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精彩课堂,赋能数字未来——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例分析1

文摘   2024-09-24 19:57   山东  

|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感谢您的支持

2023 年,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教师齐聚一堂,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教学盛宴。他们以新课标理念为引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个充满活力、富有趣味、蕴含智慧的课堂,为我们呈现了信息科技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1.演绎《清明上河图》里的趣事儿

董潇竹老师的课堂,将信息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在欣赏名画、创作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文化自信。

2.在线生活旅游中的美食点餐

许亚华老师的课堂,从学生熟悉的“吃”出发,将信息科技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模拟点餐、评价分享的过程中,体验信息社会带来的便捷,树立安全用网意识,做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3.探秘旅行中的数据编码

邹蓉蓉老师的课堂,以“旅行”为主线,将抽象的数据编码概念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游戏、体验中,理解编码的奥秘,感受信息科技的魅力。

4.校服署名总动员

蒙娜老师的课堂,从学生身边的“校服丢失”问题出发,将编码知识融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设计方案、优化方案的过程中,体验编码的价值,提升信息意识和应用能力。

演绎《清明上河图》里的趣事儿

董老师的这节课,将信息科技与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整合,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理念。

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中,董老师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例如利用网络平台、软件工具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例概况

董潇竹老师执教的《清明上河图》一课,以“演绎传承清明上河图中的趣事”为主线,将信息科技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引导学生利用在线平台欣赏名画真迹、进行场景创作和故事演绎,并最终体验在线学习的一般过程。整堂课设计新颖,活动丰富,学生参与度高,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特色。

二、教学设计亮点

1.跨学科融合,提升文化自信

董老师将信息科技与语文、美术、历史等学科有机融合,以信息科技为工具,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引导学生在线欣赏清明上河图真迹,并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解读画面细节,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2.项目驱动,注重实践体验

董老师以“演绎传承清明上河图中的趣事”为项目主线,将学习目标融入到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寻找真迹、体验在线欣赏、创作图文故事、进行故事演绎等。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并运用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线搜索、图片处理、文本编辑等,并在实践中提升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董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多个互动环节,例如提问、讨论、展示、评价等,并通过奖励粘贴、广播展示学生作品、邀请学生上台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课堂充满活力。

4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董老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提供了多种形式供学生选择,例如图文故事、对话创作、角色扮演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清明上河图中的趣事。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环节

董老师以学生熟悉的名画导入,并通过简短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提问和学生分享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已有认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最后,董老师以皮影戏的方式演绎桥北头的场景,这种新颖的导入方式,不仅展示了信息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用信息科技的方式演绎传承清明上河图的趣事。

2.探究环节

董老师将寻找清明上河图真迹作为第一个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在线搜索和网站导航找到“故宫名画记”平台,并利用站内搜索找到清明上河图全图。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了在线搜索的常用方法,例如关键词搜索、网站导航、站内搜索等。同时,董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官方网站信息,并进行信息甄别,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体验环节

董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故宫名画记”平台提供的在线欣赏功能,例如导航、放大、缩小、原点注释等,欣赏清明上河图,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场景。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也体会到了在线学习平台的便捷性和互动性。

4.创作环节

董老师以“宋朝有外卖吗”为例,演示了如何利用在线搜索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综合分析和加工,而不是盲目相信网络信息。接下来,董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场景、截图,并用图文故事、对话创作或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清明上河图中的趣事。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了信息处理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分享环节

董老师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并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点评和评价,例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画面表现力、故事创意和角色演绎等。最后,董老师将在线学习的一般过程进行梳理,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其他在线学习平台,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改进建议

1.增强问题驱动

可以进一步优化课堂问题的设计,使其更具探究性和引导性,例如将“宋朝有外卖吗”这个问题提前到欣赏环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画面,并利用网络搜索的方式寻找答案,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2.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可以尝试利用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技术,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三维建模技术等,对清明上河图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和演绎,例如可以尝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清明上河图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宋朝的繁华景象;也可以尝试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对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人物等进行建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作品的细节。

3.拓展项目内容

可以将本节课的内容拓展为一个单元项目,例如以“探秘古代名画”为主题,引导学生利用信息科技学习和研究不同的古代名画,例如《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并制作相关主题的数字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形成更加完整的项目学习体验。

董潇竹老师的《清明上河图》一课,为信息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我们可以借鉴其教学设计思路,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更加丰富、更具创意的信息科技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信息科技的同时,也能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为成为网络时代的合格公民和未来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线生活旅游中的美食点餐

许老师的这节课,将信息科技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情境创设真实自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体验和互动,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在线点餐的知识和技能,也提升了数字素养和信息社会责任感。

特别是最后将鲜花饼带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分食和分享,并将虚拟的在线体验与真实的线下行为巧妙地衔接,让人印象深刻。

一、课例概况

许亚华老师执教的《在线生活旅游中的美食点餐》一课,以“云南美食之旅”为情境主线,将信息科技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体验信息社会带来的便捷,并关注背后的安全隐患。整堂课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将线上线下活动自然融合,学生参与度高,在真实体验中学习知识、提升信息素养,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特色。

二、教学设计亮点

1.情境创设真实,激发学习兴趣

许老师以“云南美食之旅”为情境,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云南的特色美食和美景,并将课堂模拟成旅行团的场景,邀请学生四人小组结伴“出游”,选择餐厅、点餐、评价,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在线美食点餐的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实践活动丰富,注重能力培养

许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例如使用在线工具搜索餐厅、模拟扫码点餐、进行餐后评价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例如信息搜索技巧、在线点餐流程、评价规范等,并提升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感。

3.注重安全教育,引导理性思考

许老师在引导学生体验在线点餐便捷性的同时,也及时提醒学生要关注信息安全问题,例如信息泄露和网络诈骗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范这些风险,例如不要随意扫描未知二维码、不点击不明链接等,帮助学生树立安全用网的意识。

4.巧妙衔接线下,升华教学主题

许老师在课堂最后,利用真实的云南特色美食鲜花饼,引导学生进行分食和分享,并将学生的行为与在线评价规范巧妙地联系起来,例如互相谦让、尊重他人、客观公正等,使虚拟的在线体验与真实的线下行为自然衔接,升华了教学主题,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信息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环节

许老师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云南”的联想,并通过一段展示云南美食和美景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许老师将课堂模拟成旅行团的场景,邀请学生四人小组结伴“出游”,选择餐厅就餐,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在线生活旅游中的美食点餐。

2.探究环节

许老师以“去云南旅游吃什么、去哪里吃”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选择餐厅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例如价格、口味、地理位置、餐厅评分、用户评价等。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并逐步明确了选择餐厅的标准。

3.实践环节

许老师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使用平板电脑和在线工具(例如美团、饿了么),进行模拟餐厅选择,并填写“美食报告单”。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了信息搜索的技巧,并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餐厅,例如考虑价格、距离、评分、评价等。

4.体验环节

许老师将课堂布置成餐厅的场景,并引导学生模拟扫码点餐的过程。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了在线点餐的流程,例如扫码、选菜、确认订单、支付等,感受到了在线点餐的便捷性。

同时,许老师也及时提醒学生关注在线点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例如信息泄露和网络诈骗,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范这些风险。

5.评价环节

许老师通过播放一段顾客评价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餐后是否进行评价,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结合模拟点餐的体验和视频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例如菜品口味、新鲜程度、服务质量等。

最后,许老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内容,强调了评价的作用,以及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使用者的责任和义务,例如要遵守道德规范、进行客观公正的在线交流。

6.升华环节

许老师将学生“用餐”的场景延伸到线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云南特色美食鲜花饼,并观察学生在分食过程中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在线评价规范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互相谦让、尊重他人、客观公正等。这个环节将虚拟的在线体验与真实的线下行为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升华了教学主题,使信息社会责任教育更加深刻。

、改进建议

1.增强线上线下融合

可以进一步将线上活动与线下体验进行融合建议在学生进行模拟点餐时,可以设计一些更加真实的场景和任务,例如将学生分成“顾客”和“服务员”两个角色进行互动,或者模拟一些突发情况,例如菜品售罄、订单出错等,让学生体验更加真实的点餐过程,并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

并且建议学生在课后进行真实的点餐体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线上点餐与线下点餐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对在线点餐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2.深化信息安全教育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可以设计一些更加生动形象的信息安全教育内容,例如利用动画、故事、游戏等形式,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建议在介绍在线点餐安全隐患时,可以进一步讲解一些具体的防范措施,例如如何识别钓鱼网站、如何设置安全的支付密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3.拓展项目内容

可以将本节课的内容拓展为一个单元项目,例如以“我的在线生活”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索其他在线生活服务,例如在线购物、在线学习、在线娱乐等,并制作相关主题的数字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形成更加完整的项目学习体验。

许亚华老师的《在线生活旅游中的美食点餐》一课,以其新颖的教学设计和扎实的教学功底,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我们应该借鉴其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信息科技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探秘旅行中的数据编码

邹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好。特别是“模拟乘车”游戏的环节,设计巧妙,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巩固了知识,也提升了能力。

一、课例概况

邹老师执教的《探秘旅行中的数据编码》一课,以“旅行”为情境主线,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常见的数据编码,例如汽车车牌号、火车车次号、餐厅等位号等,并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编码的含义、作用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价值。整堂课设计流畅自然,层层递进,学生参与度高,在探究和体验中学习知识、提升数字素养,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特色。

二、教学设计亮点

1.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邹老师以学生喜爱的“旅行”话题导入,并分享了自己去杭州旅行的短视频,其中包含了车票、美食、景点等与数据编码相关的元素,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探究活动设计巧妙,培养学生思维

邹老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类型编码的含义,例如汽车车牌号、火车车次号、餐厅等位号等,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网络搜索、观察对比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编码相关的知识,也锻炼了信息获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游戏化教学,体验编码作用

邹老师设计了“模拟乘车”游戏,让学生根据车票上的车次号找到对应的位置,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体验编码在区分识别、有序组织、高效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编码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结合在线平台,拓展学习空间

邹老师利用铁路12306在线平台,引导学生根据出行需求选择合适的列车车次,并将人眼识别和计算机筛选两种方式进行对比,让学生体验编码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提高信息处理效率、促进社会高效有序等。这种结合在线平台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信息科技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环节

邹老师首先以旅行话题进行课堂调查,并邀请学生分享旅行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播放自己去杭州旅行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出现的车票、美食、景点等信息,并提出问题:“这些内容中有哪些是我们旅行中经常记录的?为什么我们要记录它们?”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信息的特殊性,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探秘旅行中的数据编码。

2.探究环节

邹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数据编码,例如汽车车牌号、火车车次号、餐厅等位号等,并提出问题:“这些数据编码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含义?”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编码的特点,例如由数字、字母或文字组成,字母通常是大写等。

接下来,邹老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探究汽车车牌号、火车车次号、餐厅等位号编码的含义,学生可以通过经验交流、网络搜索、观察对比等方式进行探究。

3.交流环节

各小组将探究的结果进行分享和汇报,邹老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并进行补充讲解,例如车牌号的组成部分、车次号代表的列车种类、等位号表示的餐桌类型和排队顺序等。学生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对编码知识的理解,也学习了如何进行信息表达和交流。

4.体验环节

邹老师设计了“模拟乘车”游戏,让学生根据车票上的车次号找到对应的位置,并引导学生思考车次号的作用,例如方便旅客找到正确的列车、方便车站管理人员进行有序管理等。学生在游戏体验中,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编码的唯一性和有序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5.应用环节

邹老师利用铁路12306在线平台,模拟真实出行场景,引导学生根据出行需求选择合适的列车车次。学生通过人眼识别的方式,以及利用平台的车次筛选功能,分别找到了符合条件的列车信息,并对比两种方式的效率。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体验了编码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信息科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6.总结环节

邹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总结数据编码的特点、含义和作用。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其他编码,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改进建议

1.丰富教学资源

可以结合编码的种类,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素材,例如展示不同类型编码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编码的多样性。

2.设计分层任务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探究任务,例如基础任务是解读编码的含义,拓展任务是设计新的编码方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强化编码与数据的联系

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编码与数据之间的关系,例如车牌号与车辆信息、火车车次号与列车时刻表、餐厅等位号与顾客信息等,帮助学生理解数据是如何通过编码进行表达和处理的,这也是信息科技的核心概念之一。

4.拓展编码应用场景

在总结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编码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例如物流追踪、商品管理、身份识别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引导他们思考信息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邹蓉蓉老师的《探秘旅行中的数据编码》一课,以其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巧妙的探究活动设计、以及对信息科技核心概念的关注,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我们应该借鉴其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信息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信息科技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校服署名总动员

胡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巧妙、活动组织有序、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学习了编码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特别是“螺旋上升”式的编码方案设计,以及结合游戏和在线平台的教学方式,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课例概况

胡老师执教的《校服署名总动员》一课,以“解决校服丢失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利用编码知识设计校服署名方案,并逐步优化方案,使其更加简洁、易于识别,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环节设计清晰,活动组织有效,注重学生参与和互动,将抽象的编码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特色。

二、教学设计亮点

1.问题驱动,激发探究兴趣

胡老师以“校服丢失”这一学生熟悉的校园问题导入课堂,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该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螺旋上升,逐步深化理解

胡老师将编码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初设计—再设计—优化”三个阶段的校服署名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提出方案、发现问题、改进方案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编码概念的理解,并掌握编码的组成、特点和作用。

3.多元活动,促进深度学习

胡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多个学习活动,例如阅读材料、小组讨论、趣味挑战、应用体验、自主评价等,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电子任务单、互动白板等,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4.关注生活应用,培养信息素养

胡老师在课堂中多次引导学生思考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邮政编码、机动车牌号、取件码、公交车牌号等,并引导学生将编码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设计校服署名方案、查找列车信息等,帮助学生将信息科技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应用能力。

5.注重课堂评价,引导学生反思

胡老师设计了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环节,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编码方案进行评价,并鼓励其他同学提出改进建议,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优化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环节

胡老师通过快闪热身小游戏引导学生观察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编码。通过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编码,例如身份证号、邮政编码、门牌编号、图书编号等,让学生初步感知编码的概念,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明晰问题环节

胡老师以“校服丢失”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编码的方式解决该问题,并提出问题:“编码对象是什么?编码范围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明确本次课的项目任务:为全校的校服设计编码。

3.初设计环节

胡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确定编码内容,并以小组长的信息为例,进行初步的校服编码设计。在讨论过程中,胡老师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和修正,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校区信息是否需要包含在编码中。学生在讨论和设计过程中,初步体验了编码的设计过程,并能够将编码概念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4.阅读园地环节

胡老师提供邮政编码和机动车号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完成基础任务和升级任务。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了编码的组成形式、含义以及唯一性等特点,为后续设计校服编码方案打下基础。

5.再设计环节

胡老师以车牌号编码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编码的简洁性原则。然后,引导学生将之前设计的校服编码方案进行简化,并统计简化后的编码位数。学生在简化方案的过程中,体会到编码的简洁性原则,并学习到如何利用字母和数字的不同特点来表示信息。

6.趣味挑战环节

胡老师设计了“车牌号连线”游戏,让学生将车牌号的文字信息与数字信息进行匹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巩固了对车牌号编码知识的理解,并体会到编码在区分识别方面的作用。同时,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车牌号编码中字母和数字的使用规则,进一步体会编码的简洁性原则。

7.应用体验环节

胡老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编码应用案例,例如取件码、公交车牌号、邮政编码等,引导学生思考编码的作用,例如方便识别、方便管理、提高效率等。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了解了编码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并体会到信息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8.优化环节

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校服编码更加易于识别,例如考虑材质、颜色、大小等因素,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条形码或二维码的形式,使编码更加方便机器识别。学生在优化方案的过程中,将信息科技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提出了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

9.评价环节

胡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校服编码方案进行自评,并鼓励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提出改进建议。学生在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作品,并学习到他人的优点,促进自身学习的进步。

10.拓展环节

胡老师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校服丢失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发送到老师的邮箱,进行课后拓展学习。

五、改进建议

1.凸显编码本质

在总结环节,可以用更加简洁、清晰的语言概括编码的概念,例如“编码就是用约定的符号来代表信息”,帮助学生抓住编码的核心要素,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2.增强方案的实用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方案优化时,可以引入一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例如成本、材料、技术等,让学生在设计方案时,不仅要考虑方案的简洁性和易识别性,也要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使方案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3.拓展编码类型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其他类型的编码案例,例如商品条形码、二维码、图书ISBN码等,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编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体会编码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4.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

可以将编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例如与数学中的进制转换、与语文中的符号运用、与美术中的图案设计等进行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胡老师的《校服署名总动员》一课,以其清晰的教学思路、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关注,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我们应该借鉴其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信息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信息科技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四节优质课例,如同四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信息科技教育的无限可能。它们启示我们,信息科技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我们以这些优秀教师为榜样,不断探索信息科技教育的新路径,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城阳区张军玲名师工作室
青岛市城阳区张军玲名师工作室信息发布与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人工智能与编程教学等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