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莲主任医师(以下简称“徐主任”)为山西省首批名老中医,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胰腺炎等脾胃疾病。徐主任治疗脾胃病时,重视脾升胃降的生理特点,以“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为理论指导,灵活应用经典方剂,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受益匪浅,遂总结徐主任运用该理论治疗脾胃病经验,以飨同道。
01
脾胃同居中州,纳运相依,
升降相因,燥润相济
徐主任认为,脾胃在生理上相互影响,同中有别。脾胃居于中焦,互为表里,在五行均属土,生理上密不可分,病理上相互影响。《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属阴,为脏,藏而不泻;胃属阳,归腑,泻而不藏。二者同居中焦,共同完成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临证指南医案》云:“盖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脾体阴而用阳,其气主升,喜燥恶湿,主运化,水谷精微赖脾气的生化和上输;胃体阳而用阴,以降为顺,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将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向下推行。胃的受纳功能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以散布精微,下输膀胱、大肠,排出糟粕。脾运与胃纳,吸收与排泄,需要保持相对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正常。脾胃表里络属,纳运相依,升降相因,燥润相济,共同完成水谷消化、吸收、输布及化生气血的功能。
02
升降、纳运、燥润功能失调
导致脾胃不安,发为脾胃病
徐主任认为,脾胃病的发病原因包括脾胃失和、他脏影响和邪气侵犯3个方面,这些因素均可影响脾胃升降、纳运、燥润功能而致脾胃不安而发病。
1
脾胃失和
脾胃升清降浊、纳运相合、燥润相济的功能正常,则能消化腐熟、输布精微;若脾胃虚弱,升降、纳运、燥润平衡失调则脾胃不安,滋生诸病。纳运失调,则食而不化或不能食;升降失常,则清浊相干,发为腹泻或呕逆;燥润失济,则脾为湿困、胃体失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这是对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病证的精准概括。湿浊困脾,脾运化失司,无以升清,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脘腹胀满、纳呆、呕逆、嗳气等症;若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导致脾失运化,脾不升清,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2
他脏影响
徐主任认为,其他脏腑中肝、肺、大肠、肾功能失调易导致脾胃不安而发病。
肝主疏泄而藏血,脾主运化而统血,胃主受纳,脾胃共为后天之本。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运化、受纳功能健旺。肝失疏泄,肝木横逆,克犯脾胃,可致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而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精神抑郁、泄泻便溏、吞酸嘈杂、嗳气呃逆、泄泻等症。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伤津,灼伤胃阴,致胃脘灼痛、饥时痛甚、吞酸嘈杂、口干欲饮等症。徐主任在调理脾胃时,特别重视调理肝的疏泄功能,从肝论治,每获良效。
肺主气,肺气不足,失于宣降,则脾气受困致脾气虚而见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声低懒言。外邪犯肺,肺失宣降,则胃气不和,或邪入肠腑,大肠传导失司,不能承接胃气,反而引起胃失和降,上逆为呕恶。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功能有赖于肺的肃降,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可见大便艰涩难出,而致气虚便秘。徐主任临证善用宣肺益气润肠法治疗气虚便秘,效果显著。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肾在生理上相互资助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阳根于肾阳,脾的运化功能须借助肾阳温煦,肾中精气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腹部冷痛、水肿。徐主任治疗腹泻时,重视脾肾双补,益火补土。
3
邪气侵犯
徐主任认为外感六淫中,寒、湿、暑邪较易侵犯脾胃而致脾胃不安。外寒直中脾胃,可损伤脾阳而致脘腹冷痛、腹泻、呕吐。湿邪内困脾胃,脾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致腹泻或大便不爽、胸闷脘痞、水肿。暑多夹湿,暑湿内困脾胃,致发热烦渴、大便溏泄而不爽、胸闷呕恶、四肢困倦。内生五邪中,寒、湿、热邪较易侵犯脾胃而致脾胃不安。阳虚则生内寒,脾肾阳虚可致腹中拘挛、四肢逆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脾失运化,湿浊内生,湿困脾阳则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口中黏腻、便溏、小便不利。实热伤津化燥,致胃阴不足,大肠津亏而口舌干燥、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肝郁化火伤津,致胃阴津亏虚而见胃脘灼痛、饥时痛甚、吞酸嘈杂、口干思饮。
03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疗脾胃病的机制分析
清·吴瑭提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则,开“衡”法治疗脾胃病的先河。意为通过运用方药或针刺,纠偏救弊,以恢复脾胃的平衡关系,达到中和的状态。中焦为脾胃所居,脾胃本身就是一对集纳运、升降、燥润于一体的相互矛盾的脏腑,脾属脏多虚,胃属腑多实,治疗中焦脾胃病变应权衡以上矛盾,虚实兼顾,既不能太升,又不能太降,要做到不偏不倚。“以平为期”,即使脾胃恢复至平衡、中和的状态,病邪得以祛除。故“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为脾胃病处方用药之准绳。
04
徐主任运用“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疗脾胃病的临证经验
1
升提脾气与和降胃气,升降相因而安
叶天士提出:“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徐主任治疗脾胃病时,无论脾失升清或胃失和降之证,均同时使用升脾气、降胃气之法,升运脾气要不碍胃气和降,和降胃气又要顾及脾气升运,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相互配合,相反相成,以达脾胃气机升降相宜的目的。
徐主任善用枳术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属脾虚肠郁证者。枳术丸具有健脾消食、行气化湿之功。白术健脾益气,可通便。《本草正义》记载白术虽苦温而燥热,但亦滋津液,可升清降浊,恢复脾胃气机升降,可以作为功能性便秘的主要用药。徐主任通便时重用白术40g以增强临床效果。
徐主任善用黄芪汤治疗功能性便秘气虚证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则大肠传导不利,子病犯母,胃失受纳,升降失常,故见纳少、腹胀。该方具有健脾补肺益气、润肠通便之功。方中黄芪补脾肺之气,麻仁润肠通便,陈皮理气,不用苦寒通下之药,重在调节机体气机升降,恢复大肠传导功能。该方专为虚证所设,临证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徐主任善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脾虚湿盛证者。该方以健脾化湿止泻药物为主,少佐砂仁、陈皮以和胃降逆,具有健脾补肺、渗湿止泻之功。虚不受补者,将党参易为太子参;肾阳亏虚者,加四神丸以温肾助阳,加强止泻之功。
徐主任善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属脾阳亏虚兼湿热者。该方具有健脾温中、缓急止痛之效。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以补中益气;小健中汤温散脾寒,和中止痛。有溃疡者,用生黄芪30~40g,以增强托毒生肌之功;重在补气健脾者用炙黄芪。然气有余便是火,过用温补之药易出现虚不受补之征,故临证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连等以清热解毒、和胃降逆,同时可抑制Hp感染。
2
运化脾气与滋养胃阴,燥润相济而安
徐主任治疗脾胃病时注意顺应脾胃的喜恶之性。运化脾湿多用温燥之品,温养胃阴多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临证时不可温燥或滋腻太过,亦不可过用苦降或苦寒下夺之品,而应燥润相宜,健脾燥湿与益胃润燥兼顾,常在健脾燥湿药的基础上,加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等益胃生津之品。如慢性胃炎可见纳呆食少、胃脘痞满、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苔厚腻、脉濡的脾虚湿困之征,又可见胃脘灼热、嘈杂或胀痛、口干咽燥、肌肤干燥、舌红或干瘦、脉细数的胃阴亏虚之象,此时化其湿则更燥,润其燥则又助湿。徐主任则以健脾益气化湿、养阴润燥和胃为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沙参、麦冬、玉竹,以健运脾气、化湿止泻、滋阴润燥,全方具有化湿而不生燥、润燥而不生湿的特点,使阴津复,脾运健,湿浊化,病可愈。
3
疏理肝气与调和脾胃,疏调相和而安
徐主任治疗脾胃病重视疏肝气与调脾胃并用,采用疏肝理脾、养胃和胃法,疏调相和,则疾病自愈。
徐主任善用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肝炎、胆囊炎等属肝脾不调证者。该方具有调和肝脾、解郁之功,方中枳实与柴胡配伍,升降相因,疏畅气机,升清降浊。柴胡剂量不可过大,以6~9g 为佳,且常与白芍相伍,可防柴胡疏散过度而劫肝阴。
徐主任善用逍遥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证者。该方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效。全方气血兼顾,体用并调,肝脾同治。临床应用时必用当归、白芍与柴胡相配,补养肝体以助肝用。薄荷必用小量,取其味薄则通之意。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者,则选用丹栀逍遥散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兼清郁热。
徐主任善用痛泻要方治疗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属于肝旺脾虚证者。徐主任重用白术以健脾燥湿,配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奏土中泻木、补脾柔肝之功;陈皮醒脾和胃,理气燥湿;防风散肝郁,疏脾气。全方共奏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
徐主任善用左金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属肝火犯胃、灼伤胃阴证者。黄连苦寒,可清心火以泻肝火,清胃热以降胃气,为君药;吴茱萸辛热可散肝郁,降胃气以止呕,热则佐制黄连之寒,引黄连入肝经,为佐药。全方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徐主任临证据肝火亢盛程度调整黄连、吴茱萸配伍比例,灵活运用平左金、反左金之法。
05
验案举隅
患者,女,65岁,2020年9月8日初诊。主诉:胃脘胀满伴口干、口苦1年,加重2周。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胃脘胀满,连及两胁,伴口干、口苦,曾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口服中药后可缓解,生气后再发且症状加重。2周前与丈夫生气后上述症状再次加重,遂来诊。刻下症:胃脘胀满,连及两胁,嗳气,口干,口苦,纳呆,生气后胃胀甚,入睡困难,大便稀溏,每日排便2~3次,小便调。舌质黯、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数。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痞满(肝郁化火、脾胃虚弱证)。治法:疏肝清热,益气健脾,和胃降逆。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味。组成:牡丹皮12g,栀子9g,柴胡9g,当归12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太子参30g,合欢皮12 g,川楝子9 g,紫苏梗10 g,麸炒薏苡仁15g,薄荷9g(后下),生姜6g,炙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
2020年9月15日二诊:患者胃脘部胀满及两胁胀闷稍缓解,口干、口苦明显减轻,嗳气已消失,食欲有所好转,睡眠转佳,大便仍不成形,每日排便2~3次,舌脉同前。予初诊方加麸炒山药30g,易太子参为党参片30g。7剂,煎服法同前。
2020年9月22日三诊:患者诸症减轻,偶有纳呆,睡眠佳,二便调,舌质黯、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数。予二诊方去川楝子、紫苏梗、麸炒薏苡仁,加鸡内金30g,炒谷芽、炒麦芽各30g。7剂,煎服法同前。
后随访患者诸不适症状均消失,半年内未复发。
按语:患者平素易生气,肝气郁滞,横逆克犯脾土,致脾虚运化失职,故纳呆、大便稀溏;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故胃脘胀满、嗳气;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灼伤津液,故口干口苦;火扰心神,故入睡困难;舌质黯、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数亦为肝郁化火、脾胃虚弱之象。徐主任以疏肝清热、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治之,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味。方中牡丹皮清热凉血,栀子泻火除烦、导热下行,二者合用,以泻其火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三药配伍,使血气和而肝气柔,养肝体以助肝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寓四君子汤之意以益气健脾。合欢皮解郁安神,紫苏梗理气宽中、和胃降逆,麸炒薏苡仁渗湿止泻,薄荷、川楝子疏散解郁、清热,生姜温中和胃,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健脾益气和胃、解郁宁心安神之功。全方体现了正治法、旁治法、反治法三法。白芍味酸,酸味入肝,可补肝之虚为正治法;栀子气焦味苦,焦苦入心,可补心气,取子能令母实之意为旁治法;茯苓、白术味甘,甘味入脾,可实脾治水,使肾中寒水勿亢为害,则心火渐盛而金气受制,不伤肝木,且土能荣木,脾气健旺,利于肝虚病的康复,此为反治法。二诊时患者诸症皆缓解,唯大便仍不成形,每日排便2~3次,故予初诊方加麸炒山药以健脾止泻,易太子参为党参加强健脾益气之功,脾气旺则清阳可升,泻下可止。三诊时患者诸症基本消失,仅纳呆,故去川楝子、紫苏梗、麸炒薏苡仁,加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以健胃消食,巩固疗效。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节选自《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32卷第14期杂志
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治疗方法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如需应用治疗疾病
请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中国民间疗法》杂志投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