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喜剧之王单口季》
事件概述
《喜剧之王单口季》是爱奇艺出品的原创单口喜剧竞演节目,节目发起人为周星驰,气氛组组长为郭麒麟、吴镇宇、徐峥、杨天真,气氛组组员为蒋龙,庞博、王建国、杨笠、周奇墨则作为单口喜剧老友加盟节目。
在节目播出的每一集,都有相关的话题冲上热搜,可见节目的受欢迎程度,10月19日,《喜剧之王单口季》收官,脱口秀演员付航荣获年度总冠军,相关词条迅速登上热搜第一。
-(图源自网络)-
解读视角
近年来,中国内地脱口秀节日在网络及电视平台呈现出喷涌态势,涌现出多部具有高话题度的节日,比如《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奇葩说》等等,脱口秀目前已经成为了具有稳定受众群的大众娱乐节目形式之一,在调试社会情绪、参与Z世代文化建构、实现意识形态整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脱口秀类节目爆火的一些原因分析:
一、社会洞察下的文本转换
脱口秀节目基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以现实为原材料进行创作,通过文本技巧对现实和情绪进行强化、结晶和逆转。强化即突出和强调某一社会现象和情绪,使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和力量,增加节目的情感浓度。喜剧效果的来源之一便是对现实的夸张呈现,脱口秀节目以讽刺的方式揭示社会现象,并通过放大的手法来达到喜剧效果。
二、情绪感染下的共情传播
情感化、视觉化内容元素的大量堆叠能够使受众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产生情感共振。在脱口秀节目中,表演者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多种手段传递情感信息,群体在感知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产生共情反应。通过感知节目呈现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元素,不自觉地被感染,从而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
三、自我表达愿望下的角色代入
在脱口秀节目中,脱口秀表演者充当的是“群体代言人”的角色,通过表述自身经历实现某一类群体渴望自我表达,但没有公开表达渠道的心理愿望。表面上是观众将自我代入讲述者塑造的典型角色中,体验该角色生活的情感链条。但实质上是讲述者通过典型场景的塑造,唤醒了观众自身的类似经历,带来一种经历相同、观点相似的代入感。
四、选择性接触下的观点采纳
群体在观点采择过程中更倾向于接受与本人既有倾向相符的观点。在脱口秀节目中,脱口秀演员凭借自身对年轻群体生活状态和痛点的细腻洞察,以有“梗”的方式巧妙表达。群体在接受观点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进行判断,当他们认可制作者的审美标准和价值理念时,就会产生共情反应,从而形成审美认同,即与共情心理机制中的“观点采择”层级相适配。
2
向佐抽象表情包
事件概括
继“珂学”之后,向佐的摸鼻梁再次引来网友的模仿,在电影《门前宝地》中,向佐摸鼻梁的动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网友脑洞大开把这个动作玩出了花~,搭配BGM《遇见》来模仿向佐:“向佐向右向前看~”
-(图源网络)-
解读视角
一、娱乐狂欢下的抽象文化
由于网络交流文本的丰富性、趣味性需求、娱乐化社交中虚拟赛博空间的猎奇心理、反叛心理的流露,“抽象文化”应运而生。抽象表情包是网络中最浅显的抽象形式,主要由网络用户针对表情图像进行的意义提取,以谐音方式形成新型的网络表意途径。网络用户不断造梗,“向左、向右表情包”不断丰富,以向佐形象抽象出来的表情包以“抽象”作为表意途径的交流方式在互联网上逐步扩散,并活跃于不同的网络媒介平台及虚拟社交空间之中。
二、母语思维下的文本再加工
无论是“珂学家”还是“向佐向右”等热梗、表情包的诠释规则上,都兼具汉字“以形表意”的特色,其运用谐音的联想方式是与汉字的表音、表词性质相结合的成果。由此依据解码者的用语习惯和文字素养,“造梗大师”“抽象大师”们才能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下将之口语化或文字化,并领会其中大意。因此抽象符号、符码的传播生产究其根源仍是在固有母语思维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文本再加工,其符码处理过程与汉字的词性特点、使用方式是分不开的。
三、切片式的热点记录
表情包是记录社会热点事件的一个特有方式,源于某一个热点事件或某个场景的表情包虽然抽离了原本的环境,但是仍然能够让人们联想到当时的场景。比如向佐的摸鼻动作,其套用在任何一个人物和画面当中,都能让人们联想到《门前宝地》的人物形象,其标志性的动作成为记录影片的一种特有切片。其运动直播间的表情包截图,也能瞬间使人们回忆起他与刘耕宏夫妇锻炼直播的“抽象画面”。
3
杨笠双十一代言事件
事件概括
2024年10月12日,京东官宣多位脱口秀演员参与京东11.11活动,其中包括杨笠。其后大量用户在京东官方微博的评论区留言表达不满,导致京东官方开启评论精选。随后网友们纷纷跑到社交媒体中表达对京东这一决策的质疑和不满。部分京东的男性用户表示要退货、退会员,一些京东金融的用户也表示要赎回在京东金融买的理财产品,甚至有网友直接晒出退会员的截图。
解读视角
这一事件与2021年3月英特尔官宣杨笠为产品代言人的时刻如出一辙,大批感到被冒犯的男性群体对杨笠代言英特尔进行抵制,随后英特尔取消了杨笠的代言并删除了相关代言微博。
一、网络聚合下的群体极化
欧文点·詹尼斯提出群体盲思的概念,即群体可能会助长轻率的一致以及危险的自我审查,因而不能够综合信息扩大讨论的范围。秉持不同观点的受众在不同平台传播己方的观念,同时平台中的受众驳杂,在匿名网络下“观念的碰撞”最终往往会发展为无谓的攻讦与情绪的宣泄,观念不同者几乎不可能达成一种平衡的相互理解的状态,只是在不断的情绪发酵中消费热点、消耗自我、消解讨论的真正价值,发展成无可避免的“群体极化”。
二、用户选择下的平台区隔
不同的互联网平台构成了多元大讨论下更加细分的拟态环境,为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的形成提供了培养皿。不同的平台媒介在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整合信息、汇聚观念相同者以形成同类意见场的关键作用,而用户也在观点的选择性接触下,进入一个个圈层化的传播环境中。不同的受众身处自我感觉最舒适的“信息气泡”之中,逐渐加深已经固有的刻板印象,并与持相同意见者抱团社交,在群体性认同中构建自我认同,不同的平台用户看似多元但仍旧存在较大的平台区隔。如在英特尔事件中,男性群体多在虎扑、知乎等平台发表在杨笠事件中的看法。
三、流量至上下的对立制造
互联网流量至上的产品逻辑与运行机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播内容往往需以极端性与非理性“博出位”,吸引更多的关注。部分内容发布者出于利益考量故意发表情绪化的极端言论,以此引发更大的争议与讨论,从而得到更多流量并从中获利。在这种驱动机制下,理性讨论的内容被“限流”,极端内容反而大行其道,一次又一次地致力于最大限度地点燃公众情绪、引发激烈讨论甚至“骂战”。
最后想借用庞颖和詹青云的对话作为结尾(无关学术):
参考文献
[1] 戴硕,孙传凤.Z世代脱口秀节目共情效应及其触发机制研究[J].未来传播,2024,31(05):125-133.DOI:10.13628/j.cnki.zjcmxb.2024.05.014.
[2]汪振军,陈梦.网络“抽象话”的话语分析及文化反思[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75(03):100-109.DOI:10.14086/j.cnki.xwycbpl.2022.03.008.
[3]刘观玉.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形成原因研究——以“杨笠事件”和“丁真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2):130-132.
2025级作业批改班上线
2025级半程班上线
2025级实务班上线
25级新传考研备考攻略
24级新传考研真题解析
有往2025新传院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