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历|山东博物馆首本日历书——《天时地历:山东博物馆2025物候历》限量发售!

旅行   2024-12-31 16:10   山东  


一年有多久?365天,8760小时,525600分,31536000秒。时间看似具体,却又那么抽象。它不曾停止,也从未加快,流转在四季的更迭里,隐藏在每一次日出日落之间。


可如果时间从“立春”开始至“大寒”结束,这一年,又该如何丈量?山东博物馆首本日历书——《天时地历:山东博物馆2025物候历》,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脉络,按照中国传统历法编制,用“立春”开启新的轮回,用“大寒”画上这一年的句点,重现传统中国一年四季的生命韵律。它将一年拆解成24节气、72物候,结合72件珍贵馆藏文物、24幅馆藏名画,把时间的抽象化为有形的文化与记忆。







时间的秩序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中国人用二十四节气丈量时间,用七十二物候捕捉细微的季节变化。这本日历从立春到大寒,每一个节气细分为三候:从“东风解冻”到“草木萌动”,从“候雁来”到“鹰化为鸠”,节气和物候记录下天地的律动,也描绘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穿越千年的文化巡礼



精选山东博物馆的72件馆藏文物,它们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起步,一路延续到清代,贯穿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


你可以看到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兽形壶,它仿生的造型灵动而可爱,是先民艺术与智慧的体现;战国时期的嵌金银镶绿松石铜镜,工艺繁复、纹饰精美,是古代贵族的生活写照;还有秦代始皇诏陶量,它象征着古代度量衡的统一,见证了社会规则与秩序的建立。


这些文物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静物,更是与时间产生共鸣的活化石。当它们与节气、物候相遇,每一天都变得饱满而深刻。







时间的故事



作为山东博物馆推出的首本日历书,《天时地历》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以馆藏文物为故事,用传统历法书写中国人的时间美学。本日历在用国际公历标注日期的基础上,还沿用中国传统七曜纪日法,将每一周的时间与古老天文学的运行规律相连接,让每一天都显得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节奏。回归古人“顺天而行”的生活方式,让你用全新的视角理解时间的深意。


整体设计采用能够表达农历乙巳蛇年的文物与传统纹样元素:


封面设计原素:伏羲女娲画像石

使用伏羲女娲画像石做为底图的视觉元素,通过伏羲与女娲传说的形象特变来突出蛇年的形象。




装饰元素:蟠虺纹

蟠虺纹,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精雕细琢

传承文化瑰宝



在筹备和制作过程中,山东博物馆始终致力于文物视觉呈现的艺术化与精准性。在文物的拍摄及呈现过程中,山东博物馆内的资深文物摄影师们力求使每一件文物的图像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青铜器的厚重、瓷器的干净、玉器的温润和字画的色彩,均力求百分百还原实物的质感。从图像的前期精选到印前精细调整,再到印刷时的色彩校正,每一个环节都争取尽善尽美。这一严谨而细致的工作流程,不仅体现了山东博物馆对文物图像高品质呈现的不懈追求,更蕴含着对历史文化的深深敬意与传承责任。





如果说一年是31536000秒,那这本日历便让每一秒都拥有了故事,让你在每一天的翻阅中,感受时间的温柔与历史的厚重。


用《天时地历》

开启你2025年的时光之旅

时间未曾停止

但文化可以定格

让这本日历陪你细品流年




供稿:社会服务部

编辑:陈娟

审校:张琳

审发:李娉


温馨提示:
参观前请通过山东博物馆微信服务号、订阅号、官方网站等平台进行预约,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转载需注明:来自山东博物馆微信服务号

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原名山东省博物馆)1954年成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拥有藏品40余万件、展厅23个,其中陶器、青铜器、甲骨、汉画像石、明代服饰、革命文物收藏尤为丰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