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行生源腰斩,二手琴3折难脱手,“贵族气质”的骗局开始对中国人失效

文摘   2024-12-20 17:50   江苏  

“从小学到硕士,我学钢琴十几年,花了快一百万。


现在的工作是在机构里教小朋友,收180元一节的课时费。


因为大头还得归琴行。”

谁都没有想到,2024年度第一个崩盘的市场,会是近二十年来一向火热的乐器买卖。

据统计,自2022年暑假结束后,国内乐器销售情况就已经不再乐观。

纵观整个2023年度,业内200余家相对知名企业的交易额同比下滑超20%,利润更是暴跌近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器乐交易市场的极速萎缩,在“乐器之王”钢琴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显著。

从“国产钢琴第一股”珠江钢琴所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公司前三季度总营收仅有9亿元出头,相较过去两年大幅下滑。

更恐怖的是,单看去年后半年的业绩表现,珠江钢琴的净利润甚至呈现负数,亏损超两千万元。

曾几何时,自小学开始送子女去学钢琴,几乎是国内中产家庭的标准“美育”培养路线,一路练到中学时代,每年学费支出高达数万元。

如果再加上购置钢琴的费用,仅仅是培养一个能考过钢琴10级的孩子,父母至少要花费几十万元,这还不算父母在接送途中花费的时间成本。

但实际上,除了一部分志在冲击音乐学院钢专的琴童之外,大部分学钢琴的儿童未来的发展方向都与钢琴无关,甚至极少有机会再碰钢琴。

一个家庭花费数十万的真金白银,只为了帮孩子培养一个所谓的“艺术特长”,这在早些年间也许还算正常,毕竟中国人向来讲究“技多不压身”,而且练钢琴还可以帮助孩子锻炼专注力。

但在经历了刚刚过去不久的“口罩三年”之后,许多收入深受其影响的中产家庭也不禁开始思考,这笔不菲的支出,是否还是“刚需”。

01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钢琴”之所以会成为中国中产家庭的必选支出项目,很大程度上与一个关键词绑定,那便是升学。

学艺术特长,曾经的确是中国孩子升学的一条捷径。

由于长期实行应试教育,中国孩子在迈入大学校门之前,有两场至关重要的考试,那就是中考和高考。

众所周知,由于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水平都在上升,中考的难度开始直线加大,许多省市普高录取率只有不足50%,这也让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烦恼。

但与此同时,许多优质重点高中的招生计划中,专门为音体美特长生设置了特招名额,目的是希望他们在入学后,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级别的校外文体赛事,为学校争取荣誉。

如果能够依靠才艺和体育专项顺利通过特招,就能以特长生的身份入读普通高中,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为将来考大学赢得更多筹码。

比如下面这张海报,就展示了以西安为例的艺术特长生招收政策,文化课分数线仅为其他同学的60%,过线就有普通高中可以上。

少有人知的是,除了中考之外,曾经高考也为艺术特长生设置了捷径。

注意,这里的高考艺术特长生,跟艺考生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在许多985和211高校里,都专门设有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舞蹈、声乐、器乐以及播音主持都有设置名额。

在每年冬天,这些国内优秀大学都会举办艺术特招冬令营,给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艺术特长生们一个参加艺术特长自主招生的机会。

经过考核后,大学招生办会为优秀生源颁发A+和A类证书,高考可以按证书等级降分录取,根据各自学校的不同招生政策,最高可以给到50或60分的降分额度。

这条赛道上,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成功案例,就是以中国舞特长考入北大的著名主持人李思思,以及凭借民族声乐特长考入清华的歌手李健。

最为关键的是,依靠艺术特长考入顶尖名校之后,这部分特长生并不需要强制入学就业面相对窄的艺术类专业,而是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向,或者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实用性专业。

比如李思思,入学北大后就选择了播音主持专业,而李健则选择了彼时就业前景大好的清华电子工程系。

这样一条捷径的存在,使得无数个家庭在当年都对艺术特长“如痴如醉”,即便来到了高三复习阶段,特长生们也依然要挤出时间练琴。

不仅考生辛苦,父母也得随时待命,早早等在校门口,争分夺秒接送孩子琴行、学校两边跑。

顶尖名校的顶尖专业,降几十分录取,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

然而到了近几年,受各方面政策影响,各大名校的高水平大艺团开始陆续调整选拔制度,不再从高三学生中直接降分录取,而是改为由入学之后的大一新生中考核选拔。

这样一来,中国家长们“内卷艺术特长”的意义,也骤然少了一半。

在一贯追求“性价比”的考生家长们眼中,当艺术特长与诱人的升学捷径不再直接挂钩,练特长也就变得可有可无。

而这,也是近几年来钢琴等艺术特长招生越发困难、乐器买卖市场逐渐萎缩的关键原因之一。

02

除了“实用主义者”们的退场,推动钢琴市场崩盘的另一大原因,便是“贵族”滤镜的破碎。

钢琴作为一种典型的西洋乐器,在近一百年前才来到中国,这架能够发出悦耳声响的新奇乐器,一直被中国人视作优雅高贵的象征。

的确,钢琴这种乐器自诞生之初,就一直与欧洲贵族的生活紧密绑定。

近1300年前,经由能工巧匠纯手工打造,全球第一家钢琴在意大利诞生,最初只有罗马教廷和各国皇室成员才能与之近距离接触,欣赏美妙的音乐。

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展开,欧洲大陆上开始出现了一批新贵,他们出身普通家庭,却借时代的东风赚得万贯家财,急于提升社会地位,享受与上位者相同的生活水平。

也是在此时,钢琴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朝暴富的new money们证明实力的象征,这些富二代们也成为了第一批有机会学习钢琴的平民。

说到这里,关于钢琴为什么能够在中国收获大批中产家庭的青睐,相信读者朋友们也意识到了原因所在,目的正是丰厚“文化资本”。

在中产家庭父母的想象中,上层社会的孩子一定是多才多艺,气质优越的小千金和小绅士,为了向更高层次看齐,他们也希望孩子可以掌握一门才艺,为自家争光添彩。

除了所谓的“虚荣心作祟”之外,榜样的力量也不可小视。

近20年几来,郎朗、李云迪等中国籍钢琴新锐在国际大赛上冒尖,也让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心怀期待,祈盼着家中也能走出一个优雅的国际钢琴家,名利双收。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将来好,那就卷吧!”

几万块一架的进口钢琴,买!

动辄几百块的钢琴课,一周至少三节,上!

水平练到越高,换的老师收学费也越贵,没问题!

经济上行的年代里,人们做出任何决定,都是心怀希望的。

但到了近几年,随着家长们逐渐感觉到“钱不再好赚了”,一些不必要的家庭支出,自然也在第一时间被砍掉。

现在打开某二手市场app,搜索钢琴两个字,许多原本售价两万块以上的名牌钢琴,已经宝妈们被标上了不足3折的转手价,准备卖掉“回血”。

但无奈的是,二手钢琴链接挂了几个月,依旧无人问津。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退场,中国钢琴市场,似乎真的要崩盘了。

03

据一位笔者相熟的一线钢琴教培老师透露,截至今年寒假,自己手头选择续费春季课程的学生,尚不足1/3。

学生的减少,也意味着琴行的营收锐减,拿课时费和售课提成的钢琴老师们,日子自然也不好过。

“从小学到硕士,学钢琴花了快一百万,现在却只能在机构里教小朋友,收180元一节的课时费,因为大头还得归琴行。”

最恐怖的是,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样的状态不会再有明显好转。

至于原因也很好理解,随着适婚适育的年轻人轮到当年那批90后、00后独生子女,新生儿总数也将随之减少。

那么,其他最终没能靠钢琴和音乐为生的琴童们,去哪儿了呢?

去年,有一条短视频引爆全网,画面中是一位身穿制服的外卖送餐员。

当他路过商场里的展示钢琴时,情不自禁地坐了下来,当场演奏一曲,吸引了不少路人的注意,还登上了央视新闻报道。

一曲作罢,他又迅速起身,继续踏上赚钱养家的道路,逐渐隐入人海。

月亮纵然美丽,但若要论填饱肚子,还得靠那六便士。

这样的现象尽管有些令人心酸,但若是换一种角度来看,这似乎才是学钢琴的意义所在。

真正热爱钢琴的人,其实未必一定要靠钢琴吃饭才算成功。

多年练琴的时光,早已变成肌肉记忆,在任何你需要排解心中思绪、抒发情绪感怀之时,当指尖接触琴键,流水般顺畅的一串音符倾泻而下,治愈效果一定能瞬间拉满。

当学钢琴不再与升学捷径、气质提升或是“高贵滤镜”挂钩,而是回归孩子的兴趣本身之时,艺术教育的本质便得以昭然。

笔者相信,这场骤然扑向艺术特长培训行业的巨浪,一定会淘汰掉许多一味“赚快钱”的劣质机构,以及一大批逼着志不在此的小朋友做琴童的跟风家长,肃清整个行业的风气。

对于真正有志于学艺的家庭,以及真正优秀的师资而言,双向寻找到彼此的难度变低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时代在发展,中国人也越来越聪明,比起虚无缥缈的面子,踏踏实实把里子过好,才最重要。

| “穷人收割机”一年关停两万家,3亿重度沉迷彩民,终于清醒了?

|  市值暴跌8000亿,货品积压如山,郑钦文背后的金主在中国快凉透了

|  200多家大牌金店,倒在了金价创新高30余次的惊呼声里

| “干啥啥不行,催费第一名”,屡被吐槽“不作为”的小区物业,觉察到了危机感

毒sir财经
前一线财经媒体记者,聚焦财经大势,辣评财富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