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1日,也门胡塞武装在也门首都萨那举行了大规模阅兵式,以纪念其攻占首都8周年。阅兵期间,除了各种无人机和战艇外,胡塞武装还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地对地弹道导弹和防空导弹,以向外界彰显其通过弹道导弹和无人机进行远程打击的能力。然而,比起这些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的武器装备,这场阅兵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由四肢不全的残疾士兵组成的方阵,这些士兵在战争中失去了手脚或眼睛,却依然出现在阅兵场上,排成整齐的队列前进,令无数目睹此景的人们心生敬畏之情。联想到“真主伟大,美国去死,以色列去死,诅咒犹太人,伊斯兰教胜利”这一近年来火出圈的组织口号,胡塞武装实际在用这种举世罕见的场景告诉世人,自己的战斗意志不可低估。
但事实上,胡塞武装这种战斗意志不仅无人敢低估,甚至在外人看来,这种作战的热情也似乎过于高涨。自2014年也门政治危机以来,胡塞武装先是对抗以地区霸主自居的沙特,反击沙特与也门政府军合作发起的清剿,而后又卷入同以色列甚至是美国的直接冲突中。即便实力相差悬殊,但胡塞武装用自身的存在和战绩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任由沙特、以色列或是美国随意拿捏的软柿子。很显然,“不自量力”或者“野蛮”这类偏向性极强的形容词并不能解释胡塞武装这一地区武装背后的行为逻辑。而在“红海危机”不断恶化和蔓延的当下,要想理清这一切,追溯胡塞武装甚至也门这个国家的前世今生显得尤为必要。
-1-
地处十字路口的部落山民
你见群山而以为都是固定的,其实群山都象行云样逝去。——《古兰经》第27章 蚂蚁
也门地图
当我们翻开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图,可以发现,也门地处红海与亚丁湾交界处,是扼守苏伊士运河进出印度洋必经之路的行胜之地,每日途径此地的各国商船无以计数。也门国土由大陆部分和卡马兰、丕林与索科特拉等岛屿组成,其北部地区与沙特接壤,南部则濒临阿拉伯海和亚丁湾,东邻阿曼国,向西临红海,扼曼德海峡。也门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放眼世界也只有新加坡可以与之媲美,但也注定了也门会成为古今多股政治力量争夺、撕裂的对象。
也门地形图
自然地理上,涵盖整个沙特南部和阿曼、阿联酋和也门领土大部的鲁卜哈利沙漠自东北-西南走向由也门北部伸入中部腹地,将也门分隔为东西两部分。整个国家除开西部毗邻红海的帖哈麦地区有着狭长平原地带外,其余大陆部分几乎以高原和山脉地形为主,尤其以也门西北部地区(即原北也门)最为明显。但也正因该地海拔高,温度较低,适合人类居住,也门北部的山区一直是人口集中区,比如也门国都萨那便坐落于也门西北部的高原上,平均海拔高达2300米。而也门东部与南部(即原南也门)则以荒漠与干谷为主要地形,和西北部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自然地理上的破碎导致也门各地区联系,尤其是东西部并非紧密,这为后来也门分裂乱战奠定了自然基础。
气候上,也门由于常年在副高气压带的作用下,水汽被风从大陆带往海洋,使得常年高温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全国平均只有微不足道的50毫米,尤其是该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相当干旱荒凉,甚至哈德拉毛省这一东部省区,其名直译过来便是死亡来临,因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得也门粮食生产规模和能力极其有限,无法养活快速增长的人口。不过,也正因前文提及的也门高山地形拦阻北上的部分水汽,令西部帖哈麦平原降水量可达400毫米,炎热潮湿成为该地的主要特征,而容纳首都萨那的中央高原降水量有时甚至能到1000毫米以上,其最高降水量几乎与中国淮河、汉水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持平,这在也门境内是块相当宜居的罕见福地。正是气候上的差异,令该国的经济结构上呈现出东西差异——西部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而东部则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这样的经济结构差异也让也门内国内各地区,尤其是东西部的经济往来偏少。
也门行政区划图
正是在这样的地缘与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下,造就了也门这一如今有着3298万人口的落后农业国。在这个国家里,99%的国民信仰伊斯兰教,这其中什叶派穆斯林约占45% ,逊尼派穆斯林则为55%,在地区分布上显示出“东逊尼、西什叶”的特点。该国什叶派以宰德派为主,占到也门国民总人口的44% ,主要居住在萨那、哈杰、萨达等北部高原省区。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前,胡塞武装的活动区域及其与政府爆发冲突的地区便集中在北也门的萨达省和其周围地区。
这绝非巧合。
从也门的行政区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萨达省位于首都萨那市西北处,距离只有240公里,与沙特阿拉伯接壤。虽然地处也门的西北角,但萨达省在也门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宰德派的聚居区和中心, 也是各个宰德派伊玛目国家政权的政治中心。萨达地区部落林立,且这些部落不仅具有强烈地域认同观,还存在自成体系的部落价值体系,同时还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部落在也门作为一种文化延续至今,崇尚部落忠诚、荣誉、尚武、同态复仇等都是其重要特征,这些部落的价值原则深深印刻在部落成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并在漫长历史延续中逐渐形成部落传统。然而,这些价值观念与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构建格格不入,不但在也门,也在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重产生严重阻碍,社会矛盾频生。
在如今也门这片土地上仍有大约80%的区域以部落统治为主要统治形态,分布地区以广大的农村地区为主,200 多个规模不一的部落集中分布在北方高地、南部沿海和东北山地。因此,要想认识也门复杂的政治生态,需要我们以部落为单位来描述。由于也门的诸多部落是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尽管形成过程可能不尽相同,但共同点都是历史悠久。也门部落以自治或部落联盟为主要存在形式,而部落联盟是以哈希德、巴基尔、哈卡和穆兹哈吉四个大部落群最具有代表性,这其中哈希德和巴基尔两个部落联盟的实力最为强大。
巴基尔部落联盟分布在伊卜省至萨达省一带的广阔地区,包含7个大部落,虽然其势力范围大,但组织结构却相对于哈希德部落更为松散。哈希德部落联盟的势力范围集中在萨那省、哈杰省和萨达省,管辖7个大部落和20个小部落,所属教派是什叶派的宰德派。因其严格的部落俗规,哈希德部落组织严密,是一个经济、政治、军事、宗教四位一体的实体,是当前也门最大的部落联盟,比如也门前总统萨利赫便属于哈希德部落联盟。
以上这些特点构成了部落社会对当地的控制主导权,也构成了宰德教派的基本盘。
也门什叶派&逊尼派分布状况
这里就不得不提宰德派与也门的联系了。宰德派又名五伊玛目派,是中东什叶派中影响力第二大的教派之一,仅次于十二伊玛目派,在教义上与逊尼派颇为接近。宰德派以侯赛因之孙宰德·本·阿里的名字命名,此君为反对倭马亚王朝的统治,于公元740年在今伊拉克库法地区揭竿而起,宰德派在中东地区的历史由此开始。后因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的强力镇压最终于公元9世纪末辗转来到也门北部,并留存至今。897 年,哈迪·叶海亚在也门北部建立了以萨达为中心的第一个宰德派伊玛目国家,以此为标志,随后宰德派的各个国家政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经沉浮,最终于16世纪中叶在击退奥斯曼帝国入侵和攻占逊尼派占据的南也门地区后,成功建立起也门大一统的卡西姆王朝。因此,正因宰德派之于也门的重要地位,才令宰德派的兴衰迭起成为也门这个国家命运的缩影和写照。
在也门的历史上,曲折的国家统一史总是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政治危机,而剧烈的社会动荡总是与之相伴相生。16 世纪后,也门先后被葡萄牙、奥斯曼帝国和英国入侵。1872年,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入侵也门,前文提到的统一也门的卡西姆王朝覆灭,也门全境被侵占。1904年,出自卡西姆家族的叶海亚组织也门人抵御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并于1911年签订《达安条约》后在也门北部重建宰德派的国家政权。1918 年,奥斯曼帝国崩溃后,北也门接管了原奥斯曼帝国在也门的控制区,最终建立起以伊玛目叶海亚·马哈穆德·穆塔瓦基利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王国。自此之后也门的宰德派伊玛目家族政权又延续了44年,直到1962年被自由军官组织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此时,宰德派的伊玛目王朝断续统治也门的历史已逾千年,而宰德教派的命运同也门这个国家的命运一样,在跌跌撞撞中迎来一个新时代。。
胡塞家族便属于宰德派,其自称是伊玛目阿里后裔,属于先知的哈希姆家族,居住于也门北部萨达省的达赫阳和萨达城等地。该地区历史上也是宰德教派宗教学者、法学家辈出之地,许多著名的伊玛目出生或安葬于此,故而,宰德派的社会地位变迁和后面胡塞武装的兴起有着相当大的联系。
由此,当自然地理、气候、历史、地域部落和宗教等诸多线索汇聚到一起时,我们便能明白孕育出胡塞武装的这一土壤的独特之处,也可借此窥见胡塞武装根基之深厚近乎自古以来,只需要一点适时的刺激便能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