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丨“重生”之我在鲁博讲“鲁王之宝”

旅行   2025-01-22 08:05   山东  




我重生了

重生在了600多年后的

现代社会

我本是鲁荒王朱檀

明洪武皇帝第十子

爱好炼丹成仙

梦想长生不老

却难逃毒发致命



现在

我成为了山东博物馆

“鲁王之宝——明朱檀墓珍藏”展览的

一名讲解员

毕竟这些宝贝

都是从我的墓里发掘出来的

我肯定熟~





在我毒发身亡之后

我的皇帝父亲

按照亲王的规格

给我下葬了一千多件随葬品

山东博物馆

“鲁王之宝——明朱檀墓珍藏”

展出了其中的682件(套)

并以我的“生活背景”为展览线索

用文物做载体

从“生”的角度

展示明初亲王的生活状况

接下来,请跟着我的脚步

一起去

“鲁王之宝——明朱檀墓珍藏”

看看吧!




一进展厅,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嚯,这个展览可真红!”


那当然,毕竟这展出的可是我们老“朱”家的宝贝,肯定少不了朱红的元素~


正面展墙上印着用阳文篆书写的展览主题——“鲁王之宝”,这个印的原型来自于我自己的印章 ——“鲁王之宝”木印。有小伙伴问这个木印有没有展出来?有哦~木印连同印匣就在展标下边的展柜里摆着呢。





两侧的展墙装饰成大开的朱门。对我不熟悉的小伙伴可以仔细阅读“门”中的文字,右边“门”写着我的身份背景和展览介绍,左边则画着我和另外23个兄弟的藩地分封表。


恶补完我的生平履历,那我们话不多说直接开逛!







我大明王朝自建立之后,尤其重视各项礼仪制度的重建。我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余年间,诏修礼书十余部,给明代后世子孙的礼仪规范树立了制度样板。





大到祭祀和重大朝会等隆重典礼时穿什么样的衣服,小到出门能带多少车马随从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我在封国的时候,参与出席重要礼仪场合时,要戴上九旒冕、着九章服,手持玉圭、腰系革带、蔽膝、佩绶、玉佩等物品,严格按照朝廷所定典范来。





“鲁王之宝”的第一个单元“承运藩屏”,向大家展示了明初藩王礼制中的舆服、仪仗两项内容,展出亲王礼服三件套——冕、弁和礼玉,数量庞大的车马仪仗木雕“小手办”,以及私下穿的常服饰品等礼仪类文物,妥妥是一份精致王爷的穿搭出行指南。







屏幕前的朋友,有没有对家具和室内陈设感兴趣的?


如果有,那欢迎来我们“鲁王之宝”的第二单元“安居王府”,这里有最正宗的明式家具和小摆件!





明代建立后,我父亲洪武皇帝参照汉晋以来的分封制度,将我们二十四个兄弟先后封于各地为王,分藩就国,而且特别规定,无诏不许随便回京或出城。所以在我十五岁就藩后,位于兖州的王府便是我起居生活的地方。





我朱檀可是彻彻底底的享乐主义者,生前吃穿用度必须是一流的,就算在死后我也不想过苦日子。疼爱我的父亲深知这一点,所以在挑选陪葬品的时候,专门下葬了一整套明式家具以及各种稀有珍贵的陈设摆件,希望我能在死后继续享受人间富贵。这一批宝贝都是元末明初家具、生活用具的真实微缩,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家具发展史,特别是早期明式家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什么是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这就是~







我生前误入歧途,死得荒唐可笑,但你们可不要瞧不起人,我可不是什么不学无术的混子。不信你听《明史》是怎么评价我的:“好文礼士,善诗歌”。


专业认证,我朱檀是一个文化人!





或许是因为我的封地在孔孟之乡的缘故,我深受儒家文化和古典艺术的熏陶感染,喜爱诗书礼乐。闲暇之余经常拈笔弄墨、颂诗读书、对弈弹琴,要不然我的墓里也不会出现大唐制琴大师雷威亲手打造的天风海涛琴、宋元书画、文房用具以及元刻版善本典籍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都在第三单元“鲁府奎壁”中展出。我们古代人讲究“事死如生”,虽然有自卖自夸的嫌疑,但我还是想说,这些文物的出土完全可以佐证我的文人气质与高雅品位~





来到展览的尾厅,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位于山东省邹城市的鲁荒王墓葬情况介绍。因为我是明代去世的第一位亲王,我的墓葬也是明代亲王中第一座,所以我死之后,朝廷制定亲王墓葬的形制及各项仪规时,都会参考我的墓葬哦,嘻嘻。


不过,鲁荒王墓葬现已开辟成景区,我要是回去还得买票,不嘻嘻。



到这里

我今天的讲解工作就结束了!

相信大家对于我

以及明初亲王的生活面貌

已经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欢迎大家来

“鲁王之宝——明朱檀墓珍藏”

进行参观

感谢大家的聆听

记得给我五星好评~


【展览信息】

鲁王之宝——明朱檀墓珍藏

展览类型:常设展览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一楼5号展厅




编辑:陈娟

审校:张琳

审发:李娉


温馨提示:
参观前请通过山东博物馆微信服务号、订阅号、官方网站等平台进行预约,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转载需注明:来自山东博物馆微信服务号

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原名山东省博物馆)1954年成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央地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拥有藏品40余万件、展厅23个,其中陶器、青铜器、甲骨、汉画像石、明代服饰、革命文物收藏尤为丰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