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下午,和师妹散步到人文馆前的时候,发现几分钟后艺术学院的毕业大戏《捕鼠器》就要开演。毕业大戏,我每年都是要看的。而且更倾向于看最后一场,因为最后一场所有组别的演员都会上台,告别自己本科四年,告别珞珈山。届时,有时间的亲朋好友都会赶到看他们的演出,为他们送花。院里的老师们,只要没有特别的事情,也会赶到,为同学们送行。
所以,最后一场是有彩蛋的。也是有泪点的。
犹豫了几分钟,还是决定今天就看。毕竟实在不知道,最后一场演出时我是否有时间,也不知道是否因为看个戏是不是要麻烦很多人,帮忙抢票或留票。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看艺术学院的毕业大戏了。只记得看的艺术学院的第一场大戏是《八个女人》,不过不是毕业大戏,是年终大戏,在珞珈山剧院演出的。那是第一次看黄灿灿演戏。印象中比较深刻的还有这几年的《名扬四海》《罗密欧与祝英台》《仲夏夜之梦》等等等等。
话说回今天,剧名叫《捕鼠器》。这算得上是一场经典的话剧了。当有人将艺术学院大戏的消息转发到校友群里,甚至有人回忆起曾在樱顶大学生活动中心(今作涛文化空间二楼)看过此剧。想必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校友还疑惑,是不是每年都演出这场戏?
答案是否定的。但也说明今年艺术学院本科毕业生们,选择的剧目是经典的。挑战难度也是极大的。
我曾先后在文学院朴园剧社、文华剧社、踪点剧社待过。遗憾的是,虽然也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总是扎不下去。毕竟,我多少带点浮躁在身上。背不过词,不愿意练声,因此短暂的参与后,就选择了其他的兴趣爱好。虽然喜欢看剧,在社团期间还写过几个拿不出手的本子。但我却并不熟悉戏剧史、话剧史,对今天《捕鼠器》这一经典剧目也不甚了解。看完后经百度,才知道这部话剧自从1952年开始上演,已经演出超过50年,演出两万多场经久不衰。
所以,还是那句话,经典是难以超越的。同学们挑战是巨大的。但是这次演出,在我看来,是非常成功的。
(下面不会剧透。剧透是“死罪”,是会“被执行死刑的”)
但还是简单介绍下背景(来自网络)
我被演员们带入到了场景之中,听他们讲这个故事。他们每个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源于他们本身饰演的人物性格的不同,可以说极具艺术张力。
尤其是雷恩。
这让我想起了在某综艺当“兼职导演”的经历。为了节目效果,我们会在每一场确定不同风格的咖位,以实现不同人物之间的碰撞。雷恩的表现,无疑给了这个节目以喜剧的色彩,让我们在剧情紧张的推进之中舒缓下来,鲜明的人物性格,简直是“活0活现”。这样的表演,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
而博伊尔太太饰演者,也是充分的拿捏了人物的性格。是的,我确实喜欢这种,身上所带有的气质。这也让我把思绪拉回了12级的毕业大戏和年终大戏,学姐陈芙蓉通身的气质,一定能够也是这个角色最佳扮演者之一。遗憾的是,芙老师(当年我们都这么称呼学姐)16年毕业后前往燕园读研,让我一度遗憾武大缺少了一顶一的台柱子。
不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台柱子。我想这位同学通身的气质,已经将这个角色撑起。大概,她感染的观众中,也会有各种迷弟迷妹,在多年以后,也会回忆起当年在台上的这位学姐。
我没有看过原剧,所以不好谈节目中是否有创新的元素。但就本身依据经典而言,大家的演出并没有辱没经典。所以,如果有机会,大家10号,最后一场演出的时候,去看看他们吧。
就像我去年,最后一场的时候,看了《罗密欧与祝英台》,他们在台上哭,我在台下哭。当时也想写一篇推文纪念,当时很忙,并没有时间去写什么东西,只是发了一条朋友圈祝他们毕业快乐。(好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来得晚没能前排就坐,手里边没有好照片)如果说,年年不落的观看,以前是让自己在故事情节交织中看编排者的巧妙设计,把时空里的故事穿在一起,就像像极了《穆斯林的葬礼》故事穿插的《罗密欧与祝英台》一样,戏内之戏,戏外之戏。所有都是最好的安排。(补一句:杨庭瑞演的真好!
而那此后,我看到的则是分别。就像戏里面的每一处伏笔,在后来的场景中都会应验。虽然长路漫漫,但我相信短暂的岁月里,总会留下可贵的、值得回忆的东西。也像,去年来台上为师哥师姐当斧头帮群演的学弟学妹们,今年成为主演之一。他们在这一次演出后,从珞珈山谢幕,奔向更大的人生舞台。
我的“珞珈山遗事”创办于2020年。今年毕业的是2020级。他们有的人看着我的公众号入学,如今也看着我的公众号毕业。这是多美妙的事情啊。所以,还是要以这样文字记录的方式——
祝大家演出满堂彩!
祝大家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推荐阅读,以前我写的关于艺术学院毕业大戏的故事。(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跳转)
关注我,一起做一个有意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