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武汉大学收到回信。不禁让我想起武汉大学南极科考的历史。
武大人在南极顶峰踏雪
说起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成绩,可以简单的概述为几个“第一”——
绘制了我国南极第一张地形图
命名了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
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南北极地图集
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极地考察管理信息系统
参与了每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创建工作
……
这些个“第一”为支撑和服务国家极地科学考察、维护国家极地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升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细细算来,从1984年首次中国南极考察开始,武汉大学就参与了我国历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先后选派近200人次参加中国40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7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科研机构。
可以说,在历届南极科考中,武大人从未缺席!
在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作为测绘学科的重要代表,一直以来就是是“神”一般的存在。这也不禁让我想到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的历史。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5年,至今已经有近70年。
夏坚白(1903-1977),江苏常熟人,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我国大地天文学的奠基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1955-1956年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6-1958年任副院长(主持工作),1958-1970年先后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武汉测绘学院首任院长。
1955年初,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夏坚白等向高等教育部建议,集中我国已发展起来的测绘专业师资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创建我国第一所民用测绘高等学校。
1955年6月选定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校址
6月,国务院决定对全国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进行适当调整(即第二次院系调整),在内地新建一批高等院校,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便是其中之一。
1955年6月11日,高等教育部公布的《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方案(草案)》
6月11日,高等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唐守愚为主任委员,夏坚白、金通尹、陈永龄任副主任委员。筹建方案规定,将同济大学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天文测量、制图学专业及青岛工学院、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工程测量专业调整集中,并以青岛工学院现有公共必修课、基础课、基础技术课师资及行政干部为基础,成立武汉测量制图学院。
6月下旬,陈永龄、刘宿贤等筹备工作人员选定珞珈山南麓天门山、栗子园一带为校址。
1956年郭沫若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题写的校名
1956年9月1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按计划如期开学。
1956年10月28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建校典礼全校师生员工与来宾合影留念
10月28日,举行了隆重的建校典礼。11月16日,国务院任命夏坚白、金通尹、陈永龄、刘宿贤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由夏坚白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
20世纪50年代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校舍
1958年4月,毛泽东主席接见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夏坚白
1958年7月5日,夏坚白被正式任命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院长。8月,学校由教育部划归国家测绘总局领导。12月20日,更名为武汉测绘学院。
1960年9月2日,武汉测绘学院全体毕业生与学院领导合影
1967年10月9日,周恩来总理视察武汉测绘学院
1973年5月,在夏坚白的多次呼吁和建议下,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批示,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武汉测绘学院,实行湖北省和国家测绘总局双重领导。
1976年秋,武汉测绘学院恢复对外交流。
1978年2月,武汉测绘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78年8月,武汉测绘学院恢复重建后的首届毕业生合影
1981年10月,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可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5年10月12日,经国家测绘局批准,武汉测绘学院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门
1989年,鄂栋臣教授参与中山站建设并设立大地测量原点。
上图是1989年鄂栋臣教授参与中山站建设并设立大地测量原点时留下的照片。他不仅从1984年就参加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更是全国唯一一位同时参加过中国南北两极三站建站工程和首次北冰洋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中国第一幅南极地图——长城站地形图便是由鄂老师绘制,中国第一个南极地名——长城湾也是由鄂老师命名。此外,鄂老师还主持命名了350多条中国南极地名,可以说,填补了南极无中国命名地名的空白。因此,鄂老师也有“极地测绘之父”的美称。
武大人并不止步于南极,在很长的时间内也参与了北极科考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的考察。
在北极科考
在珠峰科考
1996年9月27日,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测绘局“211工程”部门预审。
在四校合并前夕,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设有信息工程、地学测量工程、城市建设、土地科学、光电工程、印刷工程、人文管理、成人教育等8个学院,外语、数学2个系,研究生部、基础课部、体育课部等3个部和计算中心等教学单位,其中测绘学科优势突出,整体实力可与美国、德国等测绘强国一流大学的同类学科相媲美,被公认为世界测绘三强之一。
2000年8月2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21世纪以来,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也一路高歌猛进。例如,2014年,李德仁院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受到领导的亲切关怀。
2022年,李德仁院士又获得本届布洛克金奖,以表彰他为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发展作出的里程碑贡献。李院士也成为我国获此殊荣第一人。
再比如,武大测绘学科、遥感学科“造星”“追星”之路也从未停步。继2018年6月2日成功发射“珞珈一号01星”这颗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以来,我们又发射了“珞珈二号01星”、 “珞珈三号01星”和“学生造”启明星微纳卫星。
珞珈二号(光音二号)01星成功发射入轨
首颗互联网智能遥感科学实验卫星“珞珈三号01星”成功发射
武汉大学同学在“启明星一号”卫星发射及测控第二现场
2023年10月20日,李雪平、张保军、耿通、褚馨德师生四人准备出征第40次南极科考。
幸运的是,本科就就读于武汉大学的我,也有幸选修了面向全校同学的选修课《走进测绘殿堂》。这门课和测绘、遥感学科的专业课《测绘学概论》一样,由六位院士同上,让我感受到了测绘学科、遥感学科的极大魅力。
院士合影,左起张祖勋、刘经南、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龚健雅。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一位院士都到课堂上课,并乐意给每一位同学在课本上签名。每次课后,讲台前排成长长的队伍,请院士们签名,这也成武大课堂上的一道景观。我还记得宁院士在我的本子上写下“学习测绘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一句话。
2020年,宁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学生李建成院士从宁院士手中接过接力棒,站在讲台上,继续保持着六院士同上一门课的豪华阵容。
虽然,很多参加三极科考前辈已经不在,深深耕耘在这一学科的院士们也有的离开了我们。但我却在这个学科里看到了武大人的坚守与传承。穹顶之下,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星辰如何轮转,但我始终相信——
武大人的征程三极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武大人追逐星辰大海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息。
部分内容来自于武汉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部分图片内容来自于网络。
关注我,一起做一个有意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