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丨山东沿黄流域革命文物调查与文化线路数字化展示

旅行   2024-12-26 08:01   山东  


摘要:革命文物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文化遗产构成。在全面系统调查山东沿黄九市革命文物资源基础上,基于黄河革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核心价值的挖掘阐释,组织架构黄河革命文化线路,以山东博物馆“大道之行——山东革命文化线路数字展示区”为平台,探索黄河流域可移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整合性展示利用新模式,从博物馆陈列展示落地实践中增进理论性认知,构建宏大又精微的黄河革命文化记忆共识和文旅融合数字化展示新空间。


关键词:文化线路;沿黄流域革命文物;资源调研;数字化整合利用





山东处于黄河流域下游,黄河在山东省流经9市25县(市、区),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孕育了恢弘灿烂、赓续至今的齐鲁文化,也留下了宏伟富集的可移动、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遗产,革命文物是其中重要构成部分,承载和彰显着亘古以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


在19至20世纪民族国家剧烈变革的时期,山东沿黄流域人民以不屈不挠、开拓创新的斗志将这种民族精神激发到了极致,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沂蒙精神。对标“国之大者”,如何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空间弘扬传承优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在对山东沿黄流域革命文物进行准确、系统的调研基础上,提出文化线路模式构建的山东沿黄流域革命文物的整合性、数字化展示利用,以期实现以下三个目标:第一,汇集整理黄河革命文物资源数据集成,为促进黄河流域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准备资源库;第二,挖掘文物故事和历史内涵,为拓深论证黄河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对于凝聚黄河文化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作用提供学术支撑;第三,从坚定文化自信的角度整体推进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弘扬,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





国家重大战略文化建设

和山东黄河革命文物资源分析




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9个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同类文物总数的39.73%。”[1]《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年版)提出关于“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等五类遗产价值”评估依据,而红色文化遗产作为特殊的遗产类型,“在遵循既有价值评估框架的基础上,应基于其核心价值内涵将其增添至遗产价值认知体系之内,使遗产价值体系更加系统、丰富和完善。”[2]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2020年底,国务院制定和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统筹推进革命老区振兴”“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加强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3]《纲要》中明确侧重从古代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两个维度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2022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4],更好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战略实施。同年,山东迅速推进《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和《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山东省革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体系,为黄河革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路线遵循和综合保障。


山东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历史悠久,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印记。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等在山东沿黄地区的济南创立早期共产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早期党组织的六个地区之一。1922年9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成立,旧址现仍矗立于济南市育英中学校内。1925年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即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东流水街成立。土地革命时期,山东党组织领导了阳谷暴动、高唐谷官屯暴动等英勇悲壮的农民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山东黄河流域所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囊括渤海、鲁中、鲁西、湖西、滨海、冀鲁豫边区山东部分等,著名的鲁西北大刀抗战、鲁南铁道游击队、微山湖游击队、湖上秘密交通线、北海银行冀鲁边支行等都在此区域产生,“所涉及的总面积和总人口、党员、人民军队数量、牵制和消灭敌人数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其他抗日根据地”[5],而根据地各方面的建设亦功绩卓越。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沿黄地区尤其是渤海解放区成为山东唯一一个未遭敌人严重破坏、较为完整的解放区,成为华东战场的最可靠大后方。在此情况下,中共华东局机关、华东军区部分机关及山东党政军民计40.5万多人,一批批地转移到成为华东后方的渤海区黄河以北地区。渤海区一时成为华东战场的指挥中心,6个野战纵队在渤海区组建,刘邓大军过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陈毅、粟裕带领华东野战军携万民过河,进入渤海解放区,随后发起外线作战“饮马长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高度革命觉悟的千万渤海区党政军民,掀起了规模空前的支援前线和大参军热潮,20万渤海区子弟积极参军入伍,82万民工随军支前,近6000名干部随军南下接管巩固解放区新生红色政权。


厚重的齐鲁革命历史在齐鲁大地保存下来了星罗棋布、集中连片的革命文物资源,具有极高的保护开发利用基础。山东省新晋级革命场馆(包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数量、国务院公布三批抗战纪念设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现今山东沿黄地区9个地市[6]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类型中,除了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传统村落、宗教文化遗产、农业水利遗产等,还保存着大量的革命文化遗产、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治黄治水文化遗产、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山东沿黄地区“共有7处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7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7],还有多处山东省红色文化或党性教育基地。”[8]与黄河历史文物作为黄河历史文化和黄河文明的见证而言,黄河流域革命文物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标杆、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





山东沿黄流域革命文物

资源调查分析和核定




为切实做好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2020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沿黄文物资源调查工作。迄今为止,山东相关部门单位或个人组织过多次黄河流域山东段的文物资源调查。2014年“三普”调研中,山东黄河沿岸地市初步统计红色文化遗产1081处。在山东沿黄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研方面,2019年以来,山东建筑大学开展山东黄河沿岸地市的重要红色文化物质遗产的综合调研,重点统计重要事件和机构旧址(49处)、纪念馆与纪念设施(28处)、烈士陵园与烈士墓(63处)以及革命遗迹(18处)四类158处[9],建立了遗产基础信息资料库、使用现状、活动频次和配套设施等。该专题性调研亦主要侧重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对于可移动革命文物未作调研。


2020年起,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统一安排部署、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单位联合开展山东沿黄地区文物资源调研,对文物资源的分布、数量和保护利用现状进行总体调研,统计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45处,其中,国保单位5处,省保单位91处,重点介绍了564处全国、省、市、县保单位(268处)及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96处);57个县(市、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占全省的61.3%;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共统计50662件,已有40多个革命类场馆、党性教育基地以及党史军史专题陈列室向社会免费开放。[10]截止2023年9月,山东调查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待确定革命历史遗址遗迹2397处。这是目前已有的针对山东沿黄地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调查方面最为系统的学术性调研,注重从高视野、宽领域进行纵向和横向学术调研,重视挖掘提炼沿黄流域革命文化遗产的文物、社会和保护利用价值,同时提出了山东省沿黄地区文物保护、传承、弘扬方面的若干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课题研究,为深入做好黄河文化遗产专项调研提供了研究空间。


已有关于山东沿黄流域可移动革命文物的统计,基本是按照2019年底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全省可移动革命文物数据9409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162件(套)。分布于全省16地市,济南、青岛、济宁的收藏居前三位,济宁和济南地区沿黄流域的占有一定比重。数据基本囊括了山东省内文博系统、档案系统、图书系统、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党政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等收藏的革命文物和藏品。前述针对山东沿黄流域革命文物的调研无论是综合性还是专题性,都是在切实的踏查实践基础上丰富了山东沿黄流域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和价值认知。近年来,随着山东省革命文保单位和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的评估定级,全省第一批、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相继公布,山东省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得到日益完善和充实,上述调研数据基数已发生较大变化。


2020年,国家文物局陆续发出《关于开展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工作的通知》(文物革函〔2020〕395号)[11]和《关于核定公布革命文物名录的补充通知》(办革函〔2020〕987号)[12],明确提出革命文物的宏观认定标准,并要求各地对革命文物进行全面重新核定公布。2020年底,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山东调查数据为基础,公布了山东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公布897处;可移动珍贵革命文物3233件(套)。2022年底,山东省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43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6200件(套)”[13]。前后两批革命文物名录共公布革命文物19433件(套),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40处。在这两个最新统计数据中,属于山东黄河流域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42处,基本囊括在山东省文物考古院已调研的845处数据之中,而此遴选数据是基于革命文物最新范畴界定基础上的认定公布。



图一丨山东省20条革命文化主题线路的数字化展示示意图


前述基于“94091件(套)”数据调研统计的沿黄流域50662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数据中,既存在不符合现今国家规定的革命文物范畴的文物需进行剔除,另同时原本也存在大量根本未经革命文物专业认定的藏品,如图书系统、档案系统、退役军人系统等上报的大部分仅是藏品,大量属于未经认定的文物,或已经认定为文物但未经正式上报公布,这些都是目前数据准确统计存在的最大问题和难点。故厘清沿黄干流支流流经的9市60多个县市区的革命文物实际数量,需要重视从界定公布的两批名录中先进行精确筛选。现统计山东沿黄流域第一、二批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为15242件(套)(详见图表),虽然两批公布数量未能全面涵盖全省馆藏,但此数据也是基于公开上报数据中符合国家文物局最新界定范畴的数量统计。


笔者基于截至2023年7月的山东革命文物数据库和全省第一批、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同时结合已有的实地调查和公布名录数据调查的革命文物资源,筛选整理出符合国家文物局关于革命文物范畴界定的山东黄河流域革命文物(可移动和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现有数据集成,为山东沿黄地区革命文物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提供信息数据基础,为黄河文物保护利用重大课题研究和工程项目实施提供系统的基础数据材料。





基于文化线路构建的

黄河革命文物活化利用




长期以来,在全省文化发展布局中,黄河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长期处于“隐身”状态,定位不清,认识不足。山东沿黄流域的革命文化遗产虽然丰富厚重,但同时也呈现分散性、碎片化、馆藏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缺少整合等问题。在陆陆续续的调研调查基础上,所形成的系统整理研究也一直处于薄弱状态。在国家管理层面亦认为“山东沿黄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尚未形成体系,黄河流域革命文物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强,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整体水平不高”[14],众多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级别较低,部分革命旧址和革命纪念馆基础设施陈旧,展陈内容、形式和手段单一,馆藏文物较少或仅为未经严谨认定的藏品,让文物活起来的创新展示传播方法不多。故进一步对黄河革命文物、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深入调查、保护、传承、弘扬,开展对于山东黄河流域革命文物更为系统全面地专项调研,进一步凝聚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弘扬共识实为必要。


然而,存在的现状背后也有区域实践的优秀典型代表。如山东聊城市莘县以文化线路为文旅融合理念,将鲁西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冀鲁豫区党委旧址、冀鲁豫军区旧址暨朱德旧居、宋任穷旧居暨冀南区党委旧址、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等15个红色旅游景点穿成一串,形成了沿丈樱公路纵贯全县南北的百里“鲁西红色文化教育长廊”[15],荣获首届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是沿黄流域红色文化线路展示的一条亮点,也是本文文化线路模式建构思考的现实借鉴。


“文化线路”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论,其强调线路范围内各种文化遗产要素的整体特征和文化认同,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利用在过去近50年间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一种影响当今文化遗产演变和扩展的新思路。近十年来,国内各省基于革命文化的特色线路层现,形成从单体文化遗产到跨区域、综合化“文化线路”遗产理念的充分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革命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利用实践中存在三个问题不容忽视:第一,区域性路线旅游和对点研学教育活动虽开展较多,但对照线路遗产“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价值”的最初概念意义,目前仍缺少关于全省域或特定地域片区代表性革命文化线路的整合创新展示。第二,博物馆收藏的可移动革命文物长期被游离忽视在线路文化之外,从博物馆角度对可移动和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整合展示利用实践较少。第三,从线路遗产整合层面对革命文物和红色旅游融合利用的思考亦相对匮乏,研学欠缺遗产资源文旅融合考量的丰富性。


针对前述山东沿黄流域革命文物目前在保护、利用方面的现状和突出问题,笔者尝试从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出发,以黄河革命文化线路为架构,在全面系统调查山东沿黄9市的革命文物资源基础上,挖掘展示黄河革命文物的地域分布展示和价值内涵体现。同时,基于近年来广泛运用的沉浸式展示技术优势表现和实现以价值为导向的利用路径,从落地实践中增进理论性认知。笔者以2023年山东省文旅“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中山东革命文化线路数字展示区为平台,探索以综合性革命文化线路为构建模式的山东黄河流域革命文物资源展示利用新路径,将山东深厚的革命线性遗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博物馆场域以数字化创新整合展现,从文本到视觉构建宏观的文化空间展示和文旅融合展示新空间。



01

山东省20条革命文化主题线路

数字化展示


2022年,山东省发布20条代表性革命文化主题线路框架,以点串联成线,涵盖了山东在全国数量居首位的免费开放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构成的革命文化线路,展现了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过的百余年光辉历程,呈现出空间分布与价值属性上的整体性。有效利用和挖掘革命文化线路的深厚内涵、脉络谱系和时代价值,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精神力量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20条革命文化线路中涉及山东沿黄流域的革命文物线路就有6条,按照历史时期分别是“红色冀鲁边”——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入鲁线、“保卫黄河”——黄河滩区对敌斗争线、“伟大的转折”——“刘邓大军过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革命文化线路、“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黄河治理线、“英雄山上说英雄 解放阁上话解放”——济南战役革命文化线路、“流动的红色记忆”——大运河革命主题线路、“渤海湾畔新潮踊”——环渤海革命文化线路。这6条线路基本都是围绕着黄河革命历史,或是选取山东沿黄流域重大战役、重要历史发生地展开串联。项目设计以互动方式附带每条线路的各节点文本阐释、可移动革命文物对应在文物产生地或关联地区的阐释和展示、沿黄流域革命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地域自然人文景观等的结合。在自然、人文、地理和革命文化资源整合性设计中,谱系式勾联形成更为丰富的革命文化线路元素构成,为深入彰显山东黄河革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核心价值,也形成对于革命文化线路的学术新思考。



图二丨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红色主题遗产线路


此外,20条革命文化主题线路中包含山东沿黄地区若干市县的线路还有“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中共山东省级党组织发展壮大线(主要包括中共山东省委秘书处旧址即天下第一泉风景区等)、山东廉洁教育主题线路(如涉及聊城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乡村的红色记忆”——寻访山东红色文化特色村线路(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的刘集党支部旧址)、“博物馆之旅”——博物馆里的红色展览主题线路(如涉及济南市区内的中共山东早期历史展览馆)。沿黄流域从冀鲁豫边区到渤海老区,都留下众多革命旧址和革命故事,无数志士仁人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



02

山东革命文物保护

利用片区红色主题遗产线路数字化展示


2023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山东省联合江苏和河南两省在红色文化主题月开幕之日,基于20条革命文化线路,更新发布了6条“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红色主题遗产线路”。其中与黄河革命历史区域相关的是“战略后方 丹心渤海”——渤海老区抗敌斗争线线路,“万众一心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齐长城抗战线。主题遗产线路是立足山东、江苏、河南三省发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综合革命文物保护单位、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和相关历史人文遗迹,打造集自然景观、红色文化、历史遗迹、学习园地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品,使之成为可游、可观、可学的革命主题教育、绿色生态旅游、研学实践体验的新载体,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供更广阔的宣传展示平台。”[16]



03

山东沿黄流域

革命文化线路的数字化展示创新


首先,以落地实践创新省域黄河革命文化多元展示宣传。展示项目考察了国内外近五年文博领域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基于分析与技术的兼容性,充分利用现今AR、VR、AI等现代展示技术,构建黄河文化线路型空间展示,为革命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和线路文化空间的展示探索新路径。项目实际落地以串联一体的革命文物资源全景式展现关于山东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光辉奋斗历程,将科技元素与文化线路、历史人文、革命文物资源全面融合,利用音乐、视频、影像等以辅助视觉沉浸的形式增强环境情境感,观众可以从文化空间和精神谱系脉络方面更加形象且深入地了解山东革命文化,提升情感参与,激发思维能力,也为广大观众升级红色文化新的参观体验。



图三丨“战略后方 丹心渤海”——渤海老区抗敌斗争线


其次,推动红色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山东沿黄流域革命文化线路数字化展示项目积极响应并契合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黄河文化发展规划,“聚力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创新高地,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打造黄河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不断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17],创新于省级重点文旅项目的落地实践,在展示设计中侧重以研究文本、纪录视频和文物影像等一体化阐释山东沿黄流域革命文化线路的演进历程和文化内涵,勾勒以黄河革命文物为支撑的研学旅行和体验旅游精品线路框架,创新设计集互动性、学习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革命文化线路展示区,为构建崭新的沿黄革命文化线路遗产保护体系、展示黄河文化多样性、深化文物价值转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为黄河文物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提供学术思考和实践参考。


再者,项目以几乎全覆盖的调研成果为基础,深入挖掘黄河文物蕴含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以文化线路为路径打造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协调推进的山东黄河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体系,积极推动渤海、鲁西红色文化旅游片区融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局。这既使本文研究成果和落地项目与《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保持高度契合,同时也与国内沿黄流域省市区组织编制革命文化保护框架整体保护规划相衔接,为制定相关政策、资金投入等提供参考和依据。


最后,项目以文旅融合将沿黄革命文物资源融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振兴、文化产业等,为形成多业态融合展示模式带来积极的示范效应。项目所在地山东博物馆作为文化信息传递和服务的公共教育场所,也是全省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收藏中心和展示中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革命文物增进文化传播、红色旅游,提升社会效益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项目利用山东博物馆“大道之行——山东近现代历史文化”展览为载体,以资源整合、线路叙事的数字化展示助力红色旅游、丰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





结语



延续黄河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更需要广大文物工作者更加深入、系统、扎实地开展黄河流域革命文化资源整合性调查,以持续、全面分析评估黄河流域革命文物资源综合价值以及保护开发利用现状,从沿黄流域各地自然环境、文物地域特色、文化传统和保护利用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对黄河革命文物资源加强保护利用,深化黄河流域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重视黄河文化的价值挖掘和价值转化,从整体性文化空间格局提升展示诠释黄河文化的水平,在黄河地域文明交流互鉴中讲好黄河故事和中国故事。



【参考资料】

[1]苏锐:《沿黄省区聚焦〈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扎实走好保护每一步用心筑造传承风景线》,《中国文化报》2022年7月20日第1版。

[2][9]陈勐、陈孟琦:《山东沿黄河流域地市红色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策略研究》,《侨园》2021年第10期。

[3]《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1年4月15日。

[4]《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中国文物报》2022年7月19日第3版。

[5][8][10]燕生东、张溯:《山东黄河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

[6]黄河自菏泽市东明县入境山东,流经菏泽、济宁、聊城、泰安、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9市,在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河道全长628千米,占黄河总长度的12%。

[7]山东沿黄地区7处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济南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济南革命烈士陵园、济南战役纪念馆、济南市解放阁),莱芜战役纪念馆,济宁市铁道游击队红色旅游景区,鲁西南战役纪念系列景区(菏泽市郸城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济宁市金乡县鲁西南战役纪念馆),聊城市东昌府区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德州市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滨州市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

山东沿黄地区有7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即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济南革命烈士陵园、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博物馆、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鲁西南战役革命纪念地(郭城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金乡鲁西南战役纪念馆)、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

山东沿黄地区共有多个山东省红色文化或党性教育基地,如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济南战役纪念馆、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莱东抗日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长清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11]《关于开展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工作的通知(文物革函〔2020〕395号)》.国家文物局官网,2020年1月30日。

[12]《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共同推动持续开展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工作》,《中国文物报》2022年5月6日第1版。

[13]徐艳飞、赵高华:《信息技术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网络传播》,2021年10期。

[14]《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就〈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相关情况答记者问》,《中国文物报》2022年7月19日第1版。

[15]林金彦、聊城:《鲁西红色文化教育长廊获首届省文化创新奖》,《聊城日报》,2013年9月16日。

[16]徐秀丽:《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红色主题遗产线路发布》,《中国文物报》2023年7月4日第1版。

[17]王僖:《山东沿黄九市一体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证券日报》2021年3月16日。




作者:李娉 刘晏裙 本文刊载于《文物天地》2024年第8期

编辑:韩瑞

审校:陈娟

审发:李娉


温馨提示:
参观前请通过山东博物馆微信服务号、订阅号、官方网站等平台进行预约,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转载需注明:来自山东博物馆微信服务号

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原名山东省博物馆)1954年成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拥有藏品40余万件、展厅23个,其中陶器、青铜器、甲骨、汉画像石、明代服饰、革命文物收藏尤为丰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