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资源和基础。2024年,山东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深入贯彻《文物保护法》,紧紧围绕“五大工作体系”建设,以“学术立馆”理念为指引,推动藏品工作高质量发展。
制度引领
深化藏品管理体系建设
- BENGUZHIRONG XINGWENZHIYUAN -
2024年,山东博物馆对《山东博物馆藏品管理规定》等5项制度进行修订和补充,进一步解决文物藏品“藏”与“用”的矛盾。针对石刻类文物,创新采用“展陈式仓储”管理方式。全年出入库房900余次,提用和归库藏品6000余件/套,修复文物460件,整理自然标本2万余件、石刻拓片1000余幅,完成6万余件自然标本分类账登记,完成500㎡库房空间、2.5万件藏品的密集柜改造。及时发现并处理矿物标本放射性藏品,为其设置独立存放空间。定期开展库房巡查和有机质藏品熏蒸消杀工作。全年文物藏品管理账目清晰、流程规范、记录详尽,文物安全零事故。
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承担“全国藏品管理能力提升项目”。成立工作专班,对全国47家,全省71家博物馆进行了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深化项目研究成果,完成《博物馆藏品管理现状与保护调研报告》《全国博物馆藏品管理能力提升工作建议报告》,提出全国藏品管理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创享协同
开启文物价值阐释新征程
- BENGUZHIRONG XINGWENZHIYUAN -
深挖馆藏文物资源价值,配合“山东文脉工程”、山东省文旅重点出版项目、“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等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完成出版和试点工作。承担“国家文物局2024年金属器文物培训班”铜器文物提用教学及鉴定理论与实务考试工作。对库房保管员采取“相对稳定、动态管理”模式,通过跨门类的藏品业务培训和交流,加强对一线保管人员的培养。创新开展对馆内职工开放库房活动,为科研人员开展藏品研究提供便利。深化文物利用,圆满完成14个原创展览、16个馆际交流展和多个省内巡展的文物提用、借展工作,让文物在展览中活起来。
匠心传承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多元路径
- BENGUZHIRONG XINGWENZHIYUAN -
秉持“预防为主、精品修复”理念,建设“智慧+绿色”山东文物保护生态体系。完成文物本体保护项目11项、预防性保护项目3项、数字化保护项目1项。山东博物馆“青铜器修复技艺”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建设运营山东博物馆“百工万物学塾”,学塾设置“我在鲁博修文物开放实验室”“鲁绣非遗展示”“百工万物学塾课堂”“山东老字号展示”四个板块,集宣传、教授、研学、实践于一体,拓展非遗文化传承路径,为观众带来全新参观体验。积极拓展馆校共建合作模式,为高校提供在校生实习机会,协助高校完成教材研发工作,通过馆企合作,为残疾人修复师提供就业机会。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藏品是博物馆的“根本”和“泉源”。在新的一年里,山东博物馆藏品保管与保护工作有关部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勇担使命,围绕前沿学术成果,立足本馆文物资源,推动藏品研究与利用走深走实,让明星级文物“走出去”,让尘封于库房内的文物“活起来”,让更多的展览“火起来”,用文博人的坚守与热爱让文物藏品工作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供稿:科研规划部
编辑:张琳
审校:陈娟
审发:李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