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数字时代:三年级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设计(交流篇)

文摘   2024-06-20 16:04   山东  
欢迎|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感谢您的支持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内容创作和在线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适应这一趋势,三年级上册与下册的信息科技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实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体验和实践中掌握基本的数字知识与技能,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在线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年级上、下册的信息科技教学单元设计,并深入解析三年级上册每一个单元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提供课程实施的思路供教师参考,共16课时,以便有效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信息智慧。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广泛参考了现行的信息科技数字教材,力求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启示。希望在这条新课标实施的道路上,我们能够共同推进课程建设,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希望听到你的真知灼见!

三年级上册

第1单元 我的智能小帮手 —— 设计我的智能家居方案

1课 家里的智能“大明星” —— 调查家中常用的智能设备,了解它们的功能和用途

2课 “WiFi”是什么?—— 学习连接家庭无线网络,体验网络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3课 用照片和视频介绍我的家 —— 用手机或相机拍摄家中的智能设备,并录制视频介绍其使用方法

4课 和智能设备做好朋友 —— 分组讨论,制定家庭智能设备使用规则,并设计宣传海报

第2单元 走进我的在线学习生活 —— 探索在线学习平台

第5课 线上大课堂,学习新体验 —— 了解并体验在线学习平台,激发学习兴趣

第6课 团队合作,共同进步 —— 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共同完成任务

第7课 利用在线工具进行项目展示 —— 设计和展示小组项目,分享在线学习经验

第8课 网络世界中的规则与安全 —— 学习并遵守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规范和安全规则

第3单元 数字经济与生活 —— 了解在线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9课 探索网络购物的乐趣 —— 了解网络购物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第10课 在线支付的便捷 —— 学习使用和管理在线支付工具

第11课 在线交流与沟通 —— 掌握使用在线工具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的技能

第12课 数字身份的重要性 —— 了解数字身份的概念及保护方法

第4单元 体验数字内容创作 —— 在线创意表达

第13课 用数字工具记录生活 —— 学习使用数字设备拍照、录像和录音

第14课 图文并茂的数字故事 —— 掌握图片与文字结合呈现信息的方法

第15课 创作简单的数字作品 —— 制作并分享个人或团队的数字作品

第16课 分享与保护在线成果 —— 学习发布和管理数字作品的方法,了解版权和隐私保护

三年级下册

第1单元 数据与编码的初步认识 —— 初探数字世界

第1课 什么是数据?—— 认识数据的形式与特点

第2课 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用实例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

第3课 用编码表达信息 —— 学习基本的编码概念和应用

第4课 编码与数据安全 —— 认识编码在数据传输和存储中的作用,学习数据安全基本常识

第2单元 实践与应用 —— 数据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5课 设计家庭信息编码方案 —— 探索如何用编码管理家庭信息

第6课 观察身边的数据 —— 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数据

第7课 用图表展示数据 —— 学习使用图表展示和分析数据

第8课 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 —— 了解条形码、二维码等应用实例

第3单元 网络伦理与行为准则 —— 做聪明的网络公民

第9课 网络世界中的伦理道德 —— 了解并讨论网络行为的道德准则

第10课 网络交往的艺术 —— 学习网络礼仪和交往技巧

第11课 网络信息的真假辨别 —— 识别和防范虚假信息

第12课 安全与隐私保护 —— 学习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方法

第4单元 创意项目与合作学习 —— 共同完成创意项目

第13课 创意项目的策划与准备 —— 学习策划和准备一个创意项目

第14课 团队分工与合作实施 —— 积极分工合作,推动项目进展

第15课 成果展示与评价 —— 展示项目成果,进行自评与互评

第16课 项目总结与反思 —— 反思项目经验,总结收获和不足

单元一:我的智能小帮手

第1课时:家里的智能“大明星”

课时目标:

1. 激发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智能设备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初步认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家中常见的智能设备,初步感知智能技术的存在。

3. 体验乐趣:带领学生体验使用智能设备的乐趣,感受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智能设备,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简单用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会用”过渡到“了解”,初步建立对智能技术的认知。

教学过程:

活动一:发现之旅——寻找身边的“智能朋友”(15分钟)

1. 游戏导入:播放一段动画片/视频片段,内容包含多种智能设备,例如智能电视、机器人吸尘器、智能门锁等。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视频,思考视频里出现了哪些智能设备,它们有什么作用。

2. 提问引导:通过提问加深学生思考:

问题:“小朋友们,视频里出现了哪些东西?它们有什么作用呀?”

3.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找“智能朋友”,例如学校门口的智能门禁系统、办公室里的智能打印机等。

4. 交流分享:回到教室,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校园里发现了哪些“智能朋友”,并尝试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活动二:初识“智能朋友”(20分钟)

1. 图片展示: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智能设备图片,例如:智能音箱、智能冰箱、智能灯光系统等,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设备。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每种设备的功能和使用场景。

2. 趣味问答:通过趣味问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智能设备的认识。

例子:“哪位‘智能朋友’可以用来播放音乐?”、“哪位‘智能朋友’可以帮助我们控制家里的灯?”。

3. 分类游戏:将学生分成小组,将准备好的智能设备图片卡片分发给他们,让他们尝试根据设备的功能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理由。

分组讨论:每组讨论并分类,总结出设备的主要功能和用途。

活动三:体验智能乐趣(10分钟)

1. 魔法体验: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智能设备的实例展示,例如:用智能音箱播放音乐、用智能灯控制教室灯光、演示智能门锁的使用等,让学生体验智能设备的乐趣。

实际操作:邀请几位学生上来亲手操作这些智能设备,体验智能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2. 畅想未来: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智能设备以及它们可能的用途。

讨论交流:“你希望未来有什么样的智能设备来帮助你?它们可以做哪些事情?”

活动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对智能设备的认识。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提问学生最喜欢的智能设备是什么,为什么。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后小任务,鼓励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智能朋友”,并与家人交流分享他们在学校学习到的内容。

小任务:让学生记录家里的智能设备,以及它们的用途,下次课进行分享。

教学建议:

1. 设计更多游戏化、互动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2.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对智能技术的初步认知,而不仅仅停留在“会用”的层面。

3.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例如:用智能音箱听音乐、用智能灯控制灯光等,增强学生对智能设备的亲切感和实用性的理解。

第2课时:“WiFi”是什么?

课时目标:

1. 激发兴趣: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WiFi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初步认知:引导学生了解WiFi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家庭中的应用。

3. 体验乐趣:让学生体验使用WiFi连接设备的乐趣,感受无线网络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WiFi设备及其在家庭中的应用,并能简单描述WiFi的作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WiFi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并初步掌握连接WiFi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WiFi探秘——发现家庭无线网络(15分钟)

1. 游戏导入: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展示WiFi技术在家庭中的应用场景。例如,家人用WiFi上网、用平板电脑看视频、用智能音箱播放音乐等。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的网络连接和WiFi的作用。

2. 提问引导: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兴趣:

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WiFi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3.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在教室里寻找WiFi路由器或无线AP等,并观察其外观和指示灯。

实物展示:教师展示WiFi路由器的图片或实物,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4. 交流分享:回到教室,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家中或教室里见到的WiFi设备,并讨论这些设备的用途。

活动二:认识WiFi及其工作原理(20分钟)

1. 图片展示:展示WiFi路由器、无线AP、智能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设备。

教师讲解:介绍WiFi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2. 趣味问答:通过趣味问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WiFi的理解。

问题:“家庭中的WiFi是如何工作的?”,“哪些设备可以通过WiFi连接网络?”。

3. 示范连接:教师演示如何连接WiFi网络,例如,用平板电脑或手机扫描并连接WiFi网络。

实际操作:邀请几位学生上前尝试连接WiFi,体验无线网络的便捷。

活动三:体验WiFi的便利(10分钟)

1. WiFi体验:教师提前准备一些使用WiFi连网的设备,例如,用平板电脑播放视频、用智能音箱播放音乐、用电脑进行网上搜索等,让学生体验无线网络的便利。

实际操作:让学生亲手操作这些设备,感受WiFi带来的乐趣和便捷。

2. 应用探究:引导学生讨论WiFi技术在家庭生活中的不同应用场景。

讨论交流:“你们家里有哪些设备是通过WiFi连接的?它们为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活动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对WiFi技术的认识。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提问学生最感兴趣的WiFi应用是什么,为什么。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后小任务,鼓励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WiFi网络,并尝试与家人交流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

小任务:让学生记录家里使用WiFi的设备及其用途,下次课进行分享。

教学建议:

1. 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际体验和操作,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注重基础概念的简化和易懂,帮助学生建立对WiFi技术初步认知,不必过多涉及复杂技术细节。

3.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设计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例如:如何用WiFi连网看视频、听音乐等,增强学生对无线网络实际应用的理解和感知。

推荐阅读:

WiFi,也称为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缩写为WLAN),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数据的一种技术。它允许设备如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连接到互联网或本地网络,而无需使用物理电缆。以下是WiFi的基本原理及其工作流程的简单介绍:

WiFi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

1. 无线电波传输:WiFi利用无线电波(通常为2.4 GHz或5 GHz频段)进行数据传输。无线电波类似于广播电台信号,只不过它们用于数字通信而不是音频广播。

2. 路由器和接入点:

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是一个能发射和接收无线电信号的设备,通常连接到有线网络。接入点通常嵌入到WiFi路由器中。

WiFi路由器:是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它通过无线电波发射无线信号,从而创建家庭或办公区域内的无线网络。

3. 设备连接:

家庭或办公环境中的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通过无线网卡(内置或外置)搜索并连接到WiFi路由器发出的无线信号。

当设备找到路由器的无线信号后,会与其建立连接。一般情况下,需要输入路由器设置的密码进行认证。

4. 数据传输:

一旦设备成功连接到WiFi网络,WiFi路由器就开始在设备和互联网之间传输数据。

数据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在设备和路由器之间发送和接收。WiFi路由器负责将这些无线电信号转换成互联网协议(IP)数据包,使其能够在互联网上传输。

WiFi网络的工作机制

1. 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每个WiFi网络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称为SSID,它是无线网络的名字。用户可以通过搜索SSID来找到并连接到WiFi网络。

2. 加密和安全:WiFi使用加密技术(如WPA2或WPA3)来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加密技术使得未经授权的设备无法轻易破解和访问网络。

3. 信号范围和干扰:

WiFi信号的有效范围较短,通常在室内为数十米。信号范围会受到障碍物(如墙壁、家具)的影响。

WiFi信号也会受到其他电子设备(如微波炉、蓝牙设备)和其他WiFi网络的干扰,从而影响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对WiFi的功能、使用场景以及工作机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技术。

第3课时:用照片和视频介绍我的家

课时目标:

1. 激发兴趣:通过拍摄和录制家庭智能设备,激发学生对数字创作的兴趣。

2. 初步认知: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照片和录制视频,初步掌握基本操作。

3. 体验乐趣:让学生体验制作和分享数字内容的乐趣,感受智能设备带来的便利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拍摄和录制技巧,并能够用照片和视频介绍家庭智能设备。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克服拍摄和录制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并初步学会整理和编辑拍摄的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拍摄设备(10分钟)

1. 实物展示:展示不同类型的拍摄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等。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每种设备的特点和基本操作。

2. 提问引导: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设备的用途。

问题:“这些设备有哪些共同的功能?它们可以用来做什么?”

活动二:拍摄照片(15分钟)

1.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照片的基本操作步骤。

步骤:打开相机应用、对焦、构图、拍摄等。

2. 学生操作:让学生分组练习拍摄照片,选取教室内的物品或场景进行拍摄。

教师指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拍摄中的问题。

3. 展示分享:请几组学生展示他们拍摄的照片,并简单介绍照片中包含的内容。

反馈建议:教师和同学们可以对拍摄的照片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三:录制视频(15分钟)

1.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用手机或相机录制视频的基本操作步骤。

步骤:打开视频录制模式、调整角度、录制、停止等。

2. 学生操作:让学生分组练习录制视频,选取教室内的智能设备进行介绍和录制。

内容:尝试录制一段1-2分钟的视频,介绍智能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教师指导:在学生录制过程中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3. 展示分享:请几组学生展示他们录制的视频,并对视频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反馈建议:教师和同学们可以对录制的视频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四:体验数字创作乐趣(10分钟)

1. 编辑展示:教师简要演示将照片和视频整理编辑的方法,例如:用手机应用进行简单的剪辑和添加文字说明。

应用推荐:介绍一些易于上手的照片和视频编辑应用。

2. 数字作品展示:请几组学生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和录制的视频进行简单编辑,并在全班展示。

分享交流:每组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活动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对拍摄和录制技巧的认识。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后小任务,鼓励学生回家拍摄介绍家庭智能设备的照片和视频,并与家人分享。

小任务:让学生记录拍摄和录制的设备以及它们的用途,下次课进行分享。

教学建议:

1. 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注重基础操作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拍摄和录制的基本技巧,不必追求复杂的摄影技术。

3.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设计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例如:用智能手机拍摄家庭成员的照片、录制智能电视的使用方法等,增强学生对智能设备实际应用的理解和感知。

推荐阅读:

除了拍摄照片外,智能设备还可以用于制作和分享多种数字内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字内容类型及其使用方法:

1. 视频内容

智能设备可以用来录制和编辑视频。例如:

家庭小电影: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记录家庭活动,如生日派对、假期旅行等,并后期编辑成完整的视频。

微课程视频:学生可以制作关于某一学习主题的小视频,进行知识分享。

Vlog(视频博客):记录日常生活或特定主题内容,并上传到视频网站如小红书、B站进行分享。

2. 音频内容

智能设备可以用于录制和编辑音频。例如:

录音和播客:学生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录制自己的声音,制作讲故事、新闻播报或个人见解的音频节目,并上传到播客平台。

背景音乐和声音效果:在拍摄的视频或制作的动画中添加背景音乐和声音效果,以提升作品的质量。

3. 互动演示文稿

智能设备可以用来制作和展示互动式的演示文稿。例如:

多媒体PPT: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用于课堂展示或项目汇报。

在线演示工具:使用在线工具如金山文档、腾讯文档Prezi创建和分享互动式演示文稿。

以下是几个推荐的工具:

金山文档(WPS Office):

金山文档是国内非常流行的一套办公软件,其中的演示文稿工具功能强大,支持在线编辑和实时协作。你可以使用金山文档创建多媒体演示文稿,并通过云端分享给他人。

腾讯文档:

腾讯文档是另一款强大的在线办公工具,包含演示文稿制作功能。它支持多人协作和评论,非常适合团队项目和教学演示。

石墨文档:

石墨文档是一款注重协作的在线办公软件,其演示文稿工具简单易用,支持丰富的样式和动画效果。石墨文档还提供便捷的分享功能,可以通过链接或二维码将演示文稿分享给他人。

百度脑图:

百度脑图虽然主要是一款思维导图工具,但也支持创建简单的演示文稿。使用百度脑图,你可以将思维导图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适合逻辑性强的内容演示。

幕布:

幕布是一款专注于结构化思考和展示的工具,你可以用它创建大纲式的演示文稿,突出内容的层次结构。它也是一款非常适合教学和知识整理的工具。

这些工具各有特点,选择时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使用习惯来决定。

4. 动画和漫画

智能设备可以用于制作简单的动画和漫画。例如:

动画短片:利用动画制作软件制作短片,如讲述科学实验过程或历史故事。

数字漫画:使用绘图应用创作漫画故事,并分享给同学或上传到社交平台。

5. 数码绘画和设计

智能设备可以用于进行数码绘画和设计工作。例如:

数码插画:使用平板电脑和绘图软件进行创作,制作精美的插画作品。

平面设计:学生可以用手机应用或电脑软件进行简单的图形设计,如制作海报、邀请函等。

6. 电子书和电子杂志

智能设备可以用来制作和发布电子书和电子杂志。例如:

电子书:用文字处理软件或特定的电子书制作工具,将故事、诗歌或学习笔记编辑成电子书格式。

电子杂志:结合文本、图片、视频等元素,制作具有丰富内容的电子杂志。

7. 代码和程序设计

若有编程学习基础,学生还可以用智能设备进行代码编写和程序设计。例如:

简单游戏开发:使用编程工具开发简单的游戏,如Mind+、Scratch、Tynker等。

网页制作:用网页编辑器制作个人网站或班级网站,展示学习成果和创意作品。

8.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内容

先进的智能设备还支持制作和体验VR和AR内容。例如:

AR体验:使用AR应用,制作具有交互性的教育内容,如虚拟科学实验、历史场景再现等。

VR创作:利用VR头戴设备和支持VR创作的软件,制作虚拟现实环境和体验内容。

通过以上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利用智能设备制作多种类型的数字内容,还能学习到不同的数字创作技能,拓宽知识面和实践能力。

第4课时:和智能设备做好朋友

课时目标:

1. 提高认知: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智能设备的使用规则,理解正确使用这些设备的重要性。

2. 培养合作:通过分组讨论制定家庭智能设备使用规则,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创意表达: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宣传海报,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合理使用智能设备的重要性,并通过分组讨论制定出家庭智能设备使用规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能趣味性地设计和制作出与使用规则相关的宣传海报。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讨论(10分钟)

1. 情境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智能设备的使用情况及使用经验。

问题讨论:“你们平时是如何使用家里的智能设备的?”、“你们觉得使用智能设备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自己的使用经验,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激发学生对智能设备使用规则的兴趣。

活动二:分组讨论(15分钟)

1. 分组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讨论制定一类智能设备的使用规则。

任务说明:让每组学生选择一类家庭智能设备(如智能电视、智能音响、智能灯具等),讨论其使用规则。

2. 讨论引导:教师提供讨论的指导问题,帮助学生明确讨论方向。

指导问题:“使用这个设备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如果设备坏了怎么办?”

3. 分享交流:每组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在全班分享他们制定的使用规则。

教师引导: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并补充和修正不完善的规则。

活动三:设计和制作宣传海报(20分钟)

1. 设计任务:每组学生设计一张宣传海报,内容以宣传他们制定的智能设备使用规则为主。

创意引导:教师提供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和要素,如标题、图片、规则说明等。

材料准备:提供不同颜色的纸张、画笔、剪刀、胶水等制作海报所需的材料。

2. 学生创作: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开始设计和制作宣传海报。

创作指导: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设计创意,并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展示分享:每组完成海报后,展示并介绍他们的设计内容和创作过程。

教师点评:对每组的海报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意和合作精神。

活动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家庭智能设备使用规则的认识。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后小任务,鼓励学生与家人分享制定的智能设备使用规则,并将宣传海报带回家中展示。

小任务:记录家人在实际使用中遵守规则的情况,下次课进行分享。

教学建议:

1. 注重互动参与: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能力。

2. 强调规则意识:在讨论和制定规则时,注重学生对规则重要性的理解和认同。

3. 激发创意思维:通过创意海报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鼓励他们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单元二:走进我的在线学习生活 —— 探索在线学习平台

第5课时:线上大课堂,学习新体验

课时目标:

1. 激发兴趣:通过体验在线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初步认知: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在线学习平台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3. 体验乐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线课堂的互动与便捷,感受在线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掌握在线学习平台的基本操作,并能适应和利用在线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熟悉在线学习平台的不同功能,并能够自主进行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活动(5分钟)

1. 情景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在线学习的相关话题。

问题讨论:“你们知道什么是在线学习吗?”、“有没有用过手机或电脑在网上学习过?”

2.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自己的在线学习体验,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活动二:认识在线学习平台(10分钟)

1. 平台介绍:教师介绍几款常用的在线学习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

简要讲解:讲解各平台的特点和主要功能,如课程选择、视频学习、课后练习等。

2. 示范操作:教师现场展示如何登录和使用某一在线学习平台。

步骤演示:从注册登录开始,到选择课程、观看视频、完成作业等。

3. 教师总结:总结在线学习平台的优势,如便捷、互动、资源丰富等。

活动三:学生体验在线学习(15分钟)

1. 任务布置:为学生布置一个在线学习任务,指导他们登陆并使用某一在线学习平台完成指定的学习内容。

任务说明: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程并观看视频,完成一个小测试或课后练习。

2. 学生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在线学习任务的操作。

教师指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

3. 分享交流:学生完成任务后,分享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引导问题:“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有什么不同?”

活动四:互动与小组讨论(10分钟)

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结合自己的在线学习体验进行讨论。

讨论主题:在线学习的优缺点、如何更好地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等。

2. 分享结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在线学习的优点和改进建议。

活动五:课后延伸活动(5分钟)

1. 课外任务:布置课外在线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继续使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任务内容: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程继续学习,并记录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

2. 课堂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在线学习的基本操作和优点。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线学习。

教学建议:

1. 注重体验互动: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线学习的乐趣和便利。

2. 提供多样选择:介绍多种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提高学习兴趣。

3. 结合兴趣设计任务:设计贴近学生兴趣的学习任务,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第6课时:团队合作,共同进步

课时目标:

1. 团队协作:培养学生利用在线协作工具进行团队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效率。

2. 任务管理:引导学生学会分配任务和管理时间,共同完成一个小项目。

3. 沟通交流:通过在线工具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团队内部的信息共享和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掌握在线协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应用这些工具进行团队合作任务。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高效利用在线工具,并在任务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活动(5分钟)

1. 情境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和益处。

问题讨论:“在学校和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进行过团队合作?”、“你们觉得团队合作有哪些好处?”

2.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自己的合作经验,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认识在线协作工具(10分钟)

1. 工具介绍:教师介绍几款常用的在线协作工具,如腾讯会议、钉钉、金山文档Trello(看板工具)等。

简要讲解:讲解各工具的基本功能和使用场景,如在线会议、文档协作、任务看板等。

2. 示范操作: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其中一款在线协作工具进行任务分配和团队沟通。

步骤演示:从工具的注册登录开始,到创建任务、分配成员、在线沟通等。

活动三:小组任务分配(10分钟)

1. 分组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小项目,并指导他们使用在线协作工具进行任务分配和管理。

组内任务:例如,每组制作一份在线学习手册,包括收集信息、撰写内容、设计版面等。

2. 任务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合理分配任务和时间,确保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

搭配示范:展示一个任务分配表,帮助学生理解任务分配和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活动四:在线协作体验(15分钟)

1. 协作操作:学生开始利用所学的在线协作工具进行任务的分配和管理。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小组,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在线工具,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

2. 沟通交流:通过在线工具进行组内沟通,分享各自的任务进展,解决遇到的问题。

互动练习:模拟进行一次在线会议,讨论项目进展和问题解决方案。

活动五:成果展示与分享(10分钟)

1. 小组展示:每组完成任务后,展示他们的在线学习手册或其他项目成果,分享合作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展示内容:展示项目完成情况、各自任务分配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互评互学: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和反馈,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方法。

教师点评:教师从协作效果、任务完成情况、沟通与协调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总结。

活动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在线协作工具和团队合作技巧的认识。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外小任务,鼓励学生继续使用在线协作工具进行其他小项目,巩固学习成果。

小任务:课后与小组成员继续推进项目,记录合作中的问题和心得,后续再分享。

教学建议:

1. 注重实操体验:通过动手操作和实战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线协作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强化团队沟通:在任务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个性化指导:对不同小组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组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以下是一些常用且适合学生使用的在线协作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任务管理、在线沟通和文档协作

1. 钉钉(DingTalk)

简介:钉钉是阿里巴巴推出的一款多功能企业沟通与协作平台,也非常适合学生和教师使用。

特点:

在线会议、语音和视频通话

任务管理、日程安排

文档共享与协作编辑


2. 腾讯会议(VooV Meeting)

简介:腾讯会议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高效、稳定的视频会议工具。

特点:

高质量的视频和音频通话

支持屏幕共享和互动白板

便捷的会议录制和回放功能

3. 金山或腾讯文档

简介:免费的在线文档编辑与协作工具,适合学生共同编写和编辑文档。

特点:

实时多人协作编辑

强大的版本历史和恢复功能

支持文字处理文档、表格、简报等多种格式

4. Trello

简介:Trello 是一款基于看板方法的任务管理工具,适合小组合作进行项目管理。

特点:

直观的看板界面

支持任务分配、截止日期设定

多种模板和插件,扩展性强

5. 思维导图工具(XMind, MindMeister)

简介:思维导图工具适合展示和分享团队项目的构思和计划,如XMind和MindMeister。

特点:

直观清晰的思维导图布局

支持多人协作编辑

多种导出和分享格式

这些工具在功能性、易用性和互动性方面都非常优秀,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团队合作和任务管理。

第7课时:利用在线工具进行项目展示 —— 设计和展示小组项目,分享在线学习经验

课时目标:

1. 项目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和展示小组项目的能力。

2. 在线工具使用:引导学生利用在线工具进行项目的展示和分享。

3. 经验交流:通过展示和交流分享在线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设计和展示小组项目,并利用在线工具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学难点:

学生利用在线工具进行项目展示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高效地呈现项目信息。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活动(5分钟)

1. 情境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项目展示的重要性和方法。

问题讨论:“你们有没有做过小组项目?”、“展示项目成果时,哪些方法可以让展示更生动有趣?”

2.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项目展示的理解,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认识在线展示工具(10分钟)

1. 工具介绍:教师介绍几款常用的在线展示工具,如WPS,PPT,Prezi等。

简要讲解:讲解各工具的基本功能和适用场景,如幻灯片制作、动画效果、云端共享等。

2. 示范操作:教师示范使用一个在线展示工具设计并展示一个简单的项目。

步骤演示:从创建到编辑,再到分享的整个过程,详细展示每一个步骤。

活动三:小组项目设计(10分钟)

1. 小组任务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项目任务,并指导他们使用在线展示工具进行设计。

任务内容:例如,每组制作一个关于“家里智能设备”的展示项目,包括设备介绍、功能演示、使用规则等。

2. 任务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合理规划项目内容和展示形式,确保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

任务分配示范:展示一个任务分配表,帮助学生理解项目规划和分工的重要性。

活动四:在线项目设计与制作(15分钟)

1. 项目设计:学生开始利用所学的在线展示工具进行项目的设计和制作。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在线工具,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

2. 项目制作:通过在线工具进行小组合作,完成项目的设计和制作。

互动练习:每组成员共同编辑和完善项目内容,模拟一次简短的展示。

活动五:成果展示与分享(10分钟)

1. 小组展示:每组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分享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展示内容:展示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在线工具的使用效果,讨论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互评互学: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和反馈,分享彼此的设计经验和方法。

教师点评:教师从项目内容、展示效果、工具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总结。

活动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在线展示工具和项目设计方法的认识。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在线展示和分享的重要性。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外小任务,鼓励学生继续使用在线工具进行其他小项目,巩固学习成果。

小任务:课后与小组成员继续优化和完善项目,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

教学建议:

1. 注重实操体验:通过动手操作和实战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线展示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强化团队合作:在项目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3. 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项目展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利用在线展示工具,设计并展示有创意的小组项目,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因上述第7课时,在实际教学中,会有一些难度,也可以考虑以下的设计:

第7课时:探索学习资源,提升自学能力

课时目标:

1. 资源探索: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搜寻和使用学习资源。

2. 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3. 知识应用:让学生学会将所获取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重点:

如何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源,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在大量学习资源中筛选和评估有效资源的能力,以及自主规划学习过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活动(5分钟)

1. 情境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线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问题讨论:“你们平时会使用哪些在线学习资源?”、“你们觉得在线学习资源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

2.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他们使用的在线学习资源,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活动二:认识在线学习资源(10分钟)

1. 资源介绍:教师介绍几种常用的在线学习资源和平台,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

简要讲解:讲解各平台的主要功能和适用对象,如视频课程、互动练习、电子书、在线测验等。

2. 演示操作:教师示范使用一个在线学习平台搜索和使用学习资源。

步骤演示:从注册登录开始,到搜索资源、使用资源等系列操作。

活动三:学习资源探索(10分钟)

1. 小组任务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任务,指导他们使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资源搜索和学习。

任务内容:例如,搜索一篇关于“水循环”的科普文章,并总结主要内容。

2. 任务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合理搜索和评估学习资源,确保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

搜索方法:展示搜索关键词和筛选资源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所需资料。

活动四:自主学习体验(15分钟)

1. 资源使用:学生开始利用所学的搜索方法和资源评估技巧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在线资源,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

2. 知识总结: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讨论,总结所学知识,并准备向全班展示。

互动练习:学生总结学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并准备分享。

活动五:成果展示与分享(10分钟)

1. 小组展示:每组展示他们所获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分享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展示内容:展示资源的获取过程、学习内容总结、学习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互评互学: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和反馈,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教师点评:教师从资源有效性、学习过程、知识应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总结。

活动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在线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方法的认识。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在线学习资源的重要性。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外小任务,鼓励学生继续使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学,巩固学习成果。

小任务:课后使用在线学习平台搜索感兴趣的主题,记录搜索过程和学习内容,后续再分享。

教学建议:

1. 注重实操体验:通过动手操作和实战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线学习资源的搜索和使用方法。

2. 强化自主学习:在任务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 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在线学习资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利用各种在线学习资源,提高自学能力,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第8课时:网络世界中的规则与安全 —— 学习并遵守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规范和安全规则

课时目标:

1. 了解网络安全: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

2. 学习使用规范: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在线学习平台,遵守相关使用规范和礼仪。

3. 网络素养提升: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安全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如何向学生传达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规范。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日常使用网络中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规则,并且能够识别和应对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活动(5分钟)

1. 情境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网络使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问题讨论:“你们在使用网络时,有没有遇到过不愉快的事情?”、“你们觉得在网络上应该遵守哪些规则?”

2.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自己的网络使用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活动二:了解网络安全(10分钟)

1. 概念介绍:教师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解释网络威胁的种类和可能的风险,如网络诈骗、病毒、隐私泄露等。

案例分享:通过分享几个真实的网络安全事件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2. 基本原则:讲解在网络上保护自己的基本原则,如不泄露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未知链接、使用强密码等。

互动讨论: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在网络上保护自己的其他有效方法。

活动三:学习使用规范(10分钟)

1. 平台规范:介绍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规范和礼仪,包括言行举止、隐私保护、文明发言等。

规则讲解:详细讲解在线学习平台的规则和要求,避免学生在使用中出现不当行为。

2. 礼仪教育:强调网络礼仪的重要性,如不随便发布个人信息、不攻击谩骂他人等。

情景演练:通过模拟情景演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网络礼仪和行为规范。

活动四:网络安全实践(15分钟)

1. 实操练习: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和使用规范的实践活动,如设置安全密码、辨别钓鱼邮件、模拟正确的在线交流等。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操作,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提高。

互动分享:学生介绍自己所采取的网络安全措施和使用规范的体会。

活动五:问题识别与应对(10分钟)

1. 问题识别:教师引导学生识别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如诈骗信息、恶意软件、虚假网站等。

演示讲解:展示一些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示例,讲解如何识别和避免。

2. 应对策略:教授学生应对网络威胁的策略和方法,如遇到问题时如何寻求帮助、如何报告网络攻击等。

应对练习:让学生模拟应对一些网络威胁的情景,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应对技巧。

活动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网络安全和使用规范的认识。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网络安全和规范使用的重要性。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外小任务,鼓励学生继续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和规范使用网络。

小任务:课后记录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和处理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建议:

1. 注重实操体验: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演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和使用规范的方法。

2. 强化安全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持续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3.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教育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有效识别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遵守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规范,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希望这些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自觉遵守规则、安全使用网络,成为聪明的网络公民。

以下是一些关于网络安全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案例一:冒充好友的网络诈骗

事件:

小明的邮箱收到了一封来自他的朋友小张的邮件,邮件中说小张在外地旅游时遇到了紧急情况,需要小明立即转钱帮忙。然而,小明并没有急于转账,而是给小张打了个电话才发现小张并没有发出这封邮件。原来这是一个网络诈骗,黑客冒充小张的身份,发送虚假邮件骗取钱财。

启示:

在收到要求转账或涉及财务的邮件或信息时要保持警惕,务必通过其他方式确认对方的真实性。

不随意在网络上泄露个人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案例二:恶意软件感染

事件:

小红在浏览网页时看到一个广告,声称可以免费提供一款高端游戏的破解版。小红点击下载后,电脑突然变得非常卡,开机速度也变慢了。同时,她的银行账户有了多笔未经授权的转账记录。经过检查才发现,她下载的所谓破解版游戏实际上是一个恶意软件,导致她的电脑中了病毒,黑客通过这个恶意软件盗取了她的银行账户信息。

启示:

避免下载和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特别是破解版或不受信任的应用。

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定期扫描系统以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恶意软件。

案例三:社交工程攻击

事件:

小李收到了一条短信,内容是关于他在某网站抽中大奖的信息,并附有领奖链接。小李打开链接,填写了个人详细信息和银行账户,结果什么奖品也没有收到。不久后,小李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被盗刷了多笔款项。原来这是一种社交工程攻击,通过伪装成合法的活动骗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和财务信息。

启示:

对来历不明的短信或邮件保持警惕,特别是涉及个人信息或财务信息的请求。

不随意点击陌生的链接或参与不确定的活动,避免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案例四:虚假招聘网站

事件:

小王大学刚毕业,急于找到工作。他在网上看到一家公司的招聘信息非常吸引人,工资待遇都很不错,于是通过该网站提交了简历并填写了详细的个人信息。然而,几周后,小王没有收到任何回复,反而发现自己的信息被冒用。后来得知,这个所谓的招聘网站其实是个虚假网站,专门用来骗取求职者的信息进行非法交易。

启示:

在求职时要选择正规、可信赖的招聘平台,对来历不明的招聘信息保持警惕。

提交个人信息前,务必核实招聘公司的真实性,并通过官方途径联系确认。

案例五:虚假WiFi热点

事件:

小张在咖啡馆上网时发现有一个免费的WiFi热点,没有密码保护。为了省流量,他立刻连接了这个热点。几天后,小张发现他的多个在线账户被黑,黑客使用了他的账户进行购物。经过调查,小张发现他连接的免费WiFi热点实际上是黑客设置的虚假热点,通过这个热点截获了他的个人信息和密码。

启示:

不随意连接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尤其是没有密码保护的热点。

在公共网络环境中使用VPN等安全工具,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截获。

这些真实案例展示了网络安全威胁的多样性和严重性,提醒学生在网络世界中保持警惕,养成良好的网络安全习惯。

第3单元:数字经济与生活 —— 了解在线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9课时:探索网络购物的乐趣 —— 了解网络购物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课时目标:

1. 购物流程:让学生熟悉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2. 平台使用: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网络购物平台及其功能。

3. 安全购物:教育学生在网络购物时的注意事项和防范措施,确保安全购物。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网络购物的步骤和安全购物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有效识别和防范网络购物的风险。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活动(5分钟)

1. 情境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网络购物的了解和体验。

问题讨论:“你们有在网上购物过吗?”、“你们平时在网上都买些什么东西?”

2.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他们的网络购物经验,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网络购物流程(10分钟)

1. 流程介绍:教师介绍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包括选购商品、加入购物车、填写订单信息、支付、物流跟踪等。

简要讲解:通过具体的示例讲解每一个步骤,让学生对网络购物有具体的认识。

2. 平台介绍:介绍几个常见的网络购物平台,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讲解各平台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演示操作:教师演示如何在一个具体的平台上完成购物流程。

活动三:模拟网络购物(15分钟)

1. 任务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每组一个采购任务,并指导他们在模拟环境中进行购物。

任务内容:例如,给小组设计一个虚拟购物清单,包含不同种类的商品,如书籍、文具、玩具等。

2. 模拟操作:学生在模拟平台上进行商品搜索、选购、加入购物车、填写订单等操作,完成整个购物流程。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在模拟购物过程中操作,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

活动四:安全购物教育(10分钟)

1. 安全注意事项:教师讲解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保护个人信息等。

常见骗局:介绍几种常见的网络购物骗局,如虚假折扣、假冒商品、钓鱼网站等。

2. 防范措施: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防范网络购物风险,如选择正规平台、查看卖家信用、合理设置密码等。

安全演练:让学生模拟识别和防范一些常见的网络购物骗局,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活动五:讨论与分享(5分钟)

1.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在模拟操作和安全教育中的收获和感受,互相交流购物和防骗的经验。

互动分享:各小组成员介绍他们在模拟购物中的体验和安全防范措施的应用情况。

2.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强调安全购物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实际购物时应用所学知识。

总结提升:总结本课内容,鼓励学生在网络购物时保持警惕,合理消费。

活动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网络购物流程和安全购物的认识。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网络购物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外小任务,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实践网络购物流程,巩固学习成果。

小任务:课后记录一次在家长指导下的网络购物经历,包括购物过程和安全防范的应用情况。

教学建议:

1. 注重实践体验:通过模拟环境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网络购物流程和安全防范措施。

2. 强化安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网络购物习惯。

3.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悉网络购物的流程,了解常见的网络购物平台,并掌握基本的安全购物注意事项。

第10课时:在线支付的便捷 —— 学习使用和管理在线支付工具

课时目标:

1. 了解在线支付:让学生了解在线支付的基本概念及其便捷性。

2. 支付工具使用:引导学生掌握常见在线支付工具的基本操作。

3. 安全支付意识:教育学生在进行在线支付时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防范措施。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线支付的方法,同时树立安全支付的意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效地进行安全支付并防范潜在的支付风险。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活动(5分钟)

1. 情境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在线支付的认识和体验。

问题讨论:“你们知道什么是在线支付吗?”、“你们见过家长使用在线支付吗?”

2.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激发学生对在线支付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在线支付工具(10分钟)

1. 工具介绍: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在线支付工具,如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行卡支付等。

简要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每一种支付工具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 演示操作: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其中一种支付工具进行模拟支付操作。

操作步骤:详细演示如何通过手机或电脑完成支付操作,包括添加银行卡、扫码支付、输入密码等。

活动三:模拟在线支付体验(15分钟)

1. 任务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每组一个模拟支付任务,并指导他们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支付体验。

任务内容:例如,每组成员模拟使用支付工具购买一件虚拟商品,完成在线支付操作。

2. 模拟操作:学生在模拟平台上尝试进行支付操作,完成任务。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完成支付操作,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

活动四:安全支付教育(10分钟)

1. 安全注意事项:教师讲解在进行在线支付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不随意点击支付链接、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保护支付密码等。

常见风险:介绍几种常见的在线支付风险,如钓鱼网站、账户被盗、支付信息泄露等。

2. 防范措施: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防范在线支付风险,如选择安全网络、启用支付保护功能、定期更改密码等。

安全演练:让学生模拟识别和防范一些常见的支付风险,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活动五:讨论与分享(5分钟)

1.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在模拟支付操作和安全支付教育中的收获和感受,互相交流支付和防骗的经验。

互动分享:各小组成员介绍他们在模拟支付中的体验和安全防范措施的应用情况。

2.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强调安全支付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实际支付时应用所学知识。

总结提升:总结本课内容,鼓励学生在实际支付时保持警惕,养成安全支付的良好习惯。

活动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在线支付工具和安全支付的认识。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在线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外小任务,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实际体验在线支付流程,巩固学习成果。

小任务:课后记录一次在家长指导下的在线支付经历,包括支付过程和安全防范的应用情况。

教学建议:

1. 注重实践体验:通过模拟环境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线支付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安全防范措施。

2. 强化安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在线支付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支付习惯。

3.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在线支付的基本操作,了解常见的在线支付工具,并掌握基本的安全支付注意事项。

第11课时:在线交流与沟通 —— 掌握使用在线工具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的技能

课时目标:

1. 了解在线交流工具:让学生了解几种常见的在线交流和沟通工具。

2. 掌握基本操作: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在线交流和协作。

3. 提升沟通技巧:培养学生在在线交流中保持礼貌、清晰表达和有效沟通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常见的在线交流工具,并学会在在线交流中保持良好沟通习惯。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有效使用在线工具进行清晰且礼貌的交流。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活动(5分钟)

1. 情境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在线交流工具的了解和体验。

问题讨论:“你们用过哪些在线交流工具?”、“你们觉得在线沟通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2.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激发学生对在线交流工具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在线交流工具(10分钟)

1. 工具介绍: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在线交流工具,如微信、QQ、Zoom、钉钉等。

简要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每一种工具的主要功能和操作方法。

2. 平台展示:教师展示和演示如何使用这些在线交流工具进行聊天、视频通话、文件分享等操作。

功能演示:详细演示如何通过这些工具进行有效的在线交流和协作。

活动三:模拟在线交流体验(15分钟)

1. 任务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每组一个模拟交流任务,并指导他们在模拟环境中进行交流体验。

任务内容:例如,各小组成员使用分配的工具进行在线聊天、组织一次简单的在线会议或分享学习资料。

2. 模拟操作:学生在模拟平台上尝试使用分配的在线交流工具完成任务。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完成体验操作,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

活动四:在线沟通技巧与礼仪(10分钟)

1. 沟通技巧:教师讲解在进行在线沟通时需要掌握的技巧,如清晰表达、倾听他人、不断反馈等。

常见问题:解决一些在线沟通中常见的问题,如信息不明确、回复不及时等。

2. 礼仪规范:教授学生在线交流时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如礼貌用语、适当回应、不打扰他人等。

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在沟通中保持良好的礼仪习惯,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

活动五:讨论与分享(5分钟)

1.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在模拟交流操作中的收获和感受,互相交流使用心得和沟通技巧。

互动分享:各小组成员介绍他们在体验中的乐趣和注意事项的应用情况。

2.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强调良好沟通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总结提升:总结本课内容,鼓励学生在在线交流中保持清晰表达和礼貌沟通。

活动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在线交流工具和沟通技巧的认识。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在线交流的便利性和应用性。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外小任务,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实际体验在线交流工具的使用,并巩固学习成果。

小任务:课后记录一次在家长指导下的在线交流经历,包括使用过程和沟通技巧的应用情况。

教学建议:

1. 注重实践体验:通过模拟环境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线交流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沟通技巧。

2. 强化礼仪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在线沟通礼仪意识,培养良好的交流习惯。

3.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在线交流工具的基本操作,认识到在线沟通的重要性,并学会在交流中保持礼貌和清晰表达。

接下来介绍一下微信和QQ这两种常见的在线交流工具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

微信(WeChat)

主要功能:

1. 消息聊天:

文本消息:支持发送和接收文字消息。

语音消息:可以录制并发送语音信息。

图片和视频:支持发送图片、短视频和文件。

表情包:内置大量表情包,也可以下载和使用用户自定义的表情包。

2. 视频通话:

可以与好友进行一对一或多人的视频通话。

3. 朋友圈:

分享动态:可以发布文字和图片动态,分享到朋友圈。

点赞和评论:好友可以对你的动态进行点赞和评论,互动交流。

4. 支付:

微信支付:绑定银行账户后,可以进行扫码支付、转账和收款等操作。

5. 微信小程序:

集成了许多应用程序,无需下载,直接在微信内即可使用,例如购物、游戏、工具类小程序。

6. 公众号:

订阅和阅读各类公众号,获取信息和服务。

7. 文件传输助手:

可以在手机与电脑之间快速传输文件。

使用方法:

1. 注册与登录:

下载微信APP,并用手机号注册账号。通过短信验证码登录。

2. 添加好友:

扫码添加:扫描好友的二维码添加。

搜索添加:通过手机号/微信号搜索添加。

附近的人:通过“附近的人”添加周围的微信用户。

3. 发送消息:

选择好友后,点击输入框输入文字或点击右侧的“+”号发送图片、视频、文件等。

4. 朋友圈使用:

点击“发现”页面的“朋友圈”,右上角“相机”图标发布动态。点赞和评论好友的动态。

5. 视频通话:

打开好友聊天界面,点击右上角“电话”图标,选择“视频通话”。

6. 使用微信支付:

绑定银行卡后,通过扫一扫或付款码完成支付。

QQ

主要功能:

1. 消息聊天:

文本消息:支持发送和接收文字消息。

语音消息:可以录制并发送语音消息。

图片和视频:支持发送图片、视频和文件。

表情包:内置大量表情,也可以使用自定义表情包。

2. 视频通话和语音通话:

提供一对一或多人视频通话和语音通话功能。

3. 文件传输:

方便快捷地传输文件、图片和其他数据。

4. QQ空间:

发布动态:在QQ空间上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动态。

点赞和评论:好友可以对你的动态点赞和评论,进行互动交流。

5. 讨论组和群聊:

创建或加入讨论组和QQ群,进行多人聊天和讨论。

6. QQ邮箱:
集成QQ邮箱服务,可以直接管理和查看邮件。

使用方法:

1. 注册与登录:

下载QQ APP,并用手机号注册QQ账号。通过短信验证码登录。

2. 添加好友:

搜索添加:通过QQ号/手机号搜索添加好友。

扫码添加:扫描好友的QQ二维码添加。

附近的人:通过“附近的人”功能添加周围的QQ用户。

3. 发送消息:

选择好友后,点击聊天窗口的输入框输入文字或点击“+”号发送图片、视频、文件等。

4. 视频通话:

打开好友聊天界面,点击右上方的“摄像头”图标,选择“视频通话”。

5. 使用QQ空间:

点击底部导航栏的“动态”,进入QQ空间,发布动态并查看好友动态。

6. 加入讨论组和群聊:

点击“聊天”页面的右上角“+”号,选择“加群”或“创建讨论组”,进行多人聊天。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同学们对微信和QQ这两种在线交流工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也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健康地使用这些工具进行交流和学习。

第12课时:数字身份的重要性 —— 了解数字身份的概念及保护方法

课时目标:

1. 了解数字身份: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数字身份及其在数字世界中的重要性。

2. 识别数字身份: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数字身份标识,如用户名、密码、电子邮件等。

3. 保护数字身份: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数字身份,避免信息泄露和网络欺诈。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数字身份的基本概念,学会识别和保护自己的数字身份。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数字身份,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活动(5分钟)

1. 情境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数字身份的了解。

问题讨论:“你们知道什么是数字身份吗?”、“你们在网络上使用过哪些标识?”

2.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激发学生对数字身份话题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数字身份(10分钟)

1. 概念介绍:教师介绍数字身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数字世界中的重要性。

简要讲解:解释数字身份的定义,包括用户名、密码、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等常见的标识。

2. 实例展示:通过具体实例展示数字身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登录社交媒体账号、在线购物、使用电子邮件等。

功能演示:详细演示如何通过数字身份进行身份验证和资源访问。

活动三:识别和使用数字身份(10分钟)

1. 任务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每组一个识别数字身份的任务,并指导他们进行识别和讨论。

任务内容:例如,识别一段示例中的数字身份标识,如用户名、密码、电子邮件等。

2.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识别示例中的数字身份,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小组,提供指导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活动四:保护数字身份(15分钟)

1. 安全注意事项:教师讲解在保护数字身份时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如创建强密码、避免在公共网络上输入敏感信息等。

常见风险: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字身份风险,如账户被盗、信息泄露、网络钓鱼等。

2. 防范措施:教授学生如何创建强密码、启用双因素认证、定期更换密码等保护数字身份的方法。

安全演练:让学生模拟创建强密码和识别网络钓鱼的场景,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活动五:讨论与分享(5分钟)

1.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在识别和保护数字身份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互相交流经验和方法。

互动分享:各小组成员介绍他们在任务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强调保护数字身份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总结提升:总结本课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养成良好的数字身份保护习惯。

活动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数字身份及其保护方法的认识。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数字身份在数字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外小任务,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实际应用保护数字身份的方法,巩固学习成果。

小任务:课后记录一次在家长指导下的数字身份保护经历,包括创建强密码、启用双因素认证等。

教学建议:

1. 注重实践体验:通过识别和保护数字身份的模拟任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强化安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良好的数字身份保护习惯。

3.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数字身份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保护数字身份的重要性,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方法。

推荐阅读:

在数字世界中,常见的数字身份标识包括以下几种:

1. 用户名/账号(Username/Account):

用于在各种在线平台和服务中标识个人身份,通常是用户在注册时自定义的。

举例:username123、john_doe、alice1980等。

2. 密码(Password):

用于验证用户身份,与用户名配合使用,保护账户安全。

强密码的建议包括至少8个字符,包含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

3. 电子邮件地址(Email Address):

用于账户注册、身份验证、接收通知和恢复密码等功能。

邮箱示例:example@gmail.com、user123@yahoo.com等。

4. 手机号码(Phone Number):

用于账户验证(二因素认证)、接收验证码和通知等。

格式通常为国际代码+本地号码,如+86 1234567890。

5. 社交媒体账号(Social Media Accounts):

如微信号、QQ号、Facebook账号、Twitter账号等,用于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交友和交流。

百度贴吧账号、豆瓣ID等也是常见的社交媒体账号。

6. 在线支付账户(Online Payment Accounts):

用于进行在线支付、转账和管理资金等,如支付宝账号、PayPal账号等。

一般与用户的银行卡或信用卡绑定。

7. IP地址(IP Address):

用于标识用户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通过IP地址可以跟踪和管理网络活动。

IP地址分为IPv4和IPv6格式。

8. 身份标识符(Identifiers):

如身份证号码、驾驶证号码、社保号码等,这些信息常用于身份验证和权限管理。

在数字世界中,通过加密和哈希算法对这些信息进行保护。

9. 个人识别码(PIN):

用于设备解锁和身份验证,如手机解锁码、银行取款密码等。

一般由4-6位数字组成。

10. 生物识别(Biometric Identifications):

包括指纹、面部识别、虹膜识别等,用于身份验证和设备解锁。

这些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智能手机和信息系统中。

11. 数字证书(Digital Certificates):

用于加密和验证身份的电子证书,常用于电子邮件、安全通信和在线交易中。

PKI(公钥基础设施)就是数字证书的一种应用。

这些数字身份标识在数字世界中广泛应用,我们在使用这些标识时,需保持良好的安全习惯,如使用强密码、启用双因素认证、定期更换密码和保护个人隐私等,确保自己的数字身份安全。

第4单元:体验数字内容创作 —— 在线创意表达

第13课时:用数字工具记录生活 —— 学习使用数字设备拍照、录像和录音

课时目标:

1. 掌握数字工具的基本操作: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使用手机或相机进行拍照、录像和录音的基本技能。

2. 应用数字工具记录生活:引导学生用拍照、录像和录音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

3. 培养创意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意,提升他们的表达和记录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字设备进行拍照、录像和录音,并能够应用这些技能记录自己的生活。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拍照、录像和录音的技巧,做到记录内容清晰、有创意。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活动(5分钟)

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几张不同场景的照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拍照和录像的认识。

问题讨论:“你们平时有用手机或相机拍照和录像吗?”、“你们拍的是什么内容?”

2.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他们的拍照和录像经验,教师总结并激发学生对数字工具记录生活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数字工具(10分钟)

1. 工具介绍: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字记录工具,如手机相机、数码相机、录音笔等。

简要讲解:展示每种工具的外观和功能,解释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操作演示:教师示范使用手机或相机进行拍照、录像和录音的基本操作。

功能演示:详细演示如何打开相机、调整焦距、选择拍摄模式、录制视频和录音等。

活动三:拍照和录像实践(15分钟)

1. 任务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每组一个记录任务,让他们在教室或操场上进行拍照和录像实践。

任务内容:例如,拍摄一张有创意的班级合影,录制一段校园活动的视频等。

2. 拍照和录像: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用手机或相机进行拍照和录像。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小组,提供拍摄指导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活动四:录音实践(10分钟)

1. 任务分配:分配学生一个录音任务,让他们用录音笔或手机录制一段简单的对话或自我介绍。

任务内容:例如,录制一段关于自己喜欢的活动的描述。

2. 录音操作:学生进行录音实践,录制指定内容。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如何录制清晰的声音,注意环境噪音等问题。

活动五:成果展示与分享(10分钟)

1.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他们的拍照、录像和录音成果,互相评价和讨论。

展示方式:通过投影仪或电脑展示照片和视频,通过音响播放录音。

2. 分享和反馈:学生分享拍摄和录制过程中的心得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并提供改进建议。

互动环节: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出有趣的创意和改进方法。

活动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数字工具的掌握和应用。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数字工具在记录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外小任务,鼓励学生在家长指导下,继续使用数字工具记录生活,上传并分享他们的作品。

小任务:课后拍摄一张家庭合影或录制一段家庭活动的视频,记录并分享他们的精彩时刻。

教学建议:

1. 注重实践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激发创意表达:在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他们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3.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使用数字设备拍照、录像和录音的基本技能,学会用这些数字工具记录自己的生活,并在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第14课时:创作和分享简单的数字故事

课时目标:

1. 理解数字故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字故事及其特点。

2. 学习创作数字故事:引导学生用文字、图像和声音创建简单的数字故事。

3. 发展叙述能力和创意表达:通过创作过程,提升学生的叙述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掌握数字故事的创作步骤,学会使用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元素进行故事叙述。

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地结合文字、图像和声音,创作出有趣且连贯的数字故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活动(5分钟)

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数字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数字故事的特点。

问题讨论:“你们觉得这个数字故事有趣吗?为什么?”、“你们能发现它是用哪些元素创作的吗?”

2.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教师总结并激发学生对创作数字故事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数字故事的概念(10分钟)

1. 概念介绍:教师介绍数字故事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简要讲解:解释数字故事是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元素结合来叙述一个故事。

2. 实例展示:通过具体实例展示数字故事的元素及其组合方式。

功能演示:展示如何在一个数字故事中使用图片、文字和背景音乐,使故事生动有趣。

活动三:创作数字故事(20分钟)

1. 分组讨论与构思: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创作数字故事的任务,鼓励他们讨论并构思故事情节。

任务内容:例如,每组创作一个关于“友情”的数字故事,包括故事的开头、发展和结尾。

2. 故事创作过程:

文字部分:学生先用文字写出故事的大纲和内容。

图像部分:学生可以绘制或拍摄相关图片,作为故事的插图。

声音部分:学生可以录制对话、背景音乐或旁白,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3. 数字工具使用: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简单的数字工具(如PPT或简单的故事创作软件),将文字、图像和声音结合,完成数字故事的创作。

操作演示:教师示范如何在PPT中插入图片、添加文字和背景音乐,创建一个简单的数字故事。

活动四:成果展示与分享(10分钟)

1.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他们创作的数字故事,互相评价和讨论。

展示方式:通过投影仪或电脑播放数字故事,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创意和构思。

2. 分享和反馈:学生分享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并提供改进建议。

互动环节: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数字故事,提出有趣的创意和改进方法。

活动五: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数字故事创作过程的认识。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数字故事作为表达和记录方式的重要性。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外小任务,鼓励学生在家长指导下,继续创作并分享他们的数字故事,巩固学习成果。

小任务:课后可以创作一个关于“家庭”的数字故事,记录并分享他们的家庭趣事或感人瞬间。

教学建议:

1. 注重实践体验:通过实际创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故事的创作方法。

2. 激发创意表达: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他们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3.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创作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数字故事的创作步骤,学会用文字、图像和声音来叙述故事,并在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叙述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个数字故事的简要实例展示。我们将结合文字、图像和声音元素,创建一个关于“友情”的数字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和操作。

数字故事实例:“友情的力量”

故事大纲:

1. 标题:友情的力量

2. 主要角色:小明和小华

3. 故事情节:

开头:小明是一个内向的小男孩,总是一个人玩耍。

发展:一天,小华转学到了小明的学校,两人逐渐成为了好朋友。

高潮:在一次校运会中,内向的小明在小华的鼓励下,勇敢地参加了比赛。

结尾:小明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从此变得更加自信,两人的友谊也更加深厚。

图像部分:

1. 插图1:小明一个人在操场上玩耍的画面。

2. 插图2:小明和小华在一起玩耍,微笑着彼此鼓励的画面。

3. 插图3:小明参加比赛,得到小华在旁边加油打气的画面。

4. 插图4:小明获得奖牌,两人开心地拥抱的画面。

文字部分:

1. 页面1:标题页

文字:友情的力量

图像:小明和小华握手的画面

2. 页面2:故事开头

文字:小明是一个内向的小男孩,总是一个人玩耍。

图像:小明一个人在操场上玩耍的画面

3. 页面3:故事发展

文字:一天,小华转学到了小明的学校,两人逐渐成为了好朋友。

图像:小明和小华在一起玩耍,微笑着彼此鼓励的画面

4. 页面4:故事高潮

文字:在一次校运会中,内向的小明在小华的鼓励下,勇敢地参加了比赛。

图像:小明参加比赛,得到小华在旁边加油打气的画面

5. 页面5:故事结尾

文字:小明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从此变得更加自信,两人的友谊也更加深厚。

图像:小明获得奖牌,两人开心地拥抱的画面

声音部分:

1. 开头背景音乐:轻柔的音乐,引入故事。

2. 旁白录音:每个页面的文字部分录制成旁白,可以用学生的声音进行朗读。

3. 高潮音效:小明参加比赛时加入欢呼声和鼓掌声,增强故事的氛围。

4. 结尾背景音乐:欢快的音乐,庆祝小明的成功和迎接新的友谊。

数字故事制作步骤:

1. 文字撰写:学生编写故事的大纲和内容,并进行分段。

2. 插图绘制:学生可以手绘插图或用手机拍摄相关照片。

3. 录音:学生录制旁白内容和必要的音效。

4. 数字工具整合:利用PPT或简单的故事创作软件,将文字、图像和声音组合在一起。每一页PPT包含一段文字、一张插图和一个录音。

5. 故事展示:通过投影仪或电脑展示所创作的数字故事,播放PPT并让旁白自动播放。


第15课时:创作简单的数字作品

课时目标:

1. 掌握数字作品的创作技巧: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字创作工具和方法。

2. 体验数字创作的乐趣:通过创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意和动手能力。

3. 培养表达与协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完成数字作品,并进行展示与分享。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的数字创作工具,创作出简单、有趣的数字作品。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工具和技能,融合多种元素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活动(5分钟)

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精彩的数字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问题讨论:“你们觉得这些数字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你们想试着创作自己的数字作品吗?”

2.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数字创作的初步理解和期待,教师简要总结数字创作的乐趣和意义。

活动二:了解数字创作工具(10分钟)

1. 工具介绍: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字创作工具,如Canva、PPT、绘画软件等。

简要讲解:展示每种工具的界面和基本功能,解释其使用方法。

2. 操作演示:教师现场演示如何使用其中一种工具进行基本的数字创作。

功能演示:详细讲解如何插入图片、添加文字、调整布局等基本操作。

活动三:数字创作实践(20分钟)

1. 分组讨论与构思: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创作任务,让他们讨论并构思数字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任务内容:例如,每组创作一个关于“我的梦想”的数字海报或幻灯片,内容包括文字介绍、图片插入等。

2. 作品创作过程:

文字部分:学生先确定作品的主题,并用文字写出主题的介绍和说明。

图像部分:学生可以绘制插图、拍摄照片或从网上搜索相关图片。

组合与设计:学生使用数字创作工具,将文字和图像结合,完成数字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3.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小组,提供指导并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个性化指导:针对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活动四:成果展示与分享(10分钟)

1.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他们创作的数字作品,互相评价和讨论。

展示方式:通过投影仪或电脑展示数字作品,鼓励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意义。

2. 分享与反馈:学生分享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并提供改进建议。

互动环节: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出有趣的创意和改进方法,总结创作经验。

活动五: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数字创作方法和技巧的认识。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数字创作在表达创意和记录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外小任务,鼓励学生在家长指导下,继续进行数字创作,巩固学习成果。

小任务:课后可以创作一个关于“我的家庭”的数字作品,记录并分享他们的家庭生活和故事。

教学建议:

1. 注重实践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激发创意表达:在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他们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3.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创作任务。

数字作品实例展示:“我的梦想”

作品主题:

1. 标题:我的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

2. 内容简述:介绍自己为什么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需要做些什么。

图片与文字结合:

1. 页面1:标题页

文字:我的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

图片:一张星空背景的图片,加上宇航员的图片

2. 页面2:梦想起源

文字:从小我就对星空充满了好奇,渴望去探索宇宙的神秘。

图片:小朋友望着星空的照片

3. 页面3:梦想的实现路径

文字:为了成为一名宇航员,我需要学习很多科学知识,保持强健的体魄,还要参加航天训练。

图片:学习科学的图画、运动锻炼的图片、宇航训练的图片

4. 页面4:鼓励的话语

文字: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坚持努力,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图片:激励的话语与美丽的星空图

通过这种创作方法,学生不仅能学会基本的数字创作技能,还能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意潜力,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以下是一些适合学生使用的数字创作工具,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创作:

图像编辑工具:

1. Canva:

功能:易于使用的设计工具,适合进行海报、传单、演示文稿等图文设计

网址:https://www.canva.com/

2. Pixlr:

功能:在线图像编辑器,提供基本的图像编辑功能和一些高级滤镜

网址:https://www.pixlr.com/

3. Paint 3D:

功能:Windows自带的简单3D绘图工具,适合初学者进行图像绘制和编辑

演示文稿工具:

1. Microsoft PowerPoint:

功能:功能强大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支持插入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元素

网址:https://www.microsoft.com/en-us/microsoft-365/powerpoint

2. Prezi:

功能:动态演示工具,适合创建视觉冲击力强的演示文稿

网址:https://prezi.com/

视频编辑工具:

1. Adobe Premiere Rush:

功能:适合初学者的简易视频编辑工具,支持多平台使用

网址:https://www.adobe.com/products/premiere-rush.html

2. iMovie:

功能:适用于Mac和iOS设备,功能强大且易于使用的视频编辑工具

网址:https://www.apple.com/imovie/

3. Clipchamp:

功能:在线视频编辑工具,提供基本的视频编辑功能和一些高级效果

网址:https://www.clipchamp.com/

音频编辑工具:

1. Audacity:

功能:免费的开源音频编辑软件,适合录制和编辑音频

网址:https://www.audacityteam.org/

2. GarageBand:

功能:适用于Mac和iOS设备,适合音乐创作和音频编辑

网址:https://www.apple.com/mac/garageband/

数字绘画工具:

1. Krita:

功能:免费的开源数字绘画软件,适合进行绘画和插图创作

网址:https://krita.org/

2. Sketchbook:

功能:适用于Windows、Mac和移动设备的数字绘画工具,界面友好

网址:https://www.sketchbook.com/

在线协作工具:

1. Padlet:

功能:在线协作平台,适合进行头脑风暴、项目管理和内容共享

网址:https://padlet.com/

2. Trello:

功能:在线看板工具,适合进行任务管理和项目协作

网址:https://trello.com/

这些工具大多是免费或提供免费版本,适合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数字创作和协作。

第16课时:分享与保护在线成果

课时目标:

1. 学习发布和管理数字作品的方法:掌握如何在线分享数字作品,了解常用的发布平台。

2. 理解版权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学习版权知识,了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数字作品的安全。

3. 培养信息素养和责任意识:在分享的同时,养成尊重他人作品和保护自身安全的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学会在线发布和管理数字作品,并理解版权和隐私保护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确保学生在分享数字作品时能够保护个人隐私和避免侵权。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活动(5分钟)

1. 情境导入:展示一些学生或著名艺术家的数字作品,并讨论作品的发布平台和分享方式。

问题讨论:“你们在哪些平台上见过数字作品?”、“你们觉得分享这些作品有什么意义?”

2. 师生互动:学生分享他们见过的数字作品和发布平台,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

活动二:了解数字作品的发布平台和方法(10分钟)

1. 平台介绍:教师介绍常见的数字作品发布平台,如视频号小红书、博客、学校网站等。

简要讲解:展示每个平台的基本功能和特点,解释适用的作品类型和发布方法。

2. 操作演示:教师现场演示如何在一个选定的平台(如博客或学校网站)上发布数字作品。

功能演示:详细讲解如何创建账户、上传作品、添加描述和标签等操作步骤。

活动三:版权和隐私保护知识学习(10分钟)

1. 版权知识讲解:教师讲解什么是版权,为什么要尊重版权,以及如何获取和使用合法的资源。

简要介绍:通过实际案例(如未经授权使用别人的照片或音乐),说明侵犯版权的后果和避免方法。

2. 隐私保护基本常识:教师讲解在网络平台上分享作品时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操作提示:建议学生不要在作品中公开个人信息,如家庭住址、电话和完整姓名。

3. 安全防范措施:介绍一些基本的网络安全措施,如使用强密码、不轻信陌生人、避免点击不明链接等。

活动四:实际操作与体验(20分钟)

1. 分组讨论与任务分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他们上节课创作的数字作品进行在线发布的任务。

任务内容:例如,每组将一个数字海报或视频上传到选定的平台,并添加适当的描述和标签。

2. 发布过程:

账户创建:如果平台需要注册账户,教师指导学生创建账户并设置密码。

作品上传:学生按步骤上传作品,填写描述和标签,选择适当的隐私设置。

3. 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小组完成情况进行指导,确保每个小组能够顺利完成作品发布任务。

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活动五:成果展示与分享(10分钟)

1. 展示分享:学生展示他们在线发布的数字作品,讲解发布过程和遇到的挑战。

展示方式:通过投影仪或电脑展示发布的作品页面和作品内容。

2. 反馈与建议:教师和学生对各组的发布成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互动环节: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心得体会,并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

活动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回顾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在线分享和保护作品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分享过程中尊重版权和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2. 课后延伸:布置课外小任务,鼓励学生在家长指导下,进一步体验作品在线分享和版权保护。

小任务:课后可以尝试在家长的帮助下,发布自己的小创作,并确保作品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教学建议:

1. 注重实操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和平台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线发布和管理数字作品的方法。

2. 强调安全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版权保护和隐私安全的重要性。

3.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在数字时代,信息科技的应用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学习方式。本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适用于三年级学生的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教师们提供具体实用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我们通过潜心设计的课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字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在互动与实践中逐步培养出良好的数字素养和信息智慧。我们相信,随着这些课程的深入实施,学生们将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在复杂信息社会中有效问题解决的素养。

感谢各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信息科技教育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我们共同期待着学生在探索数字世界的旅程中取得更多的进步和成就。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教学提供灵感和帮助,也期望我们能在信息科技教育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共同开创一个充满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未来。

如果您希望进行更多的探讨和交流,欢迎加入我们的微信群,期待与你相遇。

城阳区张军玲名师工作室
青岛市城阳区张军玲名师工作室信息发布与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人工智能与编程教学等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