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CAS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目前临床中的难点和热点之一,它存在血管开通时间较长、成功开通率较低、患者预后较差等特点,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了巨大威胁,同时也对神经介入医师提出了挑战。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好发于亚裔人群且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因此,对于ICAS病变的研究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马宁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经验分享。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征
马宁教授表示在中国人群中,相当一部分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导致的,如何让患者从干预治疗中获益,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①ICAS病变的识别;②治疗策略的制定;③采用合理的抗栓方案。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特征:颅内血管直径较细较薄,中膜薄、内弹力板较厚,纤维性为主的斑块较多,导致血管弹性降低,血管腔内径狭窄。这种病理变化不仅减少了血液流动的通道,还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可能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此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还可能伴随其他病理变化,如血管壁的钙化、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挑战
挑战一 病因学诊断
病因学诊断是治疗的第一步,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包括血管影像学检查(如CT、MRI、血管造影等)、血液学检查(如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和心脏学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这些检查结果有助于医生确定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具体原因,如动脉粥样硬化、原位血栓形成、动脉夹层、血管炎症等。
挑战二 治疗策略选择
治疗策略的选择是医生面临的另一大挑战。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主要手段,包括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技术。颅内血管开通后易引发穿支闭塞/穿支梗死的三种可能原因:①扩张/处理过程中栓子堵塞住开口;②形成医源性夹层/血管撕裂;③支架植入。
病例分享
马宁教授通过具体ICAS病例复盘,为我们讲解了如何面对上述挑战。
Case:66岁男性,诉头晕,右侧肢体无力10小时,意识障碍半小时,有高血压和吸烟史,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入院后首先给予rt-PA溶栓治疗。术前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显示基底动脉远端不显影,进一步的血管造影显示血管部分再通。马宁教授初步判断患者存在原位狭窄并合并血栓形成。考虑到MRA显示无双侧大脑后动脉显影,推测远端血管可能存在慢性闭塞,但患者无意识障碍,因此排除了急性闭塞的可能性。马宁教授选择使用支架进行拉栓,随后前向血流恢复,但右侧大脑后动脉血流不佳,怀疑有栓子脱落。为改善血流,进行支架植入。术后三个月随访,患者mRS评分为1分,并予以抗栓治疗。
临床中的疑惑
治疗ICAS病变目前所提到的有以下三种治疗方法:直接球囊扩张、单纯取栓(包括抽拉结合)、支架植入。马宁教授表示,如果合并大血管闭塞,患者症状没有进行性加重还是建议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不建议直接取栓。一些难取出的血栓,不一定是原位狭窄,还应仔细评估,根据血管造影的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侧支循环状态,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并做好应对高灌注的方案。
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制定
抗血小板治疗能预防术后再闭塞,但也相应增加了术后出血风险。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等,制定个性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并根据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专家简介
马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神经病学中心介入神经病学科副主任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脑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华放射学会介入专委会神经介入组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青年理事会理事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介入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2004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科研项目
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国内核心期刊、国际会议发表与脑血管病相关论文十余篇,多次参加国际会议进行交流;从2008年至今,每年受邀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及国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会议上作专题发言。
觉得内容还不错,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