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陵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淞南路小学与运河湾幼儿园联合举办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跨学段育人实践”为主题的联合教科研活动。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王丽娜副主任,相关学段教科员、协作区各学校教科室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等80余人全程参与,共同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创新实践路径。
活动通过“课堂展示、教师说课、评课指导、微汇报”形式展示,共设2个会场,7节研讨课,涵盖了幼教活动、语文、音乐3个类型的课堂展示。
运河湾幼儿园的薛静老师执教大班艺术活动《趣玩泼墨画》,活动以泼墨游戏导入,引导幼儿观察水墨交融产生的独特肌理。随后,鼓励幼儿欣赏泼墨山水作品,激发其泼墨、想象添画的热情,让幼儿享受艺术创作的同时,萌发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山湖花园幼儿园的周贺平老师执教大班健康活动《中国武术》,活动从“抱拳礼”展开,创设了师徒授艺的情境,帮助幼儿了解中国功夫,并激发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兴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功夫的动作要领,让他们初步感受中国功夫的趣味性和魅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江陵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淞路小学的金丽雯老师执教六年级音乐课《寻找大运河的声音》,金老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通过小组合作和创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依托学校运河文化,进行传统文化的创作和转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江陵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吉市路小学的沈卓薇老师执教五年级语文课《杨氏之子》,沈老师大胆采用剧本还原的方式——创意还原剧。在读好文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杨氏之子》还原剧的创编,并渗透中华文化中的礼仪教育,跨越千年还原现场,入情入境入理,将传统文化向创造性育人方式转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淞南阳光幼儿园的杨静楠老师执教大班艺术活动《国宝青铜器》,本次活动中,授课教师进行了艺术欣赏游戏化的尝试,幼儿在猜测青铜器用途、与现代厨具的对比中感知青铜器的造型特征;在考古小队的游戏中,观察、欣赏青铜器纹样艺术;在热烈的师幼畅谈中产生民族自豪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同里实验小学的王晓澜老师执教四年级语文课《精卫填海》,王老师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引领学生从朗读到翻译到讲故事,让学生通过感受神话浪漫的语言与神奇的想象,来体会到人物背后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力量,用传统文化的魅力,来树立学生的价值观,达到利用传统文化来育人的目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江陵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淞南路小学的梅晴燕老师执教五年级语文课《猎人海力布》,梅老师以“故事内容我传讲”“人物形象我传讲”“故事创编我传讲”三个部分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故事,养成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课堂展示环节结束后,七位执教老师紧扣主题,阐述课前设想和课后反思。听课老师围绕听课感受,发表了内容丰富且见解独到的精彩点评。专家们凭借自己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每位执教老师的展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这些点评不仅为执教老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和指导,也为在场的所有老师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茅书记强调,我们应当立足于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探索如何逐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从最初的“感知理解”阶段,到“迁移运用”的实践环节,再到最终的“传承与热爱”情感升华,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学科资源,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传统文化。
仲园长抓住了研究主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跨学段育人实践”这几个关键点引发思考,建议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中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采用“宽进窄出”的方式,先梳理后筛选,让传统文化以生活化的方式融入课程。她还提出同样的主题在不同年龄段如何以适宜的方式传承与学习,我们学段间要相互交流与借鉴,实现创造性融通以支持儿童持续、连贯的学习。
运河湾幼儿园的钱芸副园长以《运河边的幸福童年——运河文化资源融入园本课程的多维实践与思考》为题进行微汇报。她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剖析了运河文化资源融入园本课程的价值内涵和多维实施路径。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运河文化在园本课程中的广度与深度,在“多元融合”的样态中秉持“儿童为本”的原则,让幼儿在“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吃到了,我做到了”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认知、文化自信,为幼儿创造“运河边的幸福童年”!
江陵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绣湖东路小学的钱丹红老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九里石塘〉为例》为题进行了微汇报。她从研究背景及意义、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三方面展示了依托“九里石塘”文化进行的课程探索。通过立足国家课程,整合地方课程资源开展“学科+”课程实践,形成跨学科融合范式,以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教学与育人的融合,将家国情怀的培育与学科学习、实践有机融合。
淞南路小学的朱芝兰副校长以《承千年水文化,育“阳光小军人”》为题进行微汇报。首先,她以“以水为师,确立阳光‘小军人’培养目标”为引领,阐述了学校如何借鉴水的柔韧与坚韧,培养学生的自律、自强与团队合作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的“阳光小军人”;接着,朱校长以“以水启智,构建‘阳光小军人’课程”为线索,展示了学校如何将水文化的精髓融入课程体系;最后,她以“以水为魂,打造‘阳光小军人’育人体系”为总结,描绘了学校如何通过构建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将水文化的精神内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独特的育人氛围,培养出既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又具备阳光向上心态的“阳光小军人”。
余家友主任对三个特色项目做点评,关于“文化育人”,他从“是何”“为何”“何为”三个哲学视角切入,强调传统文化对教师而言既是教学情境也是课程资源。以礼修身、以文化人,教师应站在儿童视角,将其融入教育中。
活动中,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从教育内容的挖掘和教育方式的创新,进行了探索与尝试。虽然学段不同,但执教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周边资源,开展了国画、国术、国学等活动,在情境式教学中充分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水平,领悟言语之美,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于幼小学生而言,学习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项文化传承的使命,更是儿童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这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儿童本位”理念。我们必须蹲下身来,以孩子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寻找那些能够触动他们心灵、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深入细致的文献研究与寻根溯源,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后续的创造性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理解。
今天的活动展现了跨学段、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趣玩泼墨画》活动从审美和幼儿兴趣、经验角度切入,注重对传统美术表现形式的欣赏、表达和创作。《中国武术》通过教师示范和幼儿模仿,以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激发幼儿对中华武术的热爱,背景音乐恰到好处,气势磅礴让人热血澎湃。小学音乐活动中,刀郎摇滚版“船工号子”视频欣赏将活动推向高潮,完美呈现“传承与创新”主题。文言文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礼仪素养,正如活动最后老师说的“学好文言文,做好现代人”。每个活动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等特点,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融入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累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呢?在今天的活动中,结合课例及讲座,让我们有了些许感受。要勾连生活资源,体现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如探究青铜器本身的实用价值,以符合幼儿特点的游戏活动引领学生欣赏青铜器的造型和纹样,感受青铜器之美。要结合学科,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同。如以文言文教学为主线,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文字,感受神话这一悠久的文学样式中的精卫精神,凸显人文价值。另外根植地域文化,依托本土资源,挖掘其教育意义,能够持续激发学生亲近传统的兴趣。
山湖花园幼儿园 戴苗苗
本次教科研协作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跨学段育人实践”为主题。各位执教教师从感受传统文化之魅力,理解传统文化之内涵,领会传统文化之精神,创新传统文化之未来中层层递进,由内而外,由浅入深地发掘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教育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育人目标。从幼儿园至小学,环环相扣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古照今,以今度未,在教育中不断拓展孩子们成长的宽度、厚度和深度。
如何利用学生喜欢、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一项有意义且有大挑战的任务。在本次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放大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走进传统文化的氛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跨学段的教学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需要设计符合学段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比如幼儿园或小学低段学生可以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游戏化的方式,在玩中学;而高段学生,则可以引入更多的讨论、研究性学习,鼓励他们深入探究文化背后的历史和哲学意义。总而言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育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此次幼小跨学段联合教科研活动,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实践探索,提供了跨学科、跨学段、跨校区联合教研的样态,也为大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在育人目标指向下,如何科学、深入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课程资源,赋予它们新时代的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与儿童的生活世界产生内在联系,促进主动理解、内化、传承与发展,从而推进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
策划:校长室
文稿:李逸皓 上课和汇报教师
照片:朱晋 金静莉 周序 姚韩平 庄颖青 沈雨婷
美编:吴 宙
初审:教科室
复审:徐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