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探索 新追求 创新未来——2024年第七届全国初中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启示录1

文摘   2024-10-01 16:01   美国  

|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感谢您的支持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第七届全国初中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在美丽的湖北宜昌圆满落幕。 这场汇聚了全国信息科技教育精英的盛会,不仅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优质课例,更引发了我们对信息科技课程改革和未来教育的深入思考。

一、信息科技教育迎来发展新机遇

当今世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信息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信息科技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二、聚焦核心素养,打造信息科技课堂新样态

本次活动中,一大批优秀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理念,为我们呈现了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标杆示范。本次活动闭幕式中,陆少超老师的《触摸物联世界的脉搏》、喻晨亮老师的《读你所AI--基于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图书推荐》、李艳珍老师的《用科技力量守护农田,“丰”景“慧”更好》等说课展示,以其鲜明的主题、新颖的设计、扎实的实施,为我们呈现了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标杆示范。

陆少超老师的《触摸物联世界的脉搏》, 从学生熟悉的智能羽毛球拍入手,巧妙地将传感器、物联网等抽象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通过实验探究、项目设计等环节,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这堂课不仅体现了“信息意识”的培养,更关注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展现了信息科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

喻晨亮老师的《读你所AI--基于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图书推荐》,从班级图书推荐的真实问题出发,将抽象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并通过自制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直观体验算法过程。尤为难得的是,喻老师在关注算法原理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算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例如信息茧房问题,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体现了对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李艳珍老师的《用科技力量守护农田,“丰”景“慧”更好》, 以“麦田里的AI卫士”微项目为载体,将人工智能图像分类原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开源硬件和编程工具解决麦田鸟害问题。李老师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的“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信息科技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这些优秀课例,正是对新课标理念的生动诠释。它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关注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更加强调信息科技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三、专家引领方向,信息科技教师任重道远

在本次活动的专家总结点评环节,李伟老师从总体情况、新探索和新追求三个方面对本次全国初中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为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老师指出,信息科技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内容,避免将信息技术课上成“操作课”;要合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避免过度依赖或滥用技术工具;要积极探索大概念大单元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李老师的总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鞭辟入里,既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成果和亮点,也指出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为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陆少超老师《触摸物联世界的脉搏》说课展示

陆少超老师的说课展示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同时也展现了陆老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的教学理念。

陆老师的课例设计体现了三个“洞”:心动、行动、能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鼓励创新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陆老师的课例设计紧扣智能体育馆的项目主题,并以实验探究和项目设计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一、说课展示概况

陆少超老师的说课展示以“触摸物联世界的脉搏”为题,基于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常见的传感器》,以智能体育馆项目为情境主线,以实验探究和项目设计为主线,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传感器的类型和功能,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体验传感器在信息系统中的价值。陆老师的说课展示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同时也展现了陆老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的教学理念。

二、说课设计亮点

1.关注学生心动,创设真实情境

陆老师以学生熟悉的智能羽毛球拍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普通羽毛球拍,引发学生对“球拍上的黑科技”的好奇心,并由此引出“传感器”这一主题,并进一步抛出问题“我们的体育馆是否也可以如此智能呢?”引导学生进入智能体育馆的项目情境。这种真实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感受到信息科技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倡导学生行动,开展自主探究

陆老师设计了两个实验活动:

实验一:探究不同传感器的功能,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记录不同传感器在不同条件下的数据变化,并建立起环境与数据之间的双向关联。

实验二:探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通过电学量观测实验,理清被测物理量、检测元件、电信号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传感器将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的原理。

陆老师还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分析子系统的构成,引导学生将传感器应用到智能体育馆的不同子系统中,例如:灯光控制系统、温度监测系统、运动数据采集系统等。

活动二:分类常见的传感器,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传感器进行分类,例如:按照模拟的人类感官分类、按照被测的量分类。

活动三:设计智能体育馆方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设计智能体育馆的创意方案。

这些实验和活动的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3.激发学生能动,鼓励创新实践

陆老师鼓励学生在每个环节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例如:

“导入”环节,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畅谈对智能体育馆的创意想法。

“实验一”环节,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传感器进行探究,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活动二”环节,鼓励学生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传感器分类。

“活动三”环节,鼓励学生灵活选择传感器,完善智能体育馆的方案设计。

陆老师还展示了一个神秘的体育馆模型,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传感器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这种鼓励创新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

4.三线并行推进,落实核心素养

陆老师在说课展示中,明确提出了三条主线:情境线、素养线、活动线。

情境线:以智能体育馆项目为情境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着一个真实的应用场景展开。

素养线: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为主线,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融入到每个环节的设计中。

活动线:以实验探究和项目设计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这三条主线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有效地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

5.技术支持学习,资源服务教学

陆老师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持,例如:

利用UMU平台进行课堂互动和数据收集。

利用Scratch编程软件进行程序设计和模拟仿真。

利用IoT平台进行物联网应用开发和数据分析。

陆老师还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

体育馆模型

学习任务单

实验指导视频

项目案例

这些数字技术和教学资源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专家点评:

石河子八中姚凤君老师认为:陆老师的课程结构设计逻辑严密,三线并行(情境线、素养线、活动线),明线暗线交融,既独立又交叉,突出学生立场,围绕“学”字展开,从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旅程,层层递进,以立体的视角体现学生立场。

陆老师倡导真实学习,以学生身边感兴趣的真实情境引入,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通过项目实践,聚焦关键性问题,使每个环节都有自然发生生发,主动串联,引导学生实验探究。

陆老师注重科与技的融合,将计算机科学原理探究与信息科技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相结合,体现原理探究、实践应用,实现科与技的相融。

四、改进建议

1.增强跨学科联系

陆老师在说课中提到可以与其他学科老师合作,将电学量观测实验做得更加科学严谨,例如:可以与物理老师合作,指导学生使用更专业的实验器材,学习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关注新兴技术趋势

信息科技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陆老师可以关注传感器领域的新兴技术趋势,例如:柔性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人工智能传感器等,并将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例如:可以展示这些新兴传感器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兴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激发他们对传感器研发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陆少超老师的《触摸物联世界的脉搏》说课展示,以其清晰的教学思路、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我们应该借鉴其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信息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信息科技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喻晨亮老师《读你所AI--基于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图书推荐》说课展示

2024年说课展示:喻晨亮老师《读你所AI--基于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图书推荐》#2024年第七届全国初中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读你所AI#基于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图书推荐#推荐#模块九#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喻晨亮

喻老师的课例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以及实验探究和项目设计等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喻老师的课例设计也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例如:自制仿真实验平台、巧用类比方法、融入评价体系等,这些创新设计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

一、说课展示概况

喻晨亮老师的说课展示以读你所AI——基于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图书推荐”为题,基于新课标模块九“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中的算法部分内容,以班级图书推荐系统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原理和应用,并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社会责任感。喻老师的说课展示逻辑清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同时也展现了喻老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的教学理念。

二、说课设计亮点

1.关注真实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喻老师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班级图书角的书籍兴趣不浓”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到投其所好,独我所爱”,并由此引出“个性化推荐”这一主题。这种真实问题的引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并让他们感受到信息科技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信息科技,从信息科技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2.巧用类比方法,降低认知难度

喻老师在讲解个性化推荐算法时,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将抽象的算法原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例如:

用生活中的“挑食”现象类比“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的不足(信息茧房)。

“好友之间的图书推荐”类比“协同过滤算法”的实现过程。

这种类比的方法,能够将抽象的算法原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具体形象,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算法知识。

3.创设实验情境,体验算法过程

喻老师设计了两个实验活动:

实验一:体验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引导学生填写个人信息和读书喜好,观察系统生成的读书画像,并查看系统推荐的图书。

实验二:体验协同过滤算法,引导学生对系统给出的图书进行评分,观察可视化图表,理解相似好友的判断依据,并查看系统推荐的图书。

这些实验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实现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操作和体验,更加直观地理解算法的原理和应用,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4.突出算法本质,培养计算思维

喻老师在说课展示中,始终强调算法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算法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例如: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优点是简单易实现,缺点是容易造成信息茧房。

协同过滤算法:优点是可以减缓信息茧房,缺点是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作为支撑。

喻老师还引导学生思考“算法是如何判断标签数量和相似好友”,以及“如何改进算法,使其更加精准”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关注社会责任,提升信息素养

喻老师在说课展示中,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例如: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的讲解中,引导学生思考信息茧房的危害。

“协同过滤算法”的讲解中,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

“拓展应用”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个性化推荐算法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并意识到算法应用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这种关注社会责任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息伦理意识,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三、专家点评

吉林省教研员马芳老师认为:喻老师的课程结构设计合理,以“一链双线”为主线,以知识结构为核心,以实验活动和问题驱动为两条线,层层推进实验教学,有序推动教学过程,体现了“双线一核”的课程设计理念。

喻老师的课例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例如:关注真实问题、注重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等,同时,喻老师也展现了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根据课程内容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引入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同时,马芳老师提出改进建议:

1.优化内容标签环节

马芳老师建议喻老师改进“内容标签”环节,让学生更加发散地思考和拓展内容标签的范围,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性别、身高、职业、年龄、读书喜好和家庭住址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用户的读书喜好,例如:性格、兴趣爱好、学习阶段、生活环境等,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添加更多个性化的内容标签,使推荐结果更加精准。

2.加强大数据概念的引导

马芳老师建议喻老师加强对“大数据”概念的引导,例如:可以结合实际案例,例如:电商平台的商品推荐、社交平台的好友推荐、新闻平台的资讯推荐等,让学生感受大数据在个性化推荐中的重要作用,并理解大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优化课程标题

马芳老师建议喻老师将课程标题读你所AI”改为“独你所爱”,以更好地体现个性化推荐的“独特”和“独有”的特征,并与信息茧房的“独”形成对比,使课程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

总之,喻晨亮老师的《读你所AI--基于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图书推荐》说课展示,以其清晰的教学思路、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我们应该借鉴其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信息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信息科技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李艳珍老师《用科技力量守护农田,“丰”景“慧”更好》说课展示

李艳珍老师的课堂生动、内容丰富、学生参与度高、全程情绪高涨,这得益于李老师巧妙地融合了人工智能图像分类原理与实践,让学生在编程、调试中实现动作、声音、灯光驱赶鸟害的创意,从图片训练到仿真微场景2.0的升级,每一步都让学生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中。

李老师的课例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例如:以真实问题驱动、采用项目式学习、创设合作学习情境、构建特色课堂等。

李老师的课例设计也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例如:融合人工智能原理与实践、构建智慧农业场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UMU和希沃平台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等。

一、说课展示概况

李艳珍老师的说课展示以“用科技力量守护农田,‘丰’景‘慧’更好”为题,基于重大版初中信息科技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分类”内容,以“麦田里的AI卫士”微项目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图像分类的原理,并利用开源硬件和编程工具创作智能驱鸟器,解决麦田鸟害问题。李老师的说课展示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同时也展现了李老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的教学理念。

二、说课设计亮点

1.以真实问题驱动,激发学习动机

李老师从学生课前调研的真实问题“鸟害成灾,粮食减产”入手,以“驱鸟助农”为项目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引导他们将信息科技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标中“从问题走向信息科技,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课程理念。

2.采用项目式学习,促进深度探究

李老师将本课设计为一个完整的微项目“麦田里的AI卫士”,该项目包含课前调研、课中创作、课后展览三个阶段,以及方案设计、外观搭建、熟悉硬件功能、实现迭代升级等五个课时,本课是第四课时,主要探究图像分类原理,实现AI卫士的核心功能。这种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深度探究、合作学习、以及创新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社会责任感。

3.创设合作学习情境,拓展学习资源

李老师设计了跨校合作环节,邀请重庆长寿中学的同学介绍已完成的外观结构设计,并邀请宜昌市京东方初级中学的同学们共同探索制作麦田里的AI卫士,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这种跨校合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校的学习情况,开阔视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破学习难点

李老师在说课展示中,提到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如何辨别不同的物体?”“图像分类的原理是什么?”等。

互动式教学: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例如:李老师扮演AI摄像头,演示图像分类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图像分类的原理。

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学生通过训练模型、测试功能等方式,探究图像分类的原理和应用。

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图像分类的原理,突破学习难点。

5.构建特色课堂,促进多元发展

李老师在说课展示中,提出了三个特色:

“角色扮演,让知识火起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项目学习,让学生创起来”: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场景模拟,让作品用起来”:通过场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将作品应用到真实的场景中,检验作品的功能和效果,并进行迭代升级,提高作品的实用价值。

这三个特色的构建,体现了李老师对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有效的学习体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专家点评

大连市教研员赵书洋老师认为:李艳珍老师的《探索图像分类,麦田里的AI卫士》一课内容精当、场景创新、流程严谨、平台先进、导学有方,是一节集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优质课,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

四、改进建议

1.加强对弱势学生的关注

李老师在学情分析中提到,学生存在“三弱”,即开源硬件基础弱、学习内驱力弱、且逻辑思维能力弱。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可以针对这些弱势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架和指导,例如:可以将复杂的程序分解成多个步骤,并提供相应的微课视频或操作指南,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编程技能;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深化对图像分类原理的探究

李老师可以通过更深入的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像分类的原理,例如:可以介绍不同的图像分类算法,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支持向量机(SVM)等,并解释这些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可以展示图像分类模型的训练过程,例如:如何准备训练数据集、如何设置模型参数、如何评估模型性能等,让学生对图像分类技术有更全面的认识。

李艳珍老师的《用科技力量守护农田,“丰”景“慧”更好》说课展示,以其清晰的教学思路、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我们应该借鉴其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信息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使信息科技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专家总结点评环节分析

李伟老师第七届全国初中信息科技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时的专家总结对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主要观点如下:

城阳区张军玲名师工作室
青岛市城阳区张军玲名师工作室信息发布与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人工智能与编程教学等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