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实小·阅见72|《面向个体的教育》:面向个体 因材施教

文摘   2024-12-29 09:36   江苏  




一本书像一艘船,

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

驶向广阔无垠的海洋


01
好书介绍

一本触及心灵的好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推荐书籍:《面向个体的教育

(作者:李希贵

《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是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老师的随笔集结,本书主要围绕学校改革展开,简洁而系统地阐述了作者在学校管理和改革中的探索实践及深入思考。其中,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和成长空间,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的起点,鼓励学生的想法和自主规划,构建领导型的组织结构等,都是中国学校改革的方向。书中以“鼓励先进,允许落后”为代表的改革智慧,更是学校变革的宝贵财富。

李老师在任职北京十一学校期间,试图通过不同学科在不同学科教室上课,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对接。学生选课走班,不同学科按照难度再进行细分,每一个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兴趣爱好来进行选择。李校长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和深刻的教育思想给中小学教师以启发。



荐书教师:李畅

从教7年,曾获吴江区青年教师三年上岗考核优秀、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区教师基本功竞赛二等奖、区优秀教练员、区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02
阅读推荐


一场计划已久的相遇




03
阅读笔记

一些落在心间的感悟





04
阅读印记

一次与书深入的对话



05
阅读感悟

一段阅读之旅的分享

面向个体、因材施教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近期有幸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一口气读完,觉得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和探索的书,书中提出的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

“面向个体的教育”“个体”二字提醒我们,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自然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这也就意味着统一的教育方式、相同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够高效地激发出孩子本身所特有的、隐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才能。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对统一的模式来教育学生。本书让我明白,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需求。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都是个性化存在的。让学生在学习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什么是适合的学习方式呢?书中说,让学生可以产生兴趣的就是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兴趣是动力、是源泉。要让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就像书中所说的教师要学会放手。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应该也是这样。学生的学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只依赖教师被动地教。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发的主动学习,留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缺点。真正的教育面对的是真实的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我们的教育才能找寻到真正的起点。当学生犯错时,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处理,但决不能放弃原则。教育可以宽容但不能迁就,教育可以等待但绝不能后退。教育的双方是平等的,校园里应该少一些说服、多一些对话。师生关系的主导方在教师,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责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因材施教,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书中提到,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提问过程中,可以应用“拇指”教学,并且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要注重简单易懂,同时为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在学生回答对问题时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如果学生答错了也不要一味指责,而是共同找出错的原因,从而改正。对于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要注重培养其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能力。对于兴趣广泛、性情活泼的学生,可以采用课堂抢答、小组竞赛等形式,使其在活动中提升光荣感和成就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对于学困生,为了防止其过多的盲目思考,从而产生厌烦的情绪,在教学时,教师要孜孜不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逐步深入,使学困生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分析判断,从而收获新的知识。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够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办法,激发学生的潜能。

因材施教,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采用分层教学。书中指出,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学习能力以及掌握知识的程度都是不同的,这些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假如使用相同的方式来对待,所产生的效果注定不会很理想。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选择尊重,并且要将差异当作是一种资源来开发,从而激发学生潜能。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因其具有较低的知识水平,主要依赖教师帮助来分析解决问题。针对此类学生,应教重于学,以教师的教为主,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获得知识,再适当予以学法指导。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其对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师带着走。针对此类学生,要融合教与学,对学法指导加以重视。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学生的学应当重于教师的教,在学习上教师可以适当“放手”,因为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学,而自己充当指导角色。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



END


策划:教科室

文稿:李 畅

照片:李 畅

   美编:金庆梅   

审核:教科室



往期回顾




江陵实小·阅见71|《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江陵实小·阅见70|《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江陵实小·阅见69|《一线带班》:将忙碌转化为教育价值

江陵实小·阅见68|共读《教育家精神之路》:走进教育大家 传承教育精神

江陵实小·阅见67|《刻意练习》:别让无效努力毁掉你的时间

江陵实小·阅见66|《美的历程》:一场美的巡礼

江陵实小·阅见65|《教育的细节》:细微之处见真章

江陵实小·阅见64|翻“阅”经典 遇“见”成长:《新课程关键词》暑期读书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