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其内涵也会随着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对“中医药”的定义已经实现了时代性的突破,将其创造主体由原来的“汉族”扩展为“中华民族”,使“中医药”反映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和文明特征。扩而论之,如果把中医放在全球背景下来定义,或者说中医若发展成为遍及全球、人人可用的一种医学体系,中医的概念及其形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否发展出新的“多元一体”?其发展的路径又是什么?笔者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的顾问,认为中医一技之长的发展与历史上达摩的“一苇渡江”颇为类似,假以时日,将会开辟出新天地。今略释其义,以就教于高明,对中医一技之长的研究和分析将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
01
中医一技之长的本义
中医是一个与西医相对的概念,虽然同样是医学,但概念不同,其内涵也必然有差异。在西医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一般用“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来形容和概括这种差异。从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上看,中医是一种个性化或个体化的医学,这种医学具有与生俱来的理论特征,通过“一技之长”的具体实践,能够充分表现和体现这个理论的特色和优势。
当代对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理解是指西医不擅长的那一部分,多局限于临床医学的范畴,如对慢性病的康复作用等。一旦进入治未病领域,这种特色及优势已经超越了目前狭隘的医学范畴,成为一个“文化典范”,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圣人”之事。一般来说,“圣人”最擅长的是教化,以“礼乐文明”等为手段奠定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基础。对中医药来说,教化的基本目标就是人人皆具有“一技之长”,这就是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所说的:“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
当然,古意不明,教化难免受到曲解,甚至得不到重视。汉代去古不远,可以借鉴。《汉书·艺文志》所说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此四家又有各自的“技艺”体系。由此可知古代“一技之长”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因此,仅从形式上了解“一技之长”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了解其精神实质,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中医药理论和文化体系创立发展的过程中,也曾经历从“为己”到“为人”的“古今之变”,这就是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能否观察和体会到中医药的“古今之变”,这是指导中医药实践的关键。从上古文明的高度上看,中医药本是“为己之学”,从事者都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高士”,因而“一技之长”就是“为己之学”,一旦掌握了“一技之长”,就能够主宰自己的健康,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里的“长”更能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02
健康权赋予“一技之长”以新义
在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中,由于社会意识的变化,作为“为己之学”的“一技之长”逐渐被遮蔽,健康本应由自己来主宰也变为交给他人来掌控,从而使“一技之长”失去本来的功能。目前,人们已经习惯认为医生是“一技之长”的代表,这在当代则演化出中医药“确有专长”的合法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第15条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虽然有了法律依据,但贯彻落实法律精神尚存在不少问题。截至2019年,全国3 787位民间中医通过考核获得行医资质,但至今大多数未取得证书,无法注册行医;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考核合格标准,各地区考核合格率和通过人数差距较大,如2022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考核合格率为31.80%,而江苏省仅为0.63%;2021年度,四川省通过人数为433人,河北省仅为17人。具体来看,其原因在于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主管部门对《中医药法》精神的领会程度有高有低。目前,中医药发展已经列入我国各级党政部门的政绩考核体系,深入学习和领会中医药文化的真精神,将有望创造新的中国经验。
从各地弘扬和发展中医药的经验上看,《论语·卫灵公》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确非虚言。中医药本来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但是需要那些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且勇于担当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才能使中医药事业发展起来。我们看到,如今中医药的师承教育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追溯历史,这是20年来以邓铁涛教授、朱良春教授等为代表的中医药界有识之士不断努力的结果。邓老、朱老皆享有高寿,究其原因,他们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做到了“为己”与“为人”的统一,树立了“一技之长”的典范。
今日之中医药,“为人者”多,“为己者”少,这种现象说明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需要通过“确有专长”考核才能保障“一技之长”的合法服务。这是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人的服务,属于“治疗”范畴,不是“教化”行为。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发展,中医一技之长也需要向历史文化汲取经验和智慧,争取自己的合理、合法的权益。《老子》指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很多人不明其义,这其实就是“生生不息”的另外一种表达,也是“为己之学”的高明之处,即只有“合道于天”,才能永续发展,而这需要对健康的“觉悟”。
因此从更根本的意义上看,中医一技之长是对生命与健康的“觉悟”,也是一种“自觉”状态。从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中清晰可见,“一技之长”的最高境界是无形的,也是“个人”的。如果人人皆具备“一技之长”,那么这个社会的法律所要保障的就是人人追求健康的权利,这也应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基本目的。该法第4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尊重、保护公民的健康权……国家建立健康教育制度,保障公民获得健康教育的权利,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第69条规定:“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树立和践行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健康管理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形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发展“中医一技之长”是对健康权的最好阐释和最佳实践。
03
秉承“文明互鉴”精神,
促进中医一技之长的全球发展
健康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保障每个人的健康权也需要个人和社会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从上文可见,中医一技之长具有“为己”与“为人”两个可能的发展方向,其中“为人”者固然可以成为“确有专长”的医生,同时也可发展成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启发和帮助更多的人研究“为己之学”,获得“一技之长”,实现“自己就是医生”的文化理想。
从原理上看,中医精神强调的就是“自治”和“自化”,中医一技之长则是便捷实效的“自医”手段。毋庸置疑的是,如果看不到中医一技之长的历史性作用,就难以理解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难以解释这种文化性和群众性的实践对保障中华民族健康的基础贡献。可以说,中医一技之长是“多元一体”的,而且这个“体”是比群体更基本的个体,从而更能显现医学“多元一体”的发展潜力。我们看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2次制定传统医学发展战略,证实传统医学的不可或缺,但对医学与文化多样性的阐释受到来自西医视野的严重影响,未能建立医学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因此,与西医的还原论不同,中医的整体论更适合促进“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成和发展。
从中国和全球发展的实践经验上看,越来越多的部门已经自觉参与到中医一技之长的普及和传播。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就将原本第2章“社会体育”章名修改为“全民健身”,明确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那些体育健将在竞技比赛时表现出专业水平,平时则是指导群众健身的能手,做到“确有专长”和“一技之长”的顺利转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中就有“传统医学”一类,既是对WHO工作的有效补充,同时又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医学既有边界,又浩瀚无涯,苟得其技,苟得其人,则纵横驰骋,不为陈迹所限,从而实现中医药创造的自由和自由的创造。
笔者认为,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更是一种方法,其作为医学,具有中华文明的特色,其作为方法,则超越了这种文化的特殊性,表现为对每个人的“普适性”。每个民族,每种文化,每门医学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文明互鉴”的背景下,中医一技之长具有更现实的发展道路可走,即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觉悟到自己的健康权,实现“健康自由”。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节选自《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32卷第13期杂志
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民间疗法》杂志投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