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带不足,肌肉来补——浅谈韧带协同肌的训练》
文摘
2024-06-13 07:16
德国
这种情况下,要稳定关节就得更多依靠其他结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肌肉。
首先,肌肉和韧带相似,其纤维走向也是大概一致的。所以不仅韧带被拉紧时能限制关节过度活动,肌肉用力或紧张也一样会限制关节运动(方向和肌肉本身功能相反)。第二,肌肉激活时也阻止关节两侧的骨骼相互平移或其他运动,尤其是距离关节中心更近的肌肉。比如脊柱周围深层的小肌群便能稳定相邻节段的椎体。第三,周围肌肉共同发力能影响关节的运动轨迹。比如腘绳肌的内侧与外侧群在屈膝时便会影响小腿的活动轨迹,外侧的股二头肌更为活跃,则屈膝时小腿可能会外旋,反之亦然。
第四,肌肉包含本体感受器(肌梭与腱梭),对促进关节稳定极为重要。
也就是说,开头提到的几个韧带的稳定功能,肌肉实际上也都具备。因此,整体强化肌肉、改善肌肉不平衡对提升关节的稳定必定会有帮助,尤其是韧带受伤之后。而这也是人体合理的代偿方式。但是,无差别地强化肌肉还不够精确,如果是某些特定的韧带受损,那么训练还得更有针对性。解剖里讲肌肉时,我们会把和某一块肌肉功能相同或相似、能起到辅助作用的肌肉称为其“协同肌”。比如在屈肘运动中,肱肌就是肱二头肌的协同肌。其实对于每条韧带而言,通常也都有能辅助和支持其稳定功能的肌肉,这类肌肉便属于“韧带的协同肌”。从位置、走向和具体作用来看,韧带协同肌和韧带本身必定有诸多共同点。无论是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还是骶髂关节的韧带,都有各自的协同肌。
比如说,前十字韧带最主要的作用是限制胫骨相对股骨前移,因而其协同肌就包括了腘绳肌(上图)与比目鱼肌等。
内翻崴脚时常伤到的是外踝韧带,其主要作用为限制足内翻、维持踝外侧的稳定,因而它的协同肌主要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等具有足外翻功能的肌群。再比如,稳定骶髂与腰椎区域的髂腰韧带,其协同肌则主要包括腰方肌与髂肌。如果已知特定的韧带受损,那么在康复过程中就更应当关注其协同肌。当然,训练韧带协同肌不同于传统的肌力强化,根据实际经验,至少要注重这些方面:
可以借助的主要手段包括徒手练习、生物反馈训练以及手法治疗,在不同的康复时期,训练的强度和方式也应当相应进阶。另外,不同韧带的协同肌,其训练方式也各有不同。更详细的介绍请关注后续内容。
- 德国运动康复硕士、博士研究生,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学士
- 央视《挑战不可能》1-4季幕后技术专家组成员、龙脊康医疗特邀导师
《足部科学——基于功能解剖学的评估与强化训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