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本帝国侵略的爪牙,日本帝国陆军(IJA, Imperial Japanese Army)起源于明治,低落于大正,而又旋兴旋灭于昭和。它最初仅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随着明治以来的侵略进程,逐渐演变成日本最具权势的部门,逐步占领了大半个东亚、东南亚甚至西太平洋,直至毁灭。以传统的叙事而言,日本陆军常被描述成一支“狂热、愚忠、无知且缺乏现代化技术”的军队,在缺乏战略思维的高层指挥控制下,近乎自杀性的士兵操纵着低劣的装备(相对于西方而言),这种刻板说法或多或少是对历史的扭曲。得益于一战后的总体战(Total War)观念,经历一系列人事竞争、战略观念、体制变革、战略战术学说、社会变迁之后,日本陆军最终在二战之前确立了总体战体制,并依靠精英主义建军(日本学者称为“精兵”)、经济统制(日本学者称为“多兵”)两方面的优势,成为日本对外侵略的急先锋。本文将着重论述日本陆军总体战的体制源流、思想观念与实践效用,而非一篇简单列举数据和型号的武器汇编。日本陆军的兴起可追溯到幕末明初。明治初年,以世袭武士为核心的藩镇制军队开始向近代征兵制国民军队转换。此时的日本陆军还非常幼稚,各镇台(后世“师团”的前身)都缺乏武器和人手,全国仅14800名新制士兵。在之后25年内,日本苦心经营陆军建设:兵力翻了至少五倍,包括陆军士官学校、户山步兵学校等一系列军事教育和训练体系建立起来,操典、条令和刑法都完成修订,一批法国教官将法式的战术和战争观引入日军,并向懵懂无知的日本学生传播军事知识,装备也得到了统一。1877年的西南战争是对日本陆军的第一次考验。维新元老西乡隆盛(Saigo Takamori)由于对外强硬的观点不得政府认同而辞职返回他的萨摩藩鹿儿岛老家,并率领手下的武士军队与政府决裂,其开战理由是“天皇被背叛维新大业的奸臣包围”。政府军方面起用有栖川宫炽仁亲王为总督,由山县有朋(Yamagata Aritomo)陆军中将负责指挥国民兵为主的日本陆军平叛。最终,政府军拥有的大量火炮和数量优势起了作用,叛乱被平定。西南战争的胜利,让明治政府既看到了征兵制国民军队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西乡军队“武士精神”和勇猛战斗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这场战争日本陆军走向现代化、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战争中由庶民组成的国家军队身着统一制服、接受统一训练,却击败了各逞其勇的旧武士军队,但武士军队的“勇猛”也让日本陆军印象十分深刻,成为它注重精神训练的源头之一。
战后,日本陆军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西南战争暴露出了法国军事学说的一些弱点,加之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日本陆军遂转向德国,恳请普鲁士陆军大臣冯·谢伦多夫(Paul von Schellendorff)推荐军事顾问。谢伦多夫一开始推荐具备战略思维的科尔马·冯·德·戈尔茨少校(Colmar von de Goltz, 此人最早系统论述了人民战争(Volkskrieg)理论,提倡“适合本民族的战略和战术”,一战期间晋升到德国元帅,并指导土耳其军队多次击退英军),后来却由毛奇推荐了威廉·梅克尔少校(Wilhelm Meckel)。相比起戈尔茨而言,梅克尔更加关注战术和作战,善于筹划作战计划和指挥,并且也重视“战斗精神”概念(强调攻击和战斗勇气的理论在19世纪后期的欧洲非常流行),因此很得日本学生的认同,但他的缺点是对战略和后勤所知不多。这种偏科式的早期教育为日本陆军的发展打下了深重的烙印。在梅克尔的建议下,1885年,现代化的师团(Division)代替了旧的镇台,陆军各类专门学校如辎重兵学校、卫生学校等都建立起来,参谋本部、教育总监部都得以完善,一个接受过严格现代军事教育、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职业军官阶层正在崛起,并替代逐渐老去的旧藩士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