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就是可以不亲密(再版)

文摘   Health   2025-01-13 12:23   加拿大  

2025/01/12: ‍‍

很久没发过亲密关系的内容了,我可以大言不惭的说这条路算是被我基本走通了。但基于一些小朋友的提问,我想再放出之前写的这篇对我自己帮助很大的文章。

上次我写《你扭曲的亲密里藏着你曾受过的伤害》,意在要人们不要去用依恋类型去贴标签。标签只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一些模式,改变自己。而且我真的觉得依恋类型这个标签很不好用,就像人格障碍一样。所有的人都是不安全型依恋,不管是啥回避焦虑恐惧矛盾。所谓焦虑和回避只是不安全的一体两面,焦虑本身也是回避的。所有相互包含的模式之间都可以相互转换。

亲密关系本身就是投射场,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它和父母对孩子的投射不同。父母对孩子的投射是如我所愿,亲密关系里的人是把创伤重演,也就是所谓的情绪闪回。你让我想起我妈妈,我让你想起你爸爸之类的,都是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亲密关系为什么能让人迅速成长的原因。它就像一面镜子,能让人看见自己的深渊,越像的人照的越清楚。

2023/12/20

这篇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写下这些文字的人自己都要时不时的拿出来检视自己。知行合一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固定模式已经运行太久。习惯是个很可怕的东西。

我们的大脑是个手段高明的骗子(无意识系统:自动化驾驶的大脑),为了让我们度过创伤不惜把我们装进一个防御壳壳里。哪怕我们终生体会不到爱,建立不了连接,自动驾驶系统也不关心,它只关心我们能不能活着。我们都是无意识的奴隶,都是困兽,走出斯德哥尔摩城堡需要我们的全部真心与勇气。

我再说一遍,防御机制只有被接纳才会慢慢瓦解,意识的力量才会凸显出来。这个接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人和人之间很多时候是防御机制在碰防御机制,彼此的身体印记都会一个一个被激活。接纳分析自己的各种情绪都需要很多精力,还别说对方的。我们都是玻璃心弱鸡,因为我们都有小时候被否定,被忽视,被打压,被控制,被抛弃后留下的身体印记。‍‍‍‍‍

拿我自己举例。我有时候看起来是在愤怒他人,但其实我是在愤怒自己。我愤怒自己明明知道该怎么做,该怎么去化解某人的防御,但我就是不乐意。我的手脚很多时候是被捆住的。我的固定模式在告诉我“舔狗都没有好下场”,“人都是犯贱的欺软怕硬的我要做的是拿起刀保护自己“,”男人都是一样的没心废物不会有例外“,“用了真情就会变成妈妈,而且还会像十多年前那次被抛弃”。

这是一个唾弃爱情的世界。深情被形容为舔狗。每个人都想来替你判断值不值得。学会认真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只有学会和自己相处了,才能学会与别人相处。‍‍‍‍‍‍‍‍‍‍‍‍‍‍‍‍‍‍‍‍‍‍‍‍‍‍‍‍‍‍‍‍‍‍

爱就是终极魔法。爱与连接是所有体验里最被我最珍视的东西。我在学会爱,你就能走入整合期,在可以不改变中慢慢改变里写过自爱是一切爱的基石。‍‍‍‍‍‍‍‍‍‍‍

自爱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学会在自己的眼光中绽放,自己当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当自己的神。当所有人都背弃自己的时候还是能坚定的选择自己,相信自己。自爱是看见自己其实一直都在爱着自己,别人也一样。自毁并不是自爱的反面,而是求生。

但它需要你不断的实践,实践里才能出真知,继而这种深刻的知才能渐渐渗透到你的无意识模式里,让你改写自己的程序。自爱的能量能抵抗住所有洪水猛兽的侵蚀。它能让你接纳真实的自己和他人,和所有的小星星们形成有力的连接。

亲密关系这面镜子是能让你走出原生家庭的最直截了当的道路。你在镜子里看见的不是别人,是你自己,还有那个被你内化进去又很想让你反抗的父母。

我一直想写一篇所谓回避型依恋教会我爱帮助我成长的文章,但又想抵制这些标签,就决定不把这个依恋类型放在题目里了,就像我一直在试图用巨婴/权力体来代替自恋型人格障碍(npd)这个被妖魔化的名词。

与其去给每个依恋模式扣帽子,不如借这个机会重新审视亲密关系这个东西。到底什么是亲密?怎么在融为一体的同时保持流水般的个人界限?人是不是本来就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无论男女?而且我还要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与人相爱可以帮助你从全能自恋的阶段里走出来。我先论述这一点。

第一部分,心智成熟的四个阶段。

看到一个视频里说心智成熟分为四个阶段:全能自恋阶段,偏执分裂阶段,郁抑愧疚阶段,整合阶段。

我总结为第一个阶段是巨婴阶段,他人都是自己的乳房,我要什么就必须马上立刻得到,不能容忍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他人都是工具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要吞噬所有人界限的上帝。表现轻一点的就是焦虑,害怕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做的事情不能马上有结果,谈个恋爱不能马上结婚,自己不能为自己负责非要别人为自己负责。重一点的就是贼喊捉贼,装疯卖傻,道德绑架,得不到就毁灭,扮演受害者,以至于到编造一堆压根不存在的事情来博取他人的同情获得别人关注式的完全清醒状态下的被害妄想

拜我们强奸子女的父母文化所赐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一个巨婴环境,不尊重个人感受和个人界限,过度强调秩序和稳定,对人的灵性和情绪随意践踏,依靠对身份的捆绑对人的人性和动物性进行双重阉割。导致人人都有斯德哥尔摩症,人人都阳痿,人人都有一部分处在全能自恋中,缺乏自知能力和反省精神。

这些东西之所以可以泛滥还是因为我们这个巨婴环境中普遍缺乏这个东西,“真”甚至会被我口中的乌合之众评价为反社会。个人界限就是“真”的一部分,个人利益也是“真”的一部分,我无法共情假大空和深明大义我为什么不能说出来?皇帝的新衣被扯下来伤害到了谁的玻璃心?所谓少数服从多数的这个多数想要的东西就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有多少东西是被植入的?换句话来说有多少是被我们的教育文化洗脑的?你这样那我就也这样吧,约定习俗的形成不过如此,每个小孩子都会问的为什么被父母扼杀掉以后就一辈子也不会再去问,还告诉自己这是成长的代价。所以所谓个体和群体的冲突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还是真实与虚假的冲突?‍‍‍‍‍‍‍‍‍‍‍‍‍‍‍‍‍‍‍‍‍‍‍‍‍‍‍‍‍‍‍‍‍‍‍

关于巨婴状态我在写李玟二姐的时候就已经写过了,她也是她妈妈以及整个环境的受害者人很难从全能自恋的状态里走出来在我看来就是社会文化的问题,自恋型人格障碍本身就是个社会病。我举过好几次npd患者极端到家暴男的例子,人们去看看他们的父母,无一例外的不是高压控制狂,顺便还混合毫无原则的溺爱,尤其是母亲。‍‍‍‍‍‍‍

整个阶段就像一个光谱,越往后走全能程度越低,爱的能力越高,因为爱是建立在一个人对真实自己和他人的看见和接纳的基础上的。在这里我要多说一句,抑郁的小伙伴们,请你们相信黎明前的黑暗之所以漫长是因为这是个必经的过程,抑郁不是说明你幼稚,而是说明你在成熟的道路上走的比别人远

最后的整合阶段在我的理解里就是人可以有两个完全相反的状态同时进行并且互不干扰,就是我经常说的不极端保持流动的自我。挥霍的同时用心珍惜,大胆的同时小心翼翼,沉浸的同时能够抽离,温柔的同时保持锋芒。有坚定不移的原则也能够灵活变通,看透了一切仍然热爱生活,通透的分析迷糊的活着,把本质和感受当作两条平行线。推翻自己的父母同时接纳自己的父母,创造自己的命运同时接纳自己的命运,一边打碎链接一边重建链接,既相信本自具足又相信他人对自己的力量,能用自己影响周围也能被周围影响,从内到外从外到内的通路是流畅的。这一切就是我在用爱,也就是用美来接纳自己里写的要去稳定的真善美,也就是自我本我超我这个三角形。

当然我不觉得每个人都要分化完整,心智成熟不是必须给自己制定阶段目标的任务。分化也是六十分就足够了,每个阶段都有一点也挺好,阿米巴原虫也有可爱的地方,人中有虫虫中有人也不错。但人需要自知。你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哪个阶段了,才能游刃有余的整合好自己的各个碎片各个面向,在中间自由穿梭,快速切换。只要有自我觉察和接纳自己的能力那就什么都不是事儿。

第二部分,所谓回避型依恋会激发你的焦虑,从而帮助你克服自恋。

而我什么我说回避型依恋能够帮你走出全能自恋阶段?回避型依恋这种反骨,这种你要什么偏不给你什么的拧巴人,这种需要你极大的耐心和温柔才能去接住的人,这种能够激发你的焦虑的人,才能够让你最大限度的探察清楚爱到底是什么。

你只有真正的爱这个人并且自己慢慢走入整合阶段才可能去和ta走近,你只有在看清亲密是可以不亲密才能和这种亲密障碍的人在一起。爱从来都是给不缺爱的人留着,婚姻也是对根本不需要婚姻的关系才有积极意义。

和他们相恋会有三种结局。一就是我当下爱这个人,那我就会坚定不移的选择ta,不计较得失和公平。二就是我发现我没那么爱这个人。毕竟这个忽冷忽热的人不能稳定的给我任何世俗上的价值,我会很容易分清我到底是爱这个人本身还是进行价值交换这种合作。不爱的话那我就会离开(哪怕是反复离开)。三就是我明明不爱但是我想要得到这个玩具,得不到就毁灭,于是会有一些疯狂的所谓爱而不得的人给他们扣帽子进行道德绑架。

不爱就离开,要谈合作就谈条件,谈不拢一拍两散,就这是我一向秉持的观点。没有人绑着你限制你在一段关系里,除非你是受到了什么物理上的威胁。你不能自己选择待在一段关系里强迫他人为你负责,强迫他人为你改变。

一个人只有在可以不改变的时候才会改变,而完全处在全能自恋阶段里的人根本就对对方没有这个耐心,就像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你必须要马上立刻成为我想让你成为的样子,做我想让你做的事,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因为可怜天下父母心。更不要去当圣母妄想拯救一个人,真的,你和别人在一起不知道最后谁拯救谁呢。永远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爱ta让我感到完整吗?否则就不要去勉强自己,想怎么结束就怎么结束。

想要击破回避型的防御机制其实很简单,一点点糖果就能换来一整个糖屋子,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真心的糖果长成什么样。回避对真心很敏感,自己又很易碎,很别扭,很委屈,很倔,因为一旦给你就是所有东西都给你,所以不轻易给,需要很多很多耐心来打开,很多很多笃定和对本人全方位的接纳。

他们从小就习惯了被打压和控制,习惯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习惯了不示弱不需要任何人,他们对爱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一直就是怀疑的。你是爱我本人吗?你到底爱我什么?你清醒过来就会走掉对不对?你能接受我所有不堪的样子吗?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人爱真正的我,你们都是骗子,你们只是想控制我改变我。我也是骗子,我一定会伤害到别人的,我是个恶魔,我回应不了他人的感情,我不配我不值得。爱你让我感到害怕,我本来从来不会依赖任何人的,我要让我自己更值得被爱。反复确定一万遍,走的越深越害怕,哪怕多出很多弯路,逃跑/推开-充电-缓过劲。

我其实一直觉得教人去拿捏回避没太大意义,就给他们支持的同时坚持做你自己就行了。关键是回避自己得学会爱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想扑出去的时候就勇敢一点,自己给自己安全感的时候才能给别人安全感。

而对于那些在和回避型纠缠的人,我只想告诉你们,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防御机制能抵挡住爱。他要是笃定的爱你他一定会回来,根本不需要你做什么,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而他不回来也不代表你有什么不好,只是你不是他真正想找的人罢了,放过你自己。

当然我不是说回避型这种模式就是对的,就像我也不认为焦虑型这种模式就是错的。我更不是说你要专门去找一个回避型来锻炼自己的心智,而是你如果恰巧爱上了一个回避型,你就能自动克服掉自己的模式,不再焦虑和害怕。当你自身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的时候你会慢慢学会不把对方的呼之则来挥之即去这种忽冷忽热的行为放在心上,你的成长速度会被逼着加快很多。

第三部分,亲密是可以不亲密。

亲密关系之所以亲密是因为对方可以被自己排到最后面,反过来也是一样。亲密就是可以不亲密。刻意追求排位的亲密关系都是岌岌可危的。

我们常常和朋友说的一句话是我们都那么好了还说那么多干嘛”“你去忙你的,你需要我的时候我都在”,就这种默契为什么到了亲密关系里就没有了?为什么爱人这面镜子会照出自己这么多安全感的匮乏?我们在亲密关系里复制了多少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在里面?那些不安和惶恐,焦虑和失望,有多少是我们的内在小孩对父母的感觉被我们投射到了另一半身上?

我一直觉得朋友关系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健康的相处模式,它没有责任和捆绑,全靠那一颗心甘情愿的心。朋友是身份捆绑最少的角色。爱人不过就是某个瞬间里分享欲更浓烈认同感更足觉得对方吸引力爆棚对彼此有强烈性欲的朋友而已,那人为什么要对亲密关系加那么多条条框框?为什么我们会对另一半有期待进而有失望?大家经常说对对方没有分享欲和性欲的时候就不是亲密关系了,这一点错都没有,亲密关系本来就是动态的,用某人的话来说,爱本身就是瞬间的。因为是更笃定的融合瞬间,所以才是永恒。

对方可以是家人,可以是朋友,可以是爱人,但对方首先是他自己。期待这个东西从根本上来说也许就是错的。期待是小孩对父母特有的心态,因为无助和依赖。小孩无法按照大人认同及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需要什么,只能去默默的期待。期待落空的时候就会失望,同时害怕没能满足大人期待的自己让大人失望。这个心态其实会陪伴一个人一生。

因为没有被鼓励过大胆直接的表达自己,没有被好好倾听过那些琐琐碎碎的想法,长大后的我们很难去直接不绕弯的表达内心的诉求,甚至为了抵抗失望带来的痛苦想让自己不抱希望。不知道人的需求是无法被抹杀的,与人连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希望一直都在,导致失望的不是希望,而是期待。亲密关系这种东西因为触及到了人最深的地方,那个当年受伤的内在小孩就会反复跑出来,潜意识里想让对方来治愈这个过去的小人。

每当我察觉到自己对对方有期待就感觉自己回到了小时候。我并不喜欢那种感觉,就是受制于他人的感觉。这个让我感到压迫的他人并不是关系中真实存在的他人,而是我投射出去的三十年前的父母。我感知到的压力是来自于我内心需要去获得允许的父母角色,那个让潜意识里的我总想去证明我可以的角色,那个让我总觉得自己没有被真正看见和接纳的角色。所以我会逞强,会说不出自己的需求,会觉得自己被嫌弃,会觉得自己在对方心中不够重要,会觉得委屈。

让我意识到这一切的正是具有典型回避型依恋模式的某人。刚开始我还抱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赌气心态,觉得这人完全是在磨练我的心智。现在我发现他真的磨练了我的心智,而且不是赌气,是从内心接受了他的那套我以前觉得很荒谬的逻辑。

比如你觉得不舒服是你自己的问题,你需要反省的是你自己。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不能指望他人时时刻刻为自己负责,不管再爱你的人也不是你自己。你要学会自己找快乐,找鼓励,尊重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的动态关系网,选择性的在意他人说的话,调节自己的视角。灵活的从亲密和不亲密这两种状态间切换也是整合的一部分。

我们在彼此的最前面,也在最后面,这才是张弛有度的亲密。可以像朋友一样自然的相处,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没有愧疚才是最舒适的。我此刻想和你在一起的心超越其他那我就和你一起,下一刻我有其他更想要做的事或者我的防御机制起来了或者我发现你的防御机制起来了我就会把你抛在脑后。 

因为你是我的另一半所以你需要怎样怎样这句话本身就是绑架,不要去用身份捆绑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好的亲密关系就是两个人互相成全对方的自私和混蛋,不是相敬如宾,更不是互相绑架。那是一个可以没有对不起和谢谢的但又不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关系,更谈不上互相麻烦。

只有当你不强求瞬间变为永恒的时候你想要的瞬间才会滚滚而来,我现在真的开始懂这句我自己曾经写下的话了。真正爱你的人希望你做个混蛋我现在对这句话的感触也越来越深。

在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感受放在前面的前提下,选择被混蛋伤害,承担这个不好的感受,只是为了尊重对方这一刻的快乐,这不是爱这是什么?我们被这样爱着的时候与其感到不安不如敞开了心去接受,别人不是傻子,没有人是傻子,大家都可以为了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才是尊重他人。

第四部分,通过亲密关系冲出原生家庭。

当下市面上的亲情是离爱的本质最远的一种情感,爱情才最近。父母是最不希望看到你成功看到你活出自我的人,因为这才符合被阉割后的人性。反人性的爱看起来残忍,但却是人成长摆脱全能自恋状态的关键。

真正的爱一定能做到放手和远离,同时又舍不得放手和远离,越看似矛盾的像神经病一样的冲突才越是触碰到了爱本身。亲密只有做到不亲密,它才能重回亲密,这也是亲密关系的核心。

我在让我们一起来做荡妇吧中引用过曾奇峰的“我们不是怕失败,我们是怕成功”。这个怕成功的根源就来源于我们内化的父母对我们的投射,我们的不安挫败自责愧疚无力焦虑分裂早就在那个小小的身体里住下了进而影响我们的一生。进入好的亲密关系需要你进入整合阶段,这种心智成熟本身就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阻碍你成功的不是任何人,就是隐藏在你潜意识里的当年那个受伤的小孩。

关于为什么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会复杂到无解,我还是要引用我在导向分离的父母只爱才能通向共赢中写的那段话,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养育者会先诱导孩子形成某种问题,或者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定义成问题,同时把自己代入那个需要去解决问题的角色,满足自己的需要被需要。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对解决问题的人的依赖,导致习得性无助,就像奴隶离不开主人,斯德哥尔摩症是个很普遍的防御机制

父母当然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制造问题,因为他们自己也早就被自己的父母以及整个社会植入了这些问题真的是问题:我父母要如此“保护”我,我就要如此“保护”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爱。精神分析要分析的是本质,是那个你平时根本意识不到的东西,是那个你乍一听会完全觉得是伤害到自己的胡说八道。

这里面没有谁对谁错,这就是人类社会当今形成的一环扣一环的自己咬自己尾巴的可笑可悲的无奈样子。每个人都很可恨,每个人也都很可怜。共情是由此及彼和由彼及此,它不是参与别人内部的战争。这种边界不清就是父母对子女一步一步无意识培养出来的,为了让你理解我的痛苦不惜让你全部经历一遍。


人的一生就是重新整合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性格的过程。人在用一生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用自己都察觉不到的方式对抗自己的父母。对抗带来消耗,接纳才会带来重生。而且人只会去对抗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觉知到的那一刻其实就是解脱的开始。所以我一直喜欢讲如果有什么东西让你感到愤怒异常全身不舒服极端的想去对抗想去战队想去拉帮结派,那可能是一个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契机。所谓的敌人更能让你成长。

恋爱也好,阅读也好,欣赏艺术作品也好,任何过程都是你的再创作。你看见的不是他人,你看见的是你自己的视角解读出来的他人。两个人看见的对方和他们自己看见的自己越重合他们的心理距离就越近,相爱是两个人视角的融合。想要看见更多真实的他人需要你尝试带入他人的视角,这需要你时不时放下自己的傲慢和偏见。你看见的越多,吸收的视角越多,你的主观就更客观。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拿《反观自照》出来检视自己。我觉得所有的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只要做到了里面所说的,再加上学会保持流水般的界限,那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向外看的同时向内看,你就能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

我看见你的冷漠

却想去温暖这个冷漠

我看到

其实我还没接纳你的冷漠


我看见你的痛苦

却想去结束这个痛苦

我看到

其实我还没有陪伴你的痛苦


我看见你的自私

却去评判你的自私

其实真正涌动的是我的自私


我看见你的愤怒

却想躲开你的愤怒

我看到

其实我没有允许你可以愤怒


我看见你的焦虑

却去担心你的焦虑

我看到

其实我已开始陷入焦虑


我看见你的无力

却不知道要伸哪只手来抱你

我看到

当下我也无力


我看见你的美丽

并欣赏着你的美丽

我看到

当下我也开始美丽


我看见你的善良

并喜悦着你的善良

我看到

原本我亦善良


我看见你真实

并相信着你的真实

我看到

原本我也如此真实


我看见你的坚定

并看到相守的温柔

我看到

我正坚定并且温柔


我看见你的坚强

并感受着坚韧的力量

我看到

我正承接到这样的力量


我看见你的谦卑

并感受内在的自信

我看到

我也开始低头谦卑


我看见你的淡定

并感受到平静的慈悲

我看到

我正在走进慈悲


我看见你的敞开

并拥抱你的敞开

我看到

其实我也正在敞开


我看见你的付出

不带任何条件

我看到

其实我也学会将自己分享


我看见你的纯粹

只是

做自己想做的事

爱自己想爱的人

走自己想走的路


痛了就哭,喜了就笑

累了就歇,好了就走


我也看到了自己

如果对于看见

只是看见

并接纳所有的看见

并不想要马上去改变


透过看见

我看见了自己

也看到

生命原本的纯粹和全然


-萨提亚《反观自照》

整合工具:

给所有觉得自己活得很累的人一点点神棍的勇气

(其实人本来可以活的很纯粹很简单,是人的复杂脑子把自己绕的太累。)

不要隔绝,要链接。

(所以其实人与自然隔绝开,与他人隔绝开,与工作隔绝开,最后的结局都是与自己隔绝开。与自己隔绝开又会导致以上种种,形成完美怪圈。我们都听不见自己心里的声音了。我们不信任自己,不信任他人,每一步都走的胆战心惊。)

翅膀硬了就飞走,没硬就爬出去看看蓝天

不被任何一个单一身份捆绑,不为了任何一个单一的他人而活,自由穿梭在所有身份里,尊重自己的本心:我是这些所有的身份,但是我又谁都不是,我只是我自己。人待在一个地方,做一份工作,和一个人在一起,理论上只应该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心之所向。除此之外全是枷锁,我们的人生本不该这么沉重的。)

自信是在实践中获得的

(大家一定要明白不是自信导致了我们去做一件事,而是做了一件事才慢慢有了自信,有了这个自信再去做很多其他事。)

用爱,也就是用真善美里的美来接纳自己

(真善美模型就是我用来整合自己的理论框架,希望能帮助到他人)

尊重是所有关系的核心

(尊重自己的人不会跌入糖衣炮弹陷阱,进而和他人进入病态从属关系)

让我们先抛弃身份地活着

(身份对人的捆绑本质上就是对人的阉割,对人性和动物性的双重阉割。被阉割的人自己过不好就非要去阉割他人找平衡,传递这种病态捆绑)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防御机制这个东西会互相传染。不断重塑自我是拆解掉固定防御机制重新建立流动的防御机制的唯一途径。)

没有人是正常的

(自我pua就是用外部价值观污名化自己)

本质和感受是两条平行线

(爱自己其实是可以不爱自己,接纳那个不接纳自己的自己。不苛求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以后,你才会无限接近那个人)

保持流动自我的重要性

(要调节好超我和本我的关系自我就必须流动起来)

接纳自己是任何治愈的第一步

(接纳自己的脆弱和扭曲,懦弱和阴暗,我们都只是渺小的人类。)

点击:

爱和亲密

糊糊是谁

重塑自己

亲子及教育

人格障碍

读书看剧笔记

世界的真相

聊天咨询服务


神棍糊的小海滩
糊是一只未经驯化的调皮野兽,是一个把人与人的连接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的非典型医学生,是一头想让所有人都活成自己的小怪物。希望大家能在海浪的冲击与抚慰中学会爱与成长。wordpress同名(thunderinmay)。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