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 问道标杆——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例分析7(尾声篇)

文摘   2024-09-30 14:51   山东  

|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全新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新课标的落地,离不开一线教师的理解和实践。为了更好地助力广大信息科技教师理解新课标、用好新课标,我们团队历时一个月,对28节2023年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标杆课例进行了深度分析,涵盖了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至此,28节小学优质课标杆课,已全部分析完毕,恳请与您交流,共同探讨信息科技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28节课例,如同28颗闪亮的星辰,照亮了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创新之路。

解码精彩课堂,赋能数字未来——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例分析1

解码算法的奥秘,赋能智慧生活——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例分析2

探秘身边的“智能”——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例分析3

信息科技赋能 守护安全 点亮生活——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例分析4

信息科技,赋能未来生活——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例分析5

信息科技,点亮智慧生活—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例分析6

若有需要,可以加入我们的信息科技新课标交流群,让我们携手同行,共话信息科技教育的未来!

1.《我是劳动小能手-探秘循环控制结构》

周凤伶老师的《我是劳动小能手-探秘循环控制结构》一课,将生活情境与编程知识巧妙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循环结构的原理和应用,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价值观。

2.《新田忌赛马——用算法解决问题》

张阳阳老师的《新田忌赛马——用算法解决问题》一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算法、在探究中理解算法、在应用中感受算法的魅力,展现了算法思维的价值。

3.《探秘三维数字化》

蔡青如老师的《探秘三维数字化》一课,以其新颖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三维数字化的世界,感受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激发了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我是劳动小能手-探秘循环控制结构》

周凤伶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好。

特别是生活化情境导入、循序渐进引导、多元互动方式、项目驱动学习、劳动教育融入等方面,做得非常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循环控制结构的原理和应用,并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价值观。

一、课例概况

周凤伶老师执教的《我是劳动小能手-探秘循环控制结构》一课,以学生熟悉的“食堂阿姨打饭”场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重复性动作,从而引出循环控制结构的概念。课堂教学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线,通过视频演示、小组讨论、流程图设计、程序编写、作品展示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定义、要素、应用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整堂课设计合理,层层递进,师生互动自然,充满趣味性和探究性,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特色,同时也渗透了劳动教育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亮点

1.生活化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周老师以学生熟悉的“食堂阿姨打饭”场景引入课堂,并通过视频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重复性动作,例如:拿餐盘、打饭、递回餐盘等。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感受到信息科技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循序渐进引导,构建概念模型

周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描述循环结构的过程,例如:“食堂阿姨重复打饭的动作,直到全班同学都打完饭才停止”。然后,周老师结合新华字典中“循环”的定义,引导学生概括出循环结构在算法中的定义:“程序能够重复执行某个或某些动作,直到达到约束条件的时候,它停止了”。最后,周老师结合“食堂阿姨打饭”的场景,引出“循环体”和“循环条件”的概念,并用流程图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循环控制结构的概念模型,并理解其核心要素。

3.多元互动方式,促进深度学习

周老师在课堂中采用了多种互动方式,例如: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食堂阿姨打饭”和“洗餐具”的流程,并合作完成流程图的设计。

问题引导:周老师在课堂中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循环结构的特征,例如:“阿姨什么时候停止打饭?”“洗餐具的过程需要重复多少次?”“流程图中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等。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他们设计的荣誉奖章作品,并分享他们的设计思路和遇到的问题。

这种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反思,从而加深对循环控制结构的理解。

4.项目驱动学习,培养应用能力

周老师以“设计荣誉奖章”为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利用Scratch编程软件,将循环结构应用于实际创作,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个性化的奖章图案和颜色。这种项目驱动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程序设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5.劳动教育融入,树立正确价值观

周老师将“劳动”这一主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例如:

“食堂阿姨打饭”和“洗餐具”等劳动场景引入循环结构的概念。

“劳动小能手”为主题设计荣誉奖章。

在课堂评价中加入“通过学习,我更愿意主动参加劳动”这一选项。

这种劳动教育的融入,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信息科技知识的同时,也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环节

周老师以学生熟悉的“食堂阿姨打饭”场景引入课堂,并通过视频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重复性动作,例如:拿餐盘、打饭、递回餐盘等。然后,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食堂阿姨什么时候停止打饭”,引出循环结构的概念。

2.学习循环结构概念环节

周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描述循环结构的过程,例如:“食堂阿姨重复打饭的动作,直到全班同学都打完饭才停止”。然后,周老师结合新华字典中“循环”的定义,引导学生概括出循环结构在算法中的定义:“程序能够重复执行某个或某些动作,直到达到约束条件的时候,它停止了”。最后,周老师结合“食堂阿姨打饭”的场景,引出“循环体”和“循环条件”的概念,并用流程图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

3.设计“食堂阿姨打饭”流程图环节

周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食堂阿姨打饭”的流程图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周老师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并提醒他们注意流程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完成后,周老师邀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其他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例如:“流程图中是否包含了所有必要的步骤?”“流程图的逻辑是否清晰?”“流程图的符号是否使用正确?”等。

4.设计“洗餐具”流程图环节

周老师以“洗餐具”为新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洗餐具的过程可以分为哪些步骤”,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洗餐具”的流程图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为小组内四位同学都洗完餐具,这个过程需要重复多少次”,引出循环次数的概念。

5.设计荣誉奖章环节

周老师以“劳动小能手”为主题,引导学生利用Scratch编程软件,设计属于自己的荣誉奖章。在这个过程中,周老师首先展示了一个“六瓣小花”的奖章示例,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循环体(一片花瓣)和循环次数(6次)。然后,周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荣誉称号(扫地小能手、洗涤小能手、拖地小能手),选择不同的程序模板和背景图案,并修改循环参数,设计出不同的奖章图案。

6.作品展示和颁奖环节

学生完成作品后,周老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他们的荣誉奖章作品,并介绍他们的设计思路。然后,周老师组织了一个“颁奖典礼”,为获得不同荣誉称号的学生颁发他们自己设计的奖章,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荣誉感。

7.课堂小结环节

周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例如:循环结构的定义、要素、应用等,并通过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周老师鼓励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可以用循环结构来解决,例如:车轮转动、红绿灯交替、日历循环等,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

四、改进建议

1.加强流程图设计规范性指导

“流程图设计”环节,可以更加注重流程图的规范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流程图设计习惯。

例如:

可以使用标准的流程图符号,例如:开始/结束符号、输入/输出符号、处理符号、判断符号、连接线等。

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绘制流程图,保持流程图的整洁和美观。

添加必要的注释说明,解释流程图中每个步骤的功能和意义,提高流程图的可读性。

2.增加编程挑战,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荣誉奖章设计”环节,可以增加一些编程挑战,例如:

鼓励学生设计更加复杂和精美的奖章图案,例如:可以使用多种几何图形组合,添加渐变色、阴影等效果,或者尝试设计动态的奖章图案。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循环结构(例如:嵌套循环)来实现更加多样的图形效果,例如:可以利用嵌套循环绘制多层花瓣、螺旋线、或者其他复杂的几何图案。

鼓励学生将“荣誉奖章”项目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例如:可以结合美术学科,学习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可以结合语文学科,为奖章添加个性化的文字描述;可以结合数学学科,探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规律等。

周凤伶老师的《我是劳动小能手-探秘循环控制结构》一课,以其清晰的教学思路、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我们应该借鉴其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信息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信息科技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新田忌赛马——用算法解决问题》

张阳阳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新颖,内容充实,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好。

特别是引入新规则、模拟对战游戏、数据分析引导、流程图设计、人工智能编程等环节,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算法的概念、设计和应用,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展现了算法思维的魅力和价值。

一、课例概况

张阳阳老师执教的《新田忌赛马——用算法解决问题》一课,以经典故事“田忌赛马”为背景,引入新的比赛规则,即齐王任意选择马匹出场顺序且先行出马,引导学生在战力值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探究田忌的获胜策略。课堂教学以“用算法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视频演示、模拟对战、数据分析、流程图设计、人工智能编程等环节,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算法设计和应用过程,并最终将“田忌赛马”中的博弈策略抽象成计算机领域的“贪心算法”或“最优策略算法”。整堂课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师生互动自然,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不仅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特色,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展现了算法思维的魅力和价值。

二、教学设计亮点

1.引入新规则,激发探究兴趣

张老师在经典故事“田忌赛马”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比赛规则,即齐王任意选择马匹出场顺序且先行出马,这打破了学生对原故事的固有认知,并制造了新的问题情境:在战力值对比悬殊的情况下,田忌如何才能获胜?这种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新的解决策略。

2.模拟对战游戏,体验算法过程

张老师设计了“军师闯关大挑战”的模拟对战游戏,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操作程序,一人记录数据,进行多轮模拟对战。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模拟对战的过程中,体验算法设计的过程,例如:观察对手的出马顺序、分析战力值对比、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等。

3.数据分析引导,发现获胜规律

张老师引导学生对模拟对战的数据进行分析,例如:筛选出田忌获胜的比赛结果,观察齐王出不同马匹时田忌的应对策略,并用颜色标注关键信息,使数据更直观。这种数据分析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从大量的比赛结果中发现隐藏的规律,例如:当齐王出上等马时,田忌应该出下等马;当齐王出中等马时,田忌应该出上等马;当齐王出下等马时,田忌应该出中等马,从而推导出田忌的获胜策略。

4.流程图设计,规范算法表达

张老师引导学生将田忌的获胜策略用流程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强调流程图的规范性,例如:使用标准的流程图符号、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排列步骤、添加必要的注释说明等。这种流程图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算法的逻辑结构,并提高他们的算法表达能力。

5.人工智能编程,拓展应用领域

张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编程的功能,并演示了如何利用科大讯飞大模型将算法描述转换成程序代码,以及如何运行程序生成比赛结果。这种人工智能编程的应用,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人工智能在编程领域的应用,还能让他们感受到算法的强大功能和价值。

6.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算法思维

张老师以“旅行路线规划”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贪心算法”或“最优策略算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将整个旅行路线分解成多个路段,每次选择当前最短的路段行进,最终形成最短路径。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深化他们的算法思维,并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环节

张老师以复习“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入,并通过视频展示了新规则下的比赛情境,即齐王任意选择马匹出场顺序且先行出马,这打破了学生对原故事的固有认知,并制造了新的问题情境:在战力值对比悬殊的情况下,田忌如何才能获胜?然后,张老师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并利用UMU平台收集学生的预测结果,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2.分析齐王出战顺序环节

张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齐王可能的出战顺序,并通过随机点名的方式,让学生列举出六种可能的排列组合,帮助学生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并为后续的模拟对战游戏提供基础。

3.模拟对战游戏环节

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军师闯关大挑战”的模拟对战游戏,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操作程序,一人记录数据,进行多轮模拟对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齐王的出马情况,选择田忌的应对策略,并观察比赛结果。张老师强调了游戏规则和记录方法,并及时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数据分析环节

张老师引导学生对模拟对战的数据进行分析,例如:筛选出田忌获胜的比赛结果,观察齐王出不同马匹时田忌的应对策略,并用颜色标注关键信息,使数据更直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数据,张老师帮助学生从大量的比赛结果中发现隐藏的规律,即田忌的获胜策略:当齐王出上等马时,田忌应该出下等马;当齐王出中等马时,田忌应该出上等马;当齐王出下等马时,田忌应该出中等马。

5.设计流程图环节

张老师引导学生将田忌的获胜策略用流程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强调流程图的规范性,例如:使用标准的流程图符号、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排列步骤、添加必要的注释说明等。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首先展示了流程图的框架,然后引导学生逐步完善流程图的细节,例如:输入三匹马的战力值、按照战力值排序、根据齐王的出马情况选择田忌的出马策略、判断比赛结果等。

6.人工智能编程环节

张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编程的功能,并演示了如何利用科大讯飞大模型将算法描述转换成程序代码,以及如何运行程序生成比赛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强调了算法的重要性,并指出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同时,张老师还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编程的优势,例如:提高编程效率、解决复杂问题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7.拓展应用环节

张老师以“旅行路线规划”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贪心算法”或“最优策略算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展示了金华到舟山的路线图,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选择最短路径。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了不同的路线方案,并尝试计算不同方案的总路程,最终找到了最短路径。

8.总结环节

张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了“用算法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设计算法、验证算法,并鼓励学生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更多的问题。同时,张老师还引导学生思考算法的局限性,例如:田忌赛马的获胜策略只有在双方马匹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才有效,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算法的概念。

四、改进建议

1.突出数据可视化呈现

在数据分析环节,可以使用图表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呈现数据分析的结果,例如:

可以使用柱状图或饼状图展示田忌采用不同策略时的胜率,使学生更容易比较不同策略的优劣。

可以使用不同颜色区分田忌获胜和失败的比赛结果,使学生更容易观察数据中的规律。

可以使用散点图展示田忌和齐王马匹战力值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田忌获胜策略的适用条件。

2.引导学生理解程序代码

在人工智能编程环节,可以更加注重学生对程序代码的理解,例如: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程序代码的结构和功能,例如:程序代码中有哪些变量?每个变量代表什么意思?程序代码中有哪些函数?每个函数的功能是什么?

可以尝试修改程序代码的参数,例如:修改齐王和田忌马匹的战力值,或者修改比赛规则,观察程序运行结果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是如何通过程序代码实现的。

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编写程序代码,例如:可以将流程图转换成程序代码,或者尝试设计新的算法,并编写程序代码进行验证,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法与程序之间的关系。

张阳阳老师的《新田忌赛马——用算法解决问题》一课,以其巧妙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的培养,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我们应该借鉴其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信息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信息科技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探秘三维数字化》

蔡青如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新颖,内容丰富,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好。

特别是趣味实例引入、平板软件体验、巧妙类比迁移、模拟实验探究、拓展应用领域等环节,设计巧妙,环环相扣,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三维数字化的基本概念、技术流程、编码方法、以及应用价值。

一、课例概况

蔡青如老师执教的《探秘三维数字化》一课,以文物数字化保护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究三维数字化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三维数字化的基本概念、技术流程、编码方法、以及应用价值。整堂课设计新颖,内容丰富,环环相扣,师生互动自然,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特色,同时也展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魅力。

二、教学设计亮点

1.趣味实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蔡老师以“陶瓷小鸟”的数字模型和实物模型对比引入课堂,并通过提问“哪种数字化方式更好”,引发学生对三维数字化的思考,并激发他们探究三维数字化原理的兴趣。

2.平板软件体验,直观感受过程

蔡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平板电脑上的“拍照建模”软件,亲身体验文物模型的三维数字化过程,例如:环绕拍摄文物、上传图片、等待数据处理、查看三维模型等。这种软件体验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维数字化的流程,还能让他们体验到信息科技的便捷和强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巧妙类比迁移,突破学习难点

蔡老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图像数字化”知识出发,利用“拓印板”和“小木棍”巧妙模拟三维数字化的过程,并通过类比迁移,引导学生思考三维数字化在平面图像数字化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深度”数据进行编码,从而突破三维数字化编码这一难点。

4.模拟实验探究,验证编码方法

蔡老师设计了两个模拟实验:

编码实验:学生利用“拓印板”、“小木棍”和“尺子”对立体模型进行编码,并将编码数据记录在三维数据表单上,验证模型可以编码为三维数据。

解码实验:学生根据打乱顺序的三维数据表单,利用“拓印板”和“小木棍”还原立体模型,验证三维数据可以解码成立体模型。

这种模拟实验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三维数字化的编码和解码过程,还能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例如: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拓展应用领域,升华主题思想

蔡老师在课堂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三维数字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电影特效、3D打印、教育教学、自动驾驶、智慧工厂等,并通过视频展示了专业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例如:激光扫描、计算机视觉算法等,帮助学生了解三维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环节

蔡老师以“陶瓷小鸟”的数字模型和实物模型对比引入课堂,并通过提问“哪种数字化方式更好”,引发学生对三维数字化的思考,并激发他们探究三维数字化原理的兴趣。然后,蔡老师介绍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探秘三维数字化的原理。

2.体验三维数字化过程环节

蔡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平板电脑上的“拍照建模”软件,亲身体验文物模型的三维数字化过程,例如:环绕拍摄文物、上传图片、等待数据处理、查看三维模型等。在这个过程中,蔡老师强调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观察软件的操作界面和三维模型的效果,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3.回顾图像数字化知识环节

蔡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图像数字化知识,例如:将图形分成像素、标注行列位置、记录像素颜色等,并通过学生回答和补充,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为学习三维数字化做好知识准备。

4.探究三维数字化原理环节

蔡老师利用“拓印板”和“小木棍”巧妙模拟三维数字化的过程,并通过类比迁移,引导学生思考三维数字化在平面图像数字化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深度”数据进行编码。然后,蔡老师展示了一个立体模型和尺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对立体模型进行编码。

5.设计编码实验环节

蔡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讨论如何设计编码实验。在这个过程中,蔡老师鼓励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如何用拓印板和尺子采集数据?

如何记录深度数据?

如何确定深度数据的数值?

6.进行编码实验环节

每个小组领取一个立体模型、拓印板、尺子和编码表,开始进行编码实验。蔡老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情况。学生完成实验后,填写探究结论一。

7.进行解码实验环节

蔡老师将编码数据单打乱顺序分发给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单还原立体模型。学生完成解码实验后,填写探究结论二。

8.分析实验结果环节

蔡老师组织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论:模型可以编码为三维数据,三维数据可以解码成立体模型,说明三维数据能够精准地反映立体模型的形状特征。

9.改进实验方法环节

蔡老师展示了一个“神秘物体”的拓印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方法,获得更加精准的三维数字化效果。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提出了使用更加精细的小棒以及从多个面采集数据的改进方案。

10.了解专业三维数字化技术环节

蔡老师通过视频展示了专业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例如:激光扫描、计算机视觉算法等,并解释了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例如:激光扫描可以通过测量激光到达物体表面的时间来计算深度数据;计算机视觉算法可以通过分析不同角度的图像来计算深度数据,帮助学生了解三维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11.拓展三维数字化应用环节

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三维数字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电影特效、3D打印、教育教学、自动驾驶、智慧工厂等,并鼓励学生分享他们所见过的三维数字化应用场景,例如:学生提到电影中的虚拟角色、3D打印的模型等。

12.总结环节

蔡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了三维数字化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并强调了信息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影响,鼓励学生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要关注科技背后的原理和人文价值。

、改进建议

1.提高实验数据的精确性

在模拟实验环节,可以更加注重实验数据的精确性,例如:

可以使用更加精准的测量工具,例如:可以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等更加精准的测量工具来测量小木棍的长度,或者使用激光测距仪来测量小木棍到拓印板的距离,提高实验数据的精度。

可以对数据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例如:可以将模型放置在拓印板上不同的位置进行多次测量,然后计算出深度数据的平均值,减少实验误差。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例如:小木棍的粗细、拓印板的平整度、测量角度的偏差等,并尝试控制这些因素,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引导学生思考三维数字化技术的伦理问题

在拓展应用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维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例如:

数据安全:三维数字化模型包含了大量的物体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或个人隐私泄露。

隐私保护:人脸识别、体态识别等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采集和分析人的生物特征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滥用,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

知识产权保护: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创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模型被盗用或抄袭,会损害创作者的权益。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伦理问题,例如:加强数据加密和安全防护措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蔡青如老师的《探秘三维数字化》一课,以其清晰的教学思路、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信息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我们应该借鉴其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信息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信息科技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28节课例,只是新课标实施的一个缩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课例涌现。让我们以新课标为指引,以这些优秀课例为榜样,不断探索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前行的路上,离不开你,我的朋友!

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感谢!期待更多的朋友加入合作计划!

城阳区张军玲名师工作室
青岛市城阳区张军玲名师工作室信息发布与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人工智能与编程教学等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