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拍摄于2024年8月31日下午
其实想皮一下,标题写成《欢迎你,珞珈山有素质的“游客”》。但在这样马上迎新的日子里似乎不太合适。这一个标题的想法来源,是前几日“非典型医学生”那篇文章,珞珈山下、东湖水畔的八年时光,度过以后,终究还是回归了人海。
其实,关注珞珈山遗事的读者朋友里,新生并不多。甚至可以少到忽略不计。毕竟,只有熟悉武大、熟知武大以后,才可能对这个公众号有更多的认同,或者让我“自傲”一下,对于“珞珈山遗事”的一份独有的“归属”。(所以如果可能,也很欢迎老生们把这篇文章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呈现在新生的面前。)
拍摄于2024年8月31日下午
今年是我入学10周年的日子,也是在珞珈山的第11个年头,凶猛的时光把我推到了在校生的最高年级,除了延毕的以外,好像没有谁能让我叫一声学长/姐了。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个年头,但离别的声音总是在耳畔萦绕着。十年里,珞珈山已经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有了很大很大的变化。有时候真有恍然隔世之感。毕业生们,哪怕是经过一个暑假再回来,也会找到很多的不同。
所以,当我再一次看到南二门拉起的横幅“欢迎你,珞珈山的新主人”时,走在各处焕新的校园里的时候,心里并不像往些年那样,为即将感受到的满是青春的气息而感到高兴,而是为自己或许可能的到来的离别,感到心中怅然若失。
拍摄于2024年8月31日下午。
入学时校车一人一次一元,如今免费乘坐已经有好几年了。
珞珈山是没有主人的。我好像多次提到这件事,学长说,珞珈山没有主人,只有过客。或许,没有人可以做珞珈山的主人,但是我们却可以做自己青春的主人,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多增添一些乐趣。
(黉门新启,逐梦珞珈,视频来自于小添添)
珞珈山遗事从来不劝人如何如何,但真心祝福每一位即将来到珞珈山下的新主人,以及还在的老主人们,能够在珞珈山找到属于自己的“不二法门”。
好好珍惜在珞珈山的每一点时光,回头看来,我们的每一天或许都很有意义。
珞珈山遗事主人顿首
2024年8月31日
写于南二门小吃街晚饭后
在珞珈山的第3643天。
拍摄于2023.08.22晚
这两天在校园里走,发现已经拉起了欢迎武大新生的横幅。我才意识到2023级的新生马上就要入校了。我和朋友说,距离我负责迎新工作已经过去6年了,距离上次迎新,也已经过去三年了。
不过每次看到新的面孔,总是会祝福大家能够有很多的故事,祝愿大家在珞珈山能够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成长。不过,无论是否有祝福直接送出,大家都会有收获的。
拍摄于2023.08.23下午
而我,也总是会想到,学长告诉我“珞珈山是没有主人的”。珞珈山下人来人往,时序更替,许多的期待和收获也会和大家一起在毕业的时候散入人海。所以,每年无论如何,心中也总是会泛起波澜,或大或小。
大学,是我们人生的分水岭。或多或少,我们总要学会和过去告别,然后拥抱未来。今年是武汉大学大庆的一年,到处都在修缮。1928年,珞珈山被确定为武大新的校址,1932年第一批武大的同学从武昌东厂口搬到这里学习,算起来已经超过了90年。我相信,近百年的老校,也会在修缮之后,焕发出新的生机。
武大是古老的,也是常为新的。期待有新的故事发生,也期待我们能够在这里继续新的成长。
2023.08.23晚。
今年是来武大的第八年,不用迎新的第一年。
早上起来,从校园里穿过,或许因为疫情的影响,总觉得过于冷清。想起我入学报到时,虽然那不是第一次和珞珈山接触,但内心还是充满了懵懂和好奇。此外,便是远远胜过懵懂的欣喜,对于武大的一切充满期待。
2017年,我负责迎新的新生刊。当时几位前辈约了些稿子,很感谢他们能够爽快答应。我把那时热播剧《欢乐颂》编剧袁子弹师姐的文章放在了头版。
今天再把师姐的文字放出来,再次欢迎珞珈山的新主人们。
2021.09.02
最美好的时光
——写给即将在这里生活几年的师弟师妹们
又到金秋九月。一眨眼间,离开武大已经十余年。这十余年,我去过很多地方,结识了很多朋友,拥有了家庭和孩子。可若论快活自在,没有能比得过在珞珈山的日子。
至今记得母亲为我打包行囊,堆满了整整两大箱子;父亲送我去武大,在梅园操场来来回回,领被子板凳水壶碗。九月的武汉那么热,父亲身上的衣服就压根没干过。然后他在女生宿舍楼外坐了整整一宿。听父亲说,那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一个夜晚。他担心我在大学是否适应,担心当时才十六岁的我无法照顾好自己,担心着前路所有未知的苦难和磨砺,因为从这里开始,我将独自面对世界,没有指导,没有后援,真真正正的孤军作战。
武汉大学那么大。坐校车从校门进去好远,我才反应过来,原来之前那高高的牌坊,就是武大的校门。
一切的一切都是最新鲜的,充满不确定的危险,也就充满不确定的惊喜。
我记得军训时嘹亮的歌声。教官很帅,而我们很挫。
我记得去老图书馆实习,高高的穹顶在头顶展开,拿一本书坐下,庄严而肃穆,仿佛洞穿了上百年的历史。
我记得第一次在樱园顶层看到樱花。将开未开的樱花如一片粉红色的云雾,绵延开去,氤氲中涌动着春的气息。
我记得赶去教五上课时,跟室友一起背过的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诗;我记得我们养过的黑色的兔子,它有个可爱的名字叫墨子;我记得学校食堂里点过无数次的三块钱的土豆丝;我记得楼下小卖部的阿姨,和各种口味花花绿绿的方便面。
那时候我最伟大的梦想,是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夏天要有空调,冬天要有浴霸。最好晚上不熄灯,可以无穷无尽地玩电脑,或是跟室友们一起,讨论《红楼梦》、武则天和清宫秘史。那时大家顶着一张年轻的脸,在专业课、考试和各种社团活动中耗着无穷无尽的时光,仿佛会一直这样到永远。可四年过得那么快,我甚至没来得及,跟室友们在盛开的樱花树下照一张合影。
武大。
我的武大。
我们相遇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如今,属于我的四年早已经过去,而你们的四年才刚刚开始。或许此时的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日子是何等不同寻常,就像你永远无法估量,与武大在一起的记忆,会伴随你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
武大是战时四大名校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同时,武大又是青春勃发的,一百多年来,他始终像个少年,充满着新鲜和好奇,不因过往的荣耀而故步自封,不以所谓的经验束缚探索的步伐,更不曾摆出世故的姿态,以圆滑和麻木去应对这个世界。
这就是我们的母校。
他不偏不倚,以中正之姿,行刻苦钻研之事;
他不破不立,井然前行,始终保持着最昂扬的姿态;
他不卑不亢,不管时移世易,依旧坚持着自己的风骨。
今日之武大,与曾经的国立武汉大学一脉相承,从未被世俗所裹挟,偏离过自己的方向。他从骨子里就是热诚而率真的,以珞珈山的郁郁青葱和东湖的脉脉流波拥抱着每一位前来求学的学子,灌溉以知识,锤炼他们的品格和意志。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人文的飘逸与深邃,体会到科学的美妙和严谨,你可以加入各种社团,发掘潜能,挑战自己从未涉足的领域;你也可能陷入懵懂和迷惘之中,第一次思索起人生的方向。你会跟我一样,结交二三好友,终其一生引为知己;又或许是谈一场恋爱,在樱花树下留下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不管未来如何,武大将成为你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页。从今日起,你就是武大最棒的名片,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这个古老学府的精神与面貌。
说说我难忘的两件事吧。作为中文系的学生,高数课是让人头痛的存在。负责教我们高数的老师面对着我们这群驽钝的学生,时常鸡同鸭讲郁闷不堪。有一天,在大家各种开小差中,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公式。他忍不住停下来说,你们看看这个公式,它多美啊。它的平衡、它的规整,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惊艳到几乎说不出话来。我就是因为它爱上了数学。我想知道,如果继续学下去,这门学科里还有多少像这样美妙的奇迹,所以我选择了数学。
他说得很认真,圆圆脸上散发出光芒,兴奋而虔诚,或许还有少许失落,因为他面对的不是知音,而是一群不解风情的牛,注定理解不了他口中的神奇和美妙。可事实就是,藉由他,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数学也可以很美。更重要的是,他让我明白学习的意义:学习从来就不是为了所谓的前途,为了柴米油盐一日三餐,而是以最纯粹的热情,探索这个世界的美妙之处。
生存当然是必须的,但在此之上,是理想、热爱,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质询,把我们与同样谋求生存的其他物种区分开来。只有面对过现实的壁垒,你才会发现,很多时候,比起社交技巧和利益考量,纯粹的理想和热爱来得更有力量。
第二件事来自我们的民俗学老师。她是位很有风度的女士,教我们时年龄已经不小。有一天上课之前,她要求我们默哀一分钟,纪念一位过世的中国民俗学泰斗,也是她的老师。她说起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推崇,说自己最幸运的是出生在中国,拥有远远超过别的国家的文化遗产和民俗财富;最惭愧的却是作为中国学者,对中国民俗的研究还不如美国和日本来得深入。她说起从全国各地发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民间故事集成,因为经费不够至今堆在仓库里,无法正式出版;说起国家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所面对的巨额开销和种种不易;说起祖先们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好的东西,我们却无法让它们得到好的维护、好的宣传,只能看着它们一点点丢失、消逝……
那一天,老师流了泪。在她的泪里,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传承,什么叫责任。我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在自身的幸福之外,人生可以有更高的追求,和更远大的目标。
这就是武大,他给你引导,却绝不限制你的自由,看到什么,学到什么,全在于你自己,就连要往哪个方向去生长,也完全由你决定。他是良师,更是益友,坚持授你以渔,而不是授你以鱼。他懂得初心之美和传承之重,尊重每一份理想和热爱,坚信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远比技巧更重要。
所以,还犹豫什么呢?张开怀抱,去拥抱你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可以与武大并肩而行,去寻找那个更棒的你自己;你可以突破自己的极限,收获自信、知识、友情,甚至爱情;而我相信终有一日,武大亦将以你为自豪。
因为你们就是武大的现在,更是武大的未来。
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母校。我们注定与他一起成长,休戚与共。
关注珞珈山遗事,一起做一个有意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