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在大航海时代早期可谓是风光无限。作为欧洲殖民扩张与环球冒险的先驱,西葡两国在世界多处都留下了脚印。葡萄牙先后控制了巴西、果阿等地、并将触手伸到了澳门;而西班牙则控制了美洲新大陆的大片领土,远东的菲律宾也已占据。至16世纪中叶,西葡两国迎来了其作为殖民帝国的“黄金年代”
然而,随着英、法、荷等国的快速扩张,西葡两国,尤其是西班牙的“日不落之梦”也随之逝去。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损耗、经济崩溃之后,西班牙已难以与英法等国抗衡。殖民地所剩无几,甚至连自家门口的直布罗陀都保不住了(《乌得勒支和约》规定将其交予英国,时至今日)。西班牙国内也几经政变,动荡不安。
更令帝国雪上加霜的是,在西班牙曾经进行殖民的美洲大陆上,又出现了一个横跨两大洋,凭借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强国——美国。而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又将和西班牙,这个已处暮年的殖民国家发生什么碰撞呢?
“天命”与海权
自1774年独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的领土就已惊人的速度迅速扩张:1803年,美国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购入法国手中的北美路易斯安那地区;1819年,美国以绝对优势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佛罗里达地区;1848年,美国又在与墨西哥的战争中取得了加利福尼亚与新墨西哥地区。如果再加上之后购买的阿拉斯加地区,美国通过战争以及领土贸易,就使得领土扩张至原有的12倍。
在领土扩张之时,美国顺应了工业革命的浪潮,依靠内燃机以及电力的强大“动力”,美国逐渐从刚独立的“十三州邦联”一跃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甚至在1892年,美国的综合国力第一次实现了对英国的超越。海军实力更是跻身世界前五。
在这种背景下,“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思想油然而生。1845年,纽约市记者约翰·欧苏利文针对德克萨斯共和国,发表了“吾等尽取神赐之洲以纳年年倍增之万民自由发展之昭昭天命。”一说,提出合众国应兼并这一独立于墨西哥的“孤星”;同年12月,欧苏利文又在一篇边界纠纷的文章中发表观点:“而该主张(即美国有权索取俄勒冈地区)乃据吾等昭昭天命之义,尽取并支配神赐之洲以大行托付于我之自由权利与联邦自治。”。
欧苏利文并非这一词汇的首创者,但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下却颇得人心,“昭昭天命”的思想也因此迅速传播。此一时期,自1812年战争结束起至美国内战爆发为止,被时人称为“昭昭天命之世”(Age of Manifest Destiny)。部分美国人开始鼓吹“命运天定”,许多“天命论”的拥趸也认为,美国已身具“新世界”的使命,必须以扩张领土来广布其体制与理想的信念。虽然在19、20世纪交替之后,美国不再依靠“天命”论而推展领土扩张,但“昭昭天命”依旧被认为是19世纪美国扩张与融合的重要推手。
而当北美大陆的领土逐步划分完毕后,美国的扩张之路就必然通向大洋深处。此时由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所提出的海权论,成为了美国海外扩张的行动指南。
马汉指出,海权是沿海国家最重要的力量支柱,它是“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所谓:海权即国家。而要保卫国家的制海权并成为世界级的海上强国,就必须有一支在海内外拥有作战基地、同时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海军。马汉基于该理论提出了海权“六要素”(即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形状、领土范围、人口、民族性格与政府决策),并指出美国海权的针对对象,应是加勒比海、中美洲这些政治与社会前景尚不确定的地区。因此美国必须先取得加勒比海,然后是太平洋的制海权。马汉的“海权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美国政界与军方的强烈支持。
“日不落”的困境
在美国如日中天之时,曾为老牌殖民帝国的西班牙却江河日下。自1588年“无敌舰队”大败以来,西班牙的境遇就充满了曲折,尽管西班牙后来在德雷克的科伦纳·里斯本远征中将其击败,但1639年的唐斯海战,彻底使西班牙海军走向衰落,不复全盛之势。
由于大航海时期所积累的财富大多用于王室开支,加上欧洲战争不断,至17世纪后期,西班牙已是溃败之景。甚至在18世纪,西班牙实际上只能成为法国的附庸。尽管波旁的制度改革使得西班牙军队一度恢复,18世纪时其海外帝国开始趋向繁荣,贸易在其改革下稳步增长,制造业也有复苏的迹象。但由于数百年的领土、贸易、宗教冲突不断叠加,使得西班牙积重难返,始终只能处于二流国家的行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中,西班牙主力舰队被英军击毁;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由于欧洲的“半岛战争”权力真空近十年,国内动荡不断,法军撤出之后,西班牙又因继位问题引起内战,使得原属于西班牙的拉美殖民地相继爆发反抗,经过了几十年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加上60年代以来西班牙本土的政权更迭,至19世纪末,西班牙在殖民地的统治更加难以为继,在美洲的殖民地甚至只剩下古巴和波多黎各。
看过学社文章《加勒比海的怒吼:古巴革命战争》的朋友想必对古巴并不陌生。古巴在当时,既作为世界上重要的蔗糖产地,同时也是拉美独立战争后西班牙仅剩的殖民地,自然是各列强所要争夺的对象。1894年,美国通过了《威尔逊·戈尔曼关税法》,明确宣布对蔗糖征收高额进口税,这一举措直接打压了以蔗糖出口为主的古巴经济。严重损害了古巴人民的利益。在第一次古巴独立战争爆发的二十七年后,古巴再度掀起独立浪潮,西班牙当局,时任西班牙总督的瓦莱里亚诺·维勒尔-尼古拉乌强行镇压起义,最终造成古巴民众数十万人被杀,超过五十万人被投入集中营。而这,给了美国求之不得的“好机会”。
战前造势与“缅因”号
看到西班牙人连仅剩的几块殖民地都管理一团糟的时候,美国人动了武装干涉的念头。俗话说师出有名,为了干涉古巴,美国开始在宣传上造势。
如同五十年前的“昭昭天命”传向全国一样(欧苏利文本身是记者,理论也是随着本地报刊发展而传播开来),这次西班牙对古巴人的迫害、摧残,同样充斥着美国报纸的头版新闻。各家报社为了争夺头条以及其影响力,甚至开始编排大量“黄色新闻”(yellow journalism)
这是一种煽动性极强,且品质低劣的新闻,该类新闻依靠着更加夸张的标题、刺激性的内容,来争夺读者受众,靠着无底线迎合受众群体而赚取巨大利润。美西战争前后,《纽约新闻报》与《纽约世界报》不断鼓吹战争,大量刊登西班牙在古巴暴行的报道和图片,激发美国民众对西班牙的不满,不断在公众中制造反西舆论。以至于美西战争还被称为是“赫斯特的战争”(赫斯特是《纽约新闻报》的发行人)。
在社会舆论的强烈支持下,1896年4月4日,美国外交照会西班牙驻美公使,要求西班牙殖民当局对其殖民地古巴采取“改革”。不出所料,西班牙当即予以拒绝并称古巴自“发现”之日起就一直属西班牙所有。至此,美国已决心武力干涉古巴局势。1897年9月,时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的西奥多·罗斯福就已策划针对西班牙的作战方案,提出将重心放在古巴方面,同时派遣亚洲舰队进攻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海军部还较为具体地草拟了在古巴与西班牙作战的计划。
时间进入1898年,这一年的古巴,独立浪潮已愈演愈烈。当年初,古巴独立军人数增至5万余人,数次击溃西军并解放了古巴三分之二以上的领土。1月12日,古巴首都哈瓦那突然爆发了一场小规模骚乱,美国驻古巴领事菲茨休·李向国内发电报,建议美国海军做好准备,以便及时为在古美国人提供保护。海军部于是派出了“缅因号”装甲巡洋舰前往哈瓦那进行“友好访问”。1月25日,“缅因”号以保护美国侨民为由进驻西班牙属地古巴哈瓦那港。
说到“缅因”号,我们可以多提一点。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南美洲内诸如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为增强军事实力,纷纷向列强购买军舰,使得这些国家的海军实力,在纸面上显得还不逊色。“缅因”号便是美国为应对巴西海军所建造的一型装甲巡洋舰。该舰排水量接近6700吨,采用斜角炮台的方式布置两座双联装254主炮,造型与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相似。
“缅因”号于1886年开始建造,但由于此前建造该类军舰的经验较少,直到1895年9月17日(黑色幽默的是,当天是甲午海战爆发一周年)才服役。然而更诡异的是,在停泊哈瓦那港的一个多月后,即1898年2月15日21点40分,“缅因”号突然发生爆炸,前侧三分之一的船体几乎损毁,其余的残骸迅速沉入海面,爆炸造成266名水兵死亡。此事一出,美国舆论再度激化,西奥多·罗斯福称这次沉船事件是“西班牙人最恶劣的背信弃义行为”,并称“美国需要一场战争”。虽然关于“缅因”号爆炸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缅因”号事件已成为美西冲突的导火索,至于军舰本身已不重要。
在“缅因”号事件里,美国国内舆论普遍认为是西班牙所为,美国政府声称“缅因号”被西班牙水雷炸毁(根据海军调查团报告),向西班牙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尽管西班牙政府极力避免对美开战,但仍无济于事。4月19日,美国参众两院授权总统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 )对古巴进行武装干涉,4月21日,西班牙驻美大使离开华盛顿,两国断交。同一天,美国海军开始对古巴实施封锁。西班牙只得在4月24日对美宣战,美国随即于25日对西宣战。美西战争爆发。
菲律宾
虽然我们提了很多美国与西班牙在美洲的事情,但本场战争最开始却是在西班牙的亚洲殖民地——菲律宾打响的。
1565年,随着菲律宾中部岛屿——宿雾岛被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由此进入了长达三百余年的西班牙殖民时期,在此期间,尽管苏禄王国曾向清廷朝贡,但摄于西班牙人的武力干涉(占领和乐岛)而告吹。
占领菲律宾对于西班牙来说意义重大,西班牙人随之开辟了东起墨西哥阿卡普尔科,西至菲律宾马尼拉的,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的重要通道,并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初。(虽然从经济效果上看,可能对明朝更重要)。
再加上西班牙在殖民时期也对菲律宾进行过一定的经济建设,这使得美国人考虑利用海军夺取这一重要贸易节点。早在1898年2月25日,代理海军部长西奥多·罗斯福就命令时任美国海军亚洲分队(Asiatic Squadron)统帅的乔治·杜威(George Dewey)将舰队开往香港,随后“立即前往菲律宾群岛,开始发动战争……去对抗西班牙舰队。”
对于杜威来说,进攻菲律宾的西班牙舰队是机不可失的战功。虽然杜威此前也曾参与了南北战争中的多场海战,并在1896年晋升海军准将,然而由于机遇不佳,几十年来杜威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转眼来到了1897年,该年11月,杜威奉命指挥美国海军亚洲中队并展开对西属菲律宾群岛沿海情况的研究,整训亚洲中队的海上武装,并在年初将舰队转至香港,寻求更好的出击地点。
当美西战争爆发之时,杜威迅速率领舰队于4月27日离开香港,并在4月30日下午进驻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在得知西班牙海军上将帕特里西奧·蒙托霍已将舰队已撤往马尼拉湾后,杜威随即决定突袭马尼拉湾、彻底歼灭西班牙海军。
在当时,杜威其实是对西班牙海军实力有所顾虑的,虽然杜威上任后确实加强了海军整备,但最后进攻马尼拉的一共也只有4艘装甲巡洋舰,2艘炮舰和1艘武装缉私船(税收快艇)。尽管西班牙的亚洲分舰队战斗力有限,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借助地形来对进入马尼拉湾的美军舰队构成威胁。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5月1日拂晓,杜威冒着巨大的风险突袭马尼拉湾。并发现包括巡洋舰“克里斯蒂娜女王”号(又称“雷纳·克里斯蒂娜”)、“卡斯蒂亚”号在内的10艘军舰(一说为7艘)此刻停泊在甲米地海附近,杜威随即下令抵近海湾并开火。
杜威高估了马尼拉湾内西班牙海军的实力,虽然西班牙舰队数量高于美舰,但是其舰艇大多老旧,作战力低下。例如西班牙的“卡斯蒂亚”号就是一艘过时的木质战舰,海战爆发时由于蒸汽机损坏,使其直接成为美舰射击的靶船。其虽然搭载了4门150mm主炮与2门120mm副炮,但在战时连一艘美舰都未击中便快速坐沉。
至于旗舰“克里斯蒂娜女王”号,说是旗舰,但也只是一艘处于19世纪中期水平的,排水量3000余吨的无防护巡洋舰,仅有的铁制船壳防御极为脆弱,6门120mm主炮也在战时毫无作用。
相比之下,杜威所率领的亚洲分队战舰,其防护性能更出色,火力方面更是具备了压倒性优势。杜威乘坐的旗舰“奥林匹亚”号则是当时较为流行的“装甲巡洋舰”,其排水量接近5700吨,超过了马尼拉湾内的任何一艘军舰,其搭载的4门203mm主炮更是对西班牙舰队产生毁灭性打击。即使是诸如“巴尔的摩”号、“瑞利”号巡洋舰等相对较弱的军舰,也都不同程度的搭载了203mm、130mm口径的多门火炮。
至中午12时,随着美舰的两轮火力打击,马尼拉湾的西班牙舰队全军覆没,7艘巡洋舰和3艘炮舰全被击毁,伤亡官兵达381名;而美军仅有8人受伤,无一人阵亡。
海战的巨大胜利使得杜威可以放心大胆地执行登陆作战(甲米地港的岸防攻势在马尼拉湾舰队覆灭后被美军逼停),但由于杜威出征时兵力不足,缺少陆上攻坚力量,因此杜威只得暂时封锁马尼拉湾,派遣小股部队占领甲米地兵工厂并指望美军大部队尽快增援菲律宾。当然,为削弱驻菲西军的力量,杜威还与流亡香港的菲律宾独立运动领袖埃米利奥•阿奎纳多取得联系,支持其领导的菲律宾起义军对抗西班牙殖民者。当然,这只是美军的欺骗战术罢了。
古巴
在马尼拉湾海战大获全胜之时,美西战争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古巴上面。由于古巴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先期的舆论造势,使得美军投入重兵封锁古巴。1898年5月19日,时任西班牙海军参谋长的帕斯夸尔·塞韦拉率领一支由4艘巡洋舰和若干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偷越美军封锁线,到达古巴东南部的圣地亚哥。然而由于塞韦拉向西班牙政府求援的消息未果,使得其舰队对于圣地亚哥的援助显得是如此微乎其微。
与此同时,在看到西班牙舰队援助古巴之时,美国海军也于6月初,在海军中将桑普森领导下抵达圣地亚哥附近。在10天以内,美军的两支舰队先后赶到,联合封锁了西班牙舰队。按理说,当前的海军态势,美军占据绝对优势(共有24艘军舰封锁圣地亚哥,而港内的西班牙舰艇不足10艘),但由于塞韦拉到港后,努力完备圣地亚哥居高临下的防御工事,甚至将军舰上的部分火炮拆卸至港口用于陆战,如若美舰强硬进攻,势必造成较大伤亡。因此美军决定先进行登陆作战,一举击溃西班牙守军。
1898年6月10日,美国海军陆战队派遣600余人,在亨廷顿中校指挥下,于圣地亚哥港以东的关塔那摩湾强行登陆,并建立了美军在古巴的第一个据点。22日,威廉·沙夫特将军(William Rufus Shafter)率领的美军第五军约1.7万人在西伯尼亚海滩开始登陆。登陆后的美军随后立刻从东北和东部向圣地亚哥进发。值得注意的是,沙夫特的第五军当中,还有一支由西奥多·罗斯福率领的“义勇骑兵团”(Volunteer Cavalry Regiment)。这支军队纯粹是老罗斯福为满足自己的兴趣而组建的志愿部队,成员中既有常春藤的正规学员,也有监狱的重刑犯和印第安人。最关键的是,由于组织混乱,该部队所需的马匹被运往他地,其结果是这支“骑兵团”内只有西奥多·罗斯福一人骑马(有理由怀疑是故意的)。
6月24日,前南部邦联将军约瑟夫·惠勒率领的先遣队在进入拉斯瓜西马斯地区时遭遇西班牙军队伏击,造成一定损失;加上古巴气候湿热,山地崎岖,给登陆的美军造成不小麻烦。尽管如此,美军仍旧于7月1日抵达了圣地亚哥外围的圣胡安山以及埃尔卡纳阵地。为夺取圣地亚哥,沙夫斯集结约1.5万人进攻两地,亨利·W·劳顿指挥第 2 师率先包围埃尔卡纳,尽管美军在人数上处于绝对优势(第2师人数约6000-8000人,而守军仅500-600人),但却通过布置巧妙的防御火力,牵制了美军12小时,第2师在付出伤亡400余人的代价后才击溃西军,夺取埃尔卡纳。
在埃尔卡纳战斗的时候,雅各布·F·肯特的第 1 师与约瑟夫·惠勒的骑兵师也已抵达圣胡安山(San Juan Hill)。尽管山顶守军只有约700余人,但在西军居高临下的打击下,美军不得不在西军碉堡火力扫射下一边攀登一边还击。老罗斯福的“义勇骑兵团”甚至与敌军展开白刃战,美军也动用了包括加特林机枪在内的速射武器进行仰射。最终美军以伤亡1700余人(阵亡200余人)的代价取得了圣胡安山的胜利,基本实现了对圣地亚哥城的合围。
在两处战略要地丢失后,圣地亚哥已处于绝境当中,为保存仅剩不多的舰船,塞韦拉决定将他的舰队从圣地亚哥中突围出去。7月3日,塞韦拉指挥旗舰“玛丽亚·特雷莎”号(值得注意的是,古巴战场上还有一艘撤侨的奥匈军舰与此同名)以及3艘巡洋舰和2艘鱼雷驱逐舰,试图突围出港,却遭到美国海军强大的火力压制,尽管该舰相较于马尼拉湾的西班牙旗舰,拥有不小的战斗力。但终究难敌美舰,海战演变成了美军屠杀西舰的追击战。
最终在3小时的海战中,西班牙加勒比舰队中包括旗舰在内的6艘主力舰全部被美军击沉,伤亡400余人,塞韦拉以及港内的1700余名水兵被俘,而美海军仅伤亡2人。至此,西班牙加勒比舰队也已全军覆没。
失去了海军的西班牙守军,只得眼睁睁看着美军源源不断地涌向古巴(美国初期拟定投入兵力为6万正规军+12万志愿者,后增加至20万人),加上古巴独立军的不断袭扰,2万名圣地亚哥守军最终于7月16日开城投降。
在古巴战事结束后,美军立刻增援菲律宾,由麦里特率领的美国远征军第八军1.5万人从美国疾驰至菲律宾,配合菲律宾本地的约2万名起义军合围马尼拉。8月13日,安德逊将军指挥美军由海陆两路,向马尼拉市发动总攻,西班牙守军在伤亡300余人后投降,美军以伤亡100余人的代价攻入马尼拉。至此,西班牙在菲律宾与古巴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硝烟之后
当古巴被美国完全占领,马尼拉也即将被攻破之时,西班牙当局已完全失去抵抗的信心。在全面落败后,西班牙政府于1898年8月12日请求停战。美国本想进一步施压,但在马尼拉湾海战后,法、德等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就曾派出军舰前来侦察,作出咄咄逼人之举。美国为避免恶化关系,因而在占领马尼拉后就同意接受调停。1898年10月1日,美西代表在巴黎开始和平谈判;10月12日,两国代表签订《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规定西班牙所属的古巴、菲律宾,以及先期被美军占领的波多黎各、关岛等地一律划归美国;美国则象征性赔偿2000万美元以示和约。至此,战争结束。
美西战争是19世纪末的一次极具重要意义的战争,美西战争的结束不仅标志着一场军事冲突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对于美国来说,通过较小的军事损失就夺取了包括菲律宾与古巴在内的大片海外领土,这对于一个上升期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着实是划算的“买卖”。在随后几年内,美国更是获得了夏威夷群岛的控制权,成功打通了庞大的,独属于美国的“太平洋航线”。并以此确立了其作为世界强国的优越地位。
对西班牙来说,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彻底宣告了西班牙海外霸权的终结。在割让了美洲以及太平洋的殖民地后,到20世纪初,西班牙仅剩在非洲的几块殖民地,初代“日不落”帝国走向暮年。同时马尼拉湾海战和圣地亚哥海战同时宣告了西班牙海军的彻底衰亡,西班牙的海外帝国实际上已经崩溃。西班牙彻底沦为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矛盾重重的欧洲二流国家。
对于菲律宾与古巴而言,美西战争却使得其独立的梦想遥遥无期。在整场战争当中,菲律宾与古巴对于民族独立付出的心血不可谓不大:西班牙入侵的三百年来,菲律宾光是规模较大的起义便有上百次,1895年由“卡蒂普南”组织发动的起义更是挑动吕宋全岛;而古巴自1868年起,联合了众多种族、阶层发动反西班牙的起义,何塞·马蒂等著名领袖甚至血撒疆场。
然而在实际战斗中,美军却接连欺骗菲律宾与古巴起义军,进攻时美菲、美古联合作战,胜利入城时却以武力威胁,将美国利益强加于两国之上。美西战争之后,美国又突然袭击菲律宾起义军,耗时三年、耗资10亿美元镇压、占领菲律宾全境;在古巴,美国将《普拉特修正案》强加于古巴,通过扶持亲美政府彻底掌握古巴命脉。而菲律宾与古巴的新生,则是二战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