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 知青岁月:嫌他是个农民我拒绝了他的求爱,多年后他当上了大干部(草根作家)

文化   2024-11-27 00:01   上海  






知青岁月:

嫌他是个农民我拒绝了他的求爱,

多年后他当上了大干部


作者:草根作家

    


我是一名老知青,当年到陕北插队落户生活了九年,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延安师范,才离开了农村。插队落户期间,老队长给我介绍了一个回乡知青,我妈不同意我和农民结婚,我只好拒绝了这份感情。多年后,他竟然当上了省里的大干部。
五十五年前,也就是1969年的1月15日,我和同学们乘坐知青专列离开了北京。知青专列抵达陕西省境内的铜川后,铁路也就到了尽头。在铜川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早早吃过早饭,大家又按照带队干部宣读的名单,我们北京知青分乘多辆卡车一路北上,继续前行。




图片来源网络
一路风尘一路颠簸,历时三天的时间,我们终于到达了下乡插队目的地。在公社革委会大院吃过午饭,公社干部再次宣读分派名单,我们十一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到了陕北延安地区的董家塬大队第二生产小队,大家临时分散开借住在了老乡家中,也在老乡家搭伙吃饭。
直到7月份,队里才给我们修建好了新窑洞,成立了知青点,我们总算结束了借住在老乡家的尴尬局面,终于有了属于我们知青的家。
说句心里话,在老乡家借住期间,乡亲们对我们知青真的是太好了,有点好吃的都给我们知青吃,他们自己却舍不得吃。我在马大伯家借住期间,吃饭的时候,马大妈专门给我切半碟咸菜,再用熟油拌一下,让我一人吃。他们一家人有时连咸菜都舍不得吃,更别说用油拌咸菜了。我在马大伯家借住近半年,马大伯一家给了很多关爱和照顾,我发自内心地感激马大伯一家。
来到董家塬大队插队落户的第三年,马大伯弟弟家在公社读书的二小子高中毕业了。马大伯的这个侄子叫马秋生,个头挺高的,因为当时取消了高考,马秋生高中毕业后也只能回乡务农。我们北京来的知青叫插队知青,马秋生就成了我们北京知青口中的回乡知青。
别看马秋生刚离开学校,可他出山劳动比我们有力气,感觉他天生就会干农活,干活一点都不偷懒耍滑,总是抢着干脏活累活,还主动帮助我们女知青。很快,马秋生就和我们知青熟悉了,他还经常到我们知青点和男知青拉话,有时还帮我们挑水,我们对他的印象特别好。
1973年秋天,董家塬小学需要增加一名民办教师。因为马秋生是高中毕业生,乡亲们和大队干部都同意让马秋生去小学当民办教师。其实,这个民办教师的职位也确实非马秋生莫属。
可过了两天,大队书记董长耕突然来到我们知青点,他说想让一名女知青去学校教书,并第一个问我愿不愿去学校当民办教师。民办教师虽然还是农民身份,可比起出山劳动要轻松很多,星期天能歇一天,队里给记全年的工分,每个月还有三块钱的教师补贴。我没有理由拒绝这么好的机会,当即就应下了这份美差。
事后我才知道,是马秋生主动放弃了当民办教师的机会,他并向马书记推荐了我,说我平时爱看书学习,适合到学校当老师。马秋生还说自己是个后生,有力气干农活,应该让北京来的女知青去学校教书。为此,我发自内心地感激马秋生。
记得是我当上民办教师的第二年初冬,我们知青点的知青都感冒了,都咳嗽发烧,我的症状最严重,咳嗽发烧还嗓子疼,实在是不能坚持到学校上课了。那天正好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马秋生,我就问他能不能替我代课几天,他不假思索,就爽快答应了我的要求。
那次感冒我一个星期才好利索,马秋生替我代课六天,年末决算分红的时候,我拿出五块钱给马秋生,权当是他替我代课的报酬。马秋生说啥也不要,还说是我让他得到了站在讲台上的机会和当老师的体验,他说要感谢我哩。
之后的日子里,马秋生有时间就到学校来找我拉话,他看教室的门窗坏了,就拿来斧子和钉子帮着修理门窗。马秋生的父亲是木匠,他还让他爸给我打了一把椅子。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这个淳朴善良又勤劳的陕北后生,一天看不到他,我心里就像少了什么似的。

图片来源网络
一晃就到了1977年夏天,在董家塬二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还剩下三个人,其他知青有的招工进城当了工人,有的到供销社当了售货员,有一人应征入伍,有一人到县里当了干部,我的好同学陈兴爱因为身体原因办理病退手续回了北京。我因为喜欢民办教师这个职业,迟迟没有招工进城。另两名没离开董家塬的同学,是因为他俩都是可以教育好的黑五类子女。
经过了几年的接触,我对马秋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的确是一个很善良很勤劳的人,我发自内心地喜欢他。马秋生也很喜欢我,可他从没对我提及过感情的事情。有一次马秋生被他嫂子拉着去山后的李家沟相看对象,因为他那次去相看对象,我好久没和他说话。
那年初秋的一天,放学后我刚回知青点,我们生产队的董队长就来知青点找我。见到我,他笑着对我说:“李老师,我想给你介绍一个对象,就是咱队里的马秋生,马秋生这后生不光是有文化,主要是他勤快善良,长相也不赖,我看你俩很般配。”
当时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红着脸对董队长说:“队长,这是终身大事,我要征求一下我爸妈的意见。”“是的,是的,是要征求父母的意见哩。”董队长听我这么说,很高兴,他说等我回话。
半个多月以后,我接到了我父母的来信,我父母的意见是坚决反对我和农民结婚,还说我要是不听父母的话,他们就不认我这个女儿了。看父母的态度这么坚决,我心里还真没了主意。
纠结了好几天,我正准备去找董队长,马秋生突然来到了知青点,他家枣树上枣红腚了,他给我送枣来了。猛然见到马秋生,我心里很慌乱,表情也不自然了。送他出来,我难受地对他说:“马秋生,对不起,我父母不同意我在农村恋爱结婚……”“没、没事,你父母不同意,这个事情也不能勉强哩。我也知道你们知青早晚都会进城的,其实我就不该托董队长来提亲……”马秋生说完,很不自然地冲我笑了笑,像逃跑似的拧转身离开了。
自从拒绝了马秋生的求爱,我心里难受了很久,几年来他给了我很多关爱和帮助,我从心里觉得对不起他。虽然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他,可我父母的态度非常坚决,我也不想惹父母生气,只能自己委屈自己。
当年初冬,我得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第一时间,我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马秋生。那天马秋生刚定下婚事,他抓给我几块糖,向我表示感谢。
第二年春天,我接到了延安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马秋生却名落孙山。我去延安读书后,马秋生到学校当了民办教师,他说一边教书一边复习功课,还要参加下一次的高考。
师范学校毕业后,我留在了延安,在一所中学任教,后来和在邮电局工作的一位北京同学结为了夫妻。
我再次见到马秋生的时候,他已经是延安地委的宣传干部,早就和那个农村女子结婚生娃了。马秋生还是很热情,非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不可。盛情难却,我只好和我爱人一起去了他家,在他家吃的午饭。马秋生的婆姨也很淳朴很善良,炒了六个菜,还到饭店买来了白馍。
那时我才知道,马秋生大学毕业后不久就跟那个农村女子结婚了,当时村里人都以为马秋生考上了延安大学,绝对不会再娶那个农村女子,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马秋生却说既然订婚了,就不能反悔,这是做人的原则。因为这事,村里人都对他竖大拇指,我对他也肃然起敬。
1998年秋天,根据国家政策,我家儿子可以把户口迁回北京,跟随他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就在我为孩子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时,恰巧遇到了在地委当干部的马秋生,马秋生对我说:“李老师,我听旁人说,像你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工作调动或对调回原籍工作,你们要是想回北京生活,我看能不能帮上忙。”
当时我以为马秋生也就是这么一说,没想到半年后我们真的如愿以偿了,我和我爱人也回到了北京,是和一对夫妻对调的工作,马秋生为我们帮了大忙。
退休后我再回陕北看望乡亲们的时候,马秋生早就调到西安工作了。因为当时他的工作很忙,我们也就没好意思去西安打扰他。

图片来源网络
马秋生退休后去了上海和儿子女儿一起生活,我们也就断了联系。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每当想起当年马秋生对我的关爱和帮助,我心里还很温暖很感动。陕北的父老乡亲都很淳朴善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第二故乡的乡亲们,更不会忘记对我像亲人一样的马秋生。
作者:草根作家(讲述人:北京知青李书香老师)


作者简介



     朱成金(笔名:草根作家),男,汉族,一九六六年出生于山东平阴。
    本人现生活在吉林延边,自由撰稿人,从事网络写作,中国乡土文学论坛散文栏目版主,今日头条特约作者。著有长篇乡土爱情网络小说《山水情深》、中篇乡土爱情网络小说《悠悠陕北情》——接续路遥前辈的人生、《草根诗歌集》等,作品散见于《新文化报》、《老年日报》、《长白山诗词》、《家庭百事通》、《延边广播电视报》、《读写新天地》等报刊杂志,业余时间从事自媒体创作。


荐读








【知青情缘】朱成金(草根作家)文集(三)(总600篇)

...


601  知青岁月:她是下放干部之女,嫁给了回乡知青,现在还常回村看看(草根作家)


602  知青往事:当年到云南当知青,队长让我跟着湖南籍师傅学种菜(草根作家)



本文由作者授权《知青情缘》编辑发布

荐读:

【知青情缘】作者文集(89+8集/2965篇)(2024.7.19.)

知青情缘
欢迎你!知青朋友!这里有简单而真实的快乐,这里有同龄人的心声,这里有往事的回眸,让我们走进《知青情缘》打开心灵之窗,共同谱写生命中永不熄灭的人生之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