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姜生,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日本道教学会理事。获教育部历史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和称号。主要从事历史学、宗教学与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的交叉研究,倡导基于宗教研究的历史理解与认知方法,长期致力于国际汉学瞩目的“早期道教史”之“不朽难题”并取得重要突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及重大项目支持的“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国际团队学术工程,出版多卷本《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代表作《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汉始皇帝考》等。
2024年12月30日上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日本道教学会理事姜生先生,应邀作题为《山东汉画与道教文化起源》的学术报告,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延常主持讲座。
姜生教授梳理了汉代儒学与战国以来神仙家的思想互动,依托山东汉画像石中丰富的图像内容,揭示出山东是汉代的思想中心,汉代的道教也以此为中心展开。姜教授从历史学、宗教学角度对武梁祠、泗水捞鼎、庖厨、老子等山东汉画像石典型图像进行了细致的文献考证和深刻的内容解读,例证了汉代神仙信仰与儒家道德准则的融合,展现了汉代儒学“代秦继周”的思想创造力和兼蓄百家的思想包容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四川汉画像砖与山东汉画像石在内容上的相似,反映出当时“同心齐鲁,诱进儒墨”思想的影响,体现出山东汉画像石及山东汉代儒学在地域空间上强大的文化传播力。
讲座中,姜生教授分享了他如何基于考古发现的汉画像石图像,辅以传世史料及相关宗教文献,打通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古史重现,进而解决早期道教史这一国际汉学领域“不朽难题”的治学方法。通过其详尽的解读,听众不仅能够较全面了解到山东汉画像石与汉代儒学、汉代道教之内在渊源,更为推进馆藏汉画像石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受到了各位领导和听众的一致认可。
最后,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延常对报告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姜生教授的学术报告深刻讲述了山东汉画像石所承载的汉代儒家、汉代道教等汉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结构,引人深思。他指出,山东博物馆一贯重视对齐鲁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并把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与当今社会、现实需求相联系。今后将继续秉承“学术立馆”理念,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交叉视角融合于博物馆科研和展览之中,为博物馆工作创新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供稿: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中心
编辑:陈娟
审校:张琳
审发:李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