为大宛王(此人次年即被大宛贵族杀死,大宛贵族拥立毋寡之弟蝉封为王,为避免触怒汉朝,仍然派王子质于汉朝,向汉朝表示臣服),订立盟约而撤兵。归途中又因郁成王突袭汉军而杀之。汉军罢兵,因“将吏贪‚不爱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者众”次年四月,汉军返回,返回玉门关者仅“万余人”(当然,并不是只活下来这么多,还有人掉队及留在西域沿途城市,但是,汉军因补给和劳师远征损失甚众却是没有疑问的),武帝以“万里而伐宛‚不录过”‚封贰 师将军李广利为海西侯、斩杀郁成王的上邽骑士赵弟为新畤侯‚其余军官吏卒均有封赏。至此,大宛之战结束,汉武帝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天马,大喜,“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并作《天马歌》以纪念,“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表现了汉武帝,这位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天子“四夷臣服,扫清环宇”的痴心妄想。
总结
此次远征大宛,虽然最终取胜,但损失惨重,所得不多,“仅得良马数十匹,中马三千匹”就战役本身,可以说是一场得不偿失,劳师远征的失败战役,然而,远征大宛也非一无所获。此战之后,汉军在西域的威名传播开来,为汉军在西域打开了局面。‚经过汉军两次远征,摄于汉军军威,西域局势为之大变:“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 护,以给使外国者。”此后‚大宛每年向汉朝贡献天马,汉使则从大宛带回蒲陶(葡萄)、苜蓿 等种子‚“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苜蓿离宫馆旁,极望焉”,此后‚汉朝派出十多批使者至大宛以西各国‚“讽喻以伐宛之威”。在李广利班师东归时‚西域诸国“皆使其子弟从入贡献,见天子,因为质焉”。就连一向首鼠两端的乌孙,也“请为臣妾”汉匈的西域争夺战天平开始向汉朝倾斜。不得不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此次远征大宛在长远上,还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原始史料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学术论文
《论汉武帝图治匈奴战略与征伐大宛》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