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我不剧透)
《路边野餐》是毕赣导演的一部电影。文艺片,很小众。电影发生地在贵州的凯里县,因此他在贵州时,突然好像想起什么似的告诉我有这样一部电影,问我看过没有。
我说没有。
后来,他又推荐了一次。
虽然我还是没看,但一直记得这件事儿。
或许他觉得我应该很喜欢这样的影片。其实如果闲暇的时候,没有任何来自于各方的压力时,谁又不喜欢娓娓道来,又能调动感情的文艺片呢?遗憾的是,我确实一直比较忙。更遗憾的是,现实中接触我的人,可能会发现,我自认为自己没有那么多文艺在身上,更多的是直接、鲁莽。所以,他也不够了解我。
我想,可能还是相处的时间太短。
不过,终于挤时间看完这个片子以后,内心怅然若失是直接喷涌出来的。这种怅然若失,是主人公陈升好像失去了一切,又好像在荡麦这个地方弥补了失去的遗憾。失去了,本身会觉得遗憾,但在现实中明明不可得的东西,突然在某一处又得到了,我们现实中的不可得又如何不会觉得更加遗憾呢?
(电影中的几个镜头)
记得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我选修了《美学原理》。那时候刘耕老师刚从北大毕业不久,初入武大的他还犹显青涩,不过他在课上留给我对于“美”的体悟,却是受益终身。悲剧之美、崇高之美、遗憾之美,能够撼动心灵的东西,多多少少都有一种“美”在其中的。这一影片带给我反复的无力,作为社会底层的一种挣扎,那种早已汹涌如潮却在暗调中无以喷薄的感情,都让我难受不已。于是,贯穿在整个影片中的诗,开始间隔出现。
这种间隔,这种诗的表述,其实回头看来,那是感情的喷发。
所以,他说我会喜欢,也是有原因的。
故事发生地是贵州。云贵川不分家,剧中的贵州方言像极了四川话。我还剩为数不多的语言学积累告诉我,这里同属西南官话。因为在四川小凉山工作过一年的经历,影片里的山山水水像极了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我曾工作过的地方)
而我,又是喜欢诗的。似乎,无以直接表达出来的感情,在诗中却是能够近乎歇斯底里的喊出来。
所以,他是了解我的。
就像我此刻,记起了在山中,朋友在酒桌上送我的那首诗,面对苍苍的回忆——
所以,即便岁月过去难以回头,但暗香浮动的记忆依然会触动心弦。在季节交织不知何时之时,那口能作为常用水源的井,是永远都放不下的。
影片开头,引用了《金刚经》——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在看正片前,我就想为什么这么说。现在想过去的事情,确实很多无法挽回。现在,很多都在转瞬即逝。未来的,确实谁也说不准。所以,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也不可得。所以转瞬即逝之间,我们的确无法停留。
突然就想起,珞珈山遗事,寄托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对于过去的怀念。前段时间,我在接受新闻学院《新视点》采访时说到——我曾在朋友圈里看到有同学说,珞珈山就像一座坟山,埋葬了太多关于青春的美好回忆。
是的,过去心,虽已然不可得,因此更应该在回忆消散之前进行记录,留下些许的印记。
(图源珞珈麦克)
2024届毕业典礼到今天已经过去半个月了。大多数的同学已经离校,开始了关于武大的戒断。
有的人,只是暂时离开珞珈山,他们九月份还会回到山里来,继续做几年山民。
有的人,可能是永别珞珈山,或长时间不会或难以回到这里来了。
请不要相信,那种我们会很快见面的“鬼话”。2018年,我本科毕业,那位曾经说要经常回来的好朋友,这六年里就因为开会回来过一次。从上次在北京见面算起,我们已经整整四年未见了。
不再在珞珈山生活的朋友们,我看到他们退出了很多很多的外卖群,闲置二手群等等。于是,又看他们在毕业N天后,终于开始接受离珈的真实,于是
——毕业成为一场巨大的戒断反应
(Z17同学曾经拥有过的外卖群、团购群)
因为,或许在未来的不在珞珈山的那些地方,大家依然可以看到珞珈山的影子,就像“所有的怀念隐藏在相似的日子里”。
接近过去,接近珞珈山的方向。
(毕业季珞珈山的梅雨,图源李念同)
但未来依然在珞珈山,或者是短暂时间内还在的我们,我想的是,既然过去心已然不可再得,那就抓住未来的,在转瞬即逝间享受山间之清风,湖上之明月。
附《路边野餐》的几首诗/作者毕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