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中后期
陆续有中国人远赴俄国
他们或来自中俄边境地区
或来自内地省份
在广袤荒凉的西伯利亚
与远东地区辽阔的土地上
垦殖、渔猎、务工、经商
成为中俄关系史中
一个特殊的群体
旅俄华侨
他们为什么远赴他乡?
如何在异国生存扎根?
在时代的潮流中
他们又是如何大步向前的?
请跟着我们的脚步
来“百年风雨 万里侨路
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展览
一探究竟
步入展览序厅,巨幅历史影像制成了背景墙。画面两侧的白桦林仿若天然的屏障,守护着那条延伸至天尽头的铁轨,钢材、木石等建筑材料堆积一地,让人仿佛置身繁忙的工地中。这张照片记录了百年前俄国铁路公司雇佣华人工作的真实场景,是珍贵的历史材料。自此,一场横跨两国的历史回忆拉开序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连年战乱、灾荒频发。为了维持生计,许多北方贫民从东北出发,如同远征一般背井离乡入境俄国谋生。他们或走陆路,或经海运,迎着西伯利亚的寒风,翻越高加索山的险峻,劈开太平洋的浪涛,在异国他乡与住在国人民融合共生,拓荒不息,成为开发俄国远东的生力军,书写了旅俄华侨史上的壮丽篇章。
展览的第一部分“万里侨路”生动地再现了有关旅俄华侨从产生、发展到壮大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华侨群体生成的原因、奔赴俄国的具体路线、华侨们在俄期间的生存与生活以及互帮互助的华侨社团等。在寒冷的陌生国度,面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旅俄华侨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的奋斗历程充满了艰辛和血泪,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变得更加坚韧自强。
图丨20世纪20年代中东铁路悬挂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锦旗 “百年风雨 万里侨路——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展出
经过白桦树排列而成的隔断墙,伴随着舒缓柔美的俄罗斯民歌在耳畔回荡,我们来到展览的第二部分“赤子侨心”。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许多旅俄华侨满怀一腔热血,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和俄国工人阶级一道投入到创立苏维埃政权、保卫十月革命成果的斗争中。他们坚强、勤劳、聪慧、富有正义感,成功赢得了俄罗斯人民的尊敬和苏维埃政权的信任。
但战争的刀光剑影总会伴随着死亡,无数中国战士在斗争中英勇献身,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西伯利亚凛冽的风霜浇不灭炽热的魂灵,英雄永垂不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旅俄华侨在共产国际的引导下,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带回国内,也吸引了无数进步青年和爱国志士不远万里到苏俄求学,寻求革命真理。神州大地不再万马齐喑,思想如炬火,星星点点终成燎原之势照彻长夜,为深陷泥沼的中国指明前进的方向。
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旅俄华侨与苏联人民一起,携手共同抵抗法西斯的侵略。他们或直接参加战斗,或提供物资、情报,以各种方式全力支持抗争。心怀同一信念,身处同一战壕,旅俄华侨与苏联人民最终汇聚成挽狂澜于既倒的强大力量,取得最终的胜利。
图丨1944年苏联卫国战争的奖章 “百年风雨 万里侨路——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展出
苏联时期,华侨多工作在国营企业、集体农庄里,与苏联各族人民一样,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升温,大批中国人涌入俄罗斯远东地区求学、务工、经商。在各个领域,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展览的第三部分“相知相助”记录了旅俄华侨们在苏、在俄时的生活面貌。
他们犹如一颗颗随风飘荡的种子,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在陌生的国度悄然扎根,历经时代浪潮的锤炼,在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做出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结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累累硕果,也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丨现代俄罗斯 桦树皮工艺品 “百年风雨 万里侨路——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展出
对于旅俄华侨来说
这是一段艰难辛酸的开荒史
但勤劳朴实的他们
在异国他乡
仍开垦出一方天地
这也是一段
风云激荡的红色史
众多侨胞
积极投身于革命浪潮
成为缔造
社会主义不朽伟业的一份子
这还是一段
新世纪的跨国交流史
他们担任着中俄经济、文化交流的
重要桥梁和纽带
漫步于展览中
一幕幕历史回忆如在眼前
来山东博物馆
“百年风雨 万里侨路
旅俄华侨的历史回忆”展览
一起穿越到遥远的西伯利亚
聆听来自旅俄华侨的记忆回响
展览信息
百年风雨 万里侨路——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
展览时间:2025年1月2日-5月1日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一楼4号展厅
编辑:陈娟
审校:张琳
审发:李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