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文化数字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到2024年真正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坚定不移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其根本目的在于构建一套从文化资源到文化生产再到文化传播、文化消费的全新体系,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既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又要抓好同实现目标相匹配的布局。2024年山东博物馆紧密契合“国之大者”,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对标博物馆智慧化集成管理、文物数字化保护展示、“线上+线下”联动的数字文化新体验、数字人文重塑博物馆的知识共享传播等中长期目标和发展任务,深化资源共享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将数字化成果广泛应用于藏品管理、文物研究、展示宣传与公众服务,数智赋能有效增强了博物馆的综合传播力,发挥了文博行业的文化新质生产力。
1
聚力打造“大业务体系”
信息管理网络
过去几十年来,博物馆界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各馆都建了自己的各类系统,有了自己的藏品信息资源库,也尝试了数字化的展示传播,但这些资源都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无法互通互连。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有力实现透彻感知、泛在互联和智慧融合,让文物资源实现有效的整合和传播,让公众看到一个浩瀚的文博世界。为优化山东博物馆的信息化集成管理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水平,2024年山东博物馆在扎实做好信息化运维和数据网络安全保障基础上,持续推进“智慧鲁博——山东博物馆智慧化管理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和系统开发。项目引入智慧化建设理念,立足场馆实际,以观众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场馆高效运营为目标,以藏品活化利用为方向,以智慧化手段推动博物馆转型。
“智慧鲁博”建设密切围绕山东省数据资源整合共享的政策要求,着眼我馆各部门工作实际情况和需求,借助技术手段加强系统整合,在整合兼容馆内涉及主体业务的10个已在使用中的系统基础上,新设计开发OA审批管理服务协同系统、综合统计分析系统、大数据基础平台、数字资源管理中心等9个系统,将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并重,实现分级分类授权,组建可以自动收集、处置、反馈信息的可视化平台,为我馆提供高效、便捷、智能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助力我馆管理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也将成为山东博物馆在智慧博物馆方面的集成化开局。以业务促研究,“数智鲁博赋能文化遗产‘两创’”获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创建推进成果大赛二等奖,同时荣获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数字城市百景”殊荣。
图丨“智慧鲁博”大数据基础平台系统设计(示意图)
持续发挥“数据开放应用创新实验室”功能,以“数据安全治理”为总体定位,聚焦重要文物数据、公民个人数据的独特性和安全需求,深入探索数据分类分级、隐私保护、合规管理以及风险防控等关键问题,推出《山东博物馆文物影像数据管理办法》《山东博物馆文物藏品拍摄管理制度》等管理规范,基本完成了数据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实现了对人、机构、系统、数据的全方位安全管控。同时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推动文博行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文物藏品数字资源信息化高效管理,山东博物馆拓新开发了文物影像数据管理服务系统,实现文物高精专业影像数据安全存储、高效管理和访问、授权下载、操作留痕,将文物影像数据进行“一体化、规范化、标准化、共享化”有机整合管理,以充分满足展览、教育、文保、科研、传播和对外授权输出等工作需求;同时从技术层面和信创标准层面升级提升了文物数字化魔墙展示系统,全面提升改造全展厅无线WIFI,优化公共区域整体网络资源的分配及使用;年度建设电子文献服务平台资源总量达13.6亿条,2024年总访问量近6万次等等,以上多系统联合服务博物馆“大业务体系”,聚力构建山东博物馆信息化整体建设提升。
图丨山东博物馆文物影像数据管理系统(一期)界面
2
数字化保护利用
夯实文物数据资源底座
进入数字时代,无论是“信息”还是“博物馆”都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型。作为人类文化的边界与堡垒的博物馆,其保存、研究、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职能也在数字技术影响下发生了重要转变。文物的数字化,首先是数字的采集,采集要高效、精准,这需要科技的加持。其次是内容的加工,要把零散、枯燥的数据整合好,通过重新加工或创意化的表达,让其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最后是传播,通过前期的采集和加工,让文物“活”起来,发挥它应有的社会效益,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博物馆一直重视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和文物摄影人才梯队建设,持续夯实文物数据信息底座,不断为重点项目、重要学术出版贡献数字采集资源,并不断帮扶全省中小博物馆的数字影像采集。2024年全部完成“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考古成果数字化保护”等项目工作,累计取得了3000余件馆藏文物的三维数据。2024年部门合作完成佛教造像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专类文物系统采集整合19348件(套)石刻类文物二维、三维数据,增进了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
以“齐鲁文物基因解码利用工程”试点工作为引领带动,建设文物资源素材授权库,旨在完成明代服饰、陶器两类文物元素的系统挖掘、数据标注和可视化“转译”工作。如对服饰从纹样元素分类提取、色彩提取,到布料色彩替换,陶器则从出土遗址等元数据要素、文物类型、纹饰、制造技法等再到文化内涵的挖掘、实现原真性数据设计。项目通过建设文物数字素材库和文物数字基因库两类平台,可对解码和二创后的文物元素进行版权确权登记,进一步扩充确权数量,并以此为基础建设简洁、严谨、高效的素材库及对外授权系统。
图丨服饰类典型文物解析:香色芝麻纱绣过肩蟒女长衫(素材)
3
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
数字文化新体验
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是博物馆人一直思考的问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化手段让沉睡在博物馆库房里的文物不再局限于亮相在某次展览中,而是可以大批量地转换成数字化的无形资产,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给公众,这就是数字化的优势和魅力。换言之,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博物馆的叙事方式,赋予文化崭新的生命。在全媒体的知识传播新格局和新趋势中,数字化展示技术是展览宣传推广以及博物馆媒介形象构建的有效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和消融了博物馆展览的边界。
围绕增进全馆大展览体系,山东博物馆守正拓新持续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文化新体验。充分注重2024年中国博协关于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展示的共识倡议,遵循博物馆的策展原则,坚持以内容为先,挖掘文物所承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秉承可及性和包容性的基础上,数字探索展览展示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坚决反对泛娱乐化倾向和空洞无物的形式化炫技;打造以“人”为本的、符合博物馆学内涵的观展体验,探索多通道、多途径的博物馆文化传播新形态。山东博物馆全年新增7项线上数字展览,官网数字展增至36个,动态居全国博物馆第8位。其中以原创衍生形式重点打造“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晚明书风展”“山东博物馆建馆70周年展”等线上数字展。其中“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以水下考古学家的视角来讲述历史和当下,构建基于实体展又不同于实体展的数字重构和时空语境再造,通过高精度数据和交互技术向观众传递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进一步拓展展览展示效果,增强专题展览的文化传播力。
图丨“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数字展线上界面
图丨“晚明书风展”数字展线上界面
现如今,VR、XR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文博领域。数字化文物保护、3D数字文物呈现等等,将静态的图片、文献转化为生动的动态画面展现给观众。然而,数字化文博的核心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度和丰富性。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积极策划和融入创新元素,才能借助数字化手段,打造出真正有吸引力的优质产品和项目。在线下展示方面,2024年我馆“衣以载礼——明代服饰数字活化体验”项目参展2024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并获数智化专题展区最佳数字展示案例。该平台项目基于明代服饰的研究成果挖掘和数字化再现的同时,以交互式叙事的设计理念将明代服饰所蕴含的“礼、法、俗”串联起来,融合了场景沉浸感、参与体验感、高精度数字复原、纹饰提取与阐释以及情景式问答,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明代服饰文化和中华礼仪制度。该展示也致力于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是齐鲁文物基因解码工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明代服饰数字化及历史时代场景还原”还在2024年入选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腾讯主办的“探元计划2024”12大文化场景。此外,积极开拓实体数字艺术展览和VR虚拟空间体验展的策划和实施,多方参与共建、共创和共享的数字博物馆,在2025年度山东博物馆将实现线下在场数字展示的新突破。
图丨“衣以载礼——明代服饰数字活化体验”第十届“博博会”展示现场
4
数字人文重塑博物馆的
知识共享传播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目标是发力供给侧,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激活文化资源,萃取并关联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实现中华文化全景传播呈现。博物馆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机构,其数字化转型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数字媒介强化内容表达力、传播力,有利于文博机构的数字化发展。博物馆的知识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呈现形式不断创新,使得文化遗产的可及性得到显著提升。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缩略化等特点,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理解为“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媒介形态”。山东博物馆官方新媒体以“超级用户”思维,深耕微信、微博、网站、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调研明现状、定发展,以文物研究和原创阐释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云端服务,持续扩大山东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和社会知名度。在2024年公布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传播互动力排名中,山东博物馆排第5位(其中官方新媒体平台的互动、点赞、转发量是重要评估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山东博物馆”微信服务号关注人数超过220万人,服务号粉丝活跃度在国博、故宫、央地共建博物馆中排第8位,微信服务号年原创发稿337篇,总阅读量超过110万次,推文分享量近3万次,在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官方服务号发文排名第1位。此外,微信公众号在用心经营固定栏目系列基础上,深挖文物艺术之类和文化内涵,策划推出全年度节气海报、文物月历、节日海报,设计水平不断提升。山东博物馆抖音号关注超10万人, 粉丝量、平均点赞量在故宫、国博、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中均排名第6位,更新量排名第11位。全年累计发布短视频130条,总播放量超510万次,总点赞量超7万次;积极利用AI 活化展示,直播28场次,累计观看量超过30万人次。
图丨传播互动力排名第五位
图丨文物海报
图丨山东博物馆抖音号短视频集锦(部分)
政务微博关注量近60万,在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中排名第6位。2024年山东博物馆官方微博累计编发博文1019篇,微博阅读量达1329.2万,视频播放量35.39万人次,粉丝增长2.13万人次,参加全国博物馆联动宣传构建了更广泛、更具有影响力的社交网络新媒体平台。山东博物馆官方微博获得2024“微博文化之夜”年度“文化科技创新博物馆”奖,同时获全国政务微博2024年度•创新应用与传播优秀微博奖。官方网站特别制作了“与时偕行 ”建馆70年馆庆专题页面,宣传制作、发布年度专题展览页面,2024年的访问量达193万人次。
此外,新媒体广泛参与国家级媒体及大型活动,持续增强文化传播力。2024年山东博物馆参加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省网信委联合举办的“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山东宣传活动;配合重大文化战略展览,厅馆联动联合国家文物局、光明日报、人民网、文旅中国等20余家国家级、官方媒体集中宣传“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参与国家文物局、东方卫视联合制作的《中国考古直播报道》,并与省文物修复鉴定中心合作《“文物新生—甲午沉舰水下考古专题纪录片》,实现了全网超1亿人次的浏览。
图丨刘延常馆长参加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的“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山东宣传活动
图丨山东博物馆参加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直播、东方卫视中国考古报道“甲午海战 130 周年全国直播特别报道
图丨开辟组织全国首个万里客舱“机上博物馆”《新航空》杂志“齐鲁瑰宝”专栏
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机构,正在转变为互动的文化中心,致力于寻找新的方式展示历史和文化遗产。在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要求和山东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一体两面”的契合中,数智化体系发展已是“大道之行”。从信息化、数字化、数智化体系、梯队人才培养、新质传播平台、文物数据中心、跨界联合前沿等方面聚合发力,到2035年十年内,山东博物馆将全面建成涵盖业务管理、文物资源、公众服务等多方面的文博数智化高质量发展体系,实现博物馆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时间不语,奋斗于心。在文化数字化的时代浪尖上,我们将栉风沐雨,奋楫笃行,绝不会错过这场宏大叙事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进程中,博物馆人必将会做出更多、更新、更大的贡献!
供稿:信息部
编辑:陈娟
审校:张琳
审发:李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