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长期存在单侧的颈肩紧张与疼痛,每次放松肌肉后均可缓解,但之后又总会反复出现,那么解决思路上该如何调整?一种方式是继续深入局部。
也许还存在其他引起症状的病因,例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滑脱、骨关节炎、胸廓出口综合征都可能引起颈肩区域的疼痛。也可能对原有引起症状的原因处理得还不够彻底。比如肌筋膜扳机点在一两次治疗很后也许只是转入了休眠状态,一旦受到负荷刺激,马上又会活化。症状能缓解,但不能根除,说明有更深层的原因在持续或反复诱发问题产生。这些原因可以来自身体的其他部分,也可来自外部环境。本文探讨的案例,经评估可确定颈肩症状是由上斜方肌和肩胛提肌过度使用引发的肌筋膜疼痛。那么接下来便可由此出发,去继续寻找背后的原因。分析时先不要急于定位到某一具体结构或问题,不妨先从行为的层面入手,结合案例的日常习惯与运动来判断。这其中很关键的一个步骤,便是确定可以诱发症状的身体活动,比如做某个动作、保持某一姿势或者从事某项运动等等。
接下来,我们可以把这一活动进行拆解,找出其中包含的功能目标,也就是身体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发挥哪些具体的运动功能。
这便是代偿分析的第一步。
之前提到过,人体的代偿其实是一种适应能力的体现,它必定是为了满足某个功能上的需求或者说目标而发生。所以,如果说不清这个目标是什么,那么谈论代偿没有任何意义。日常活动中常见的功能目标有非常多,比如发挥足够的力量、活动度,又如关节稳定、站立平衡,或者避免疼痛等等。
本文探讨的案例会有几个明确能诱发颈肩紧张疼痛的活动,包括久坐打字、健身中水平推和杠铃划船的动作。
这很可能说明,以上几项活动中都包含了促使代偿发生的动机。也就是说,诱发代偿的功能目标会在三者共有的交集之中,而且为三者特有,不属于其他日常活动具备的主要特征。
三者中有两个是在坐位进行的,所以可以暂不考虑来自下肢的因素。虽然在两个力量练习中,人体可能为了发挥足够肌力而产生代偿,但是打字却对力量没有什么需求,因此力量相关的功能目标也可排除。一些其他的因素,诸如肩关节损伤或胸廓出口综合征引发的避痛代偿,虽然也可导致身体某一侧习惯性地耸肩,进而使上斜方肌与肩胛提肌过度使用,但是这些并非为上述三种活动专有。所以暂时也不予考虑。目前尚未分析的明显因素,还剩下上肢的活动度。对于肩带、肘、腕来说,活动幅度方面的需求并不高,然而,三种活动却都包含有较大幅度的小臂旋前,即手掌朝向地面(下图右)。如果小臂旋前有明显受限,那么无论是打字还是提到的两个练习中,为了让手到达掌心朝下的角度,上肢-肩带就不得不调整位置来代偿。
最常见的代偿方式便是耸肩和上回旋肩胛骨,也可伴随有肩关节外展(即肘向外打开),而这无疑会使上斜方肌和肩胛提肌发力更多。验证判断的简单方法:可以让患者上臂贴在身体两侧、屈肘90°且手掌朝内为起始位,然后小臂旋前至手掌朝下。观察这一过程中受限侧如何代偿,若出现刚才提到的代偿,便可初步确认。
到这里,我们便把小臂旋前受限和同侧的颈肩紧张疼痛建立了关联。下一步可以继续寻找小臂旋前受限的原因。
小臂的旋前(上图中间)和旋后(上图右)本质上是桡骨围绕尺骨的转动,涉及到的关节有远端桡尺关节、近端桡尺关节以及肱桡关节。
有多种因素可能引起小臂旋前幅度不足,例如有旋后功能的肌群紧张、远端桡尺关节的附属运动异常以及桡骨近端(桡骨头)的位置偏移等等。这里简单介绍下为何桡骨头的位置会影响小臂旋前与旋后活动度。在近端桡尺关节,由于环状韧带的限制作用,桡骨的滑动微乎其微,旋前旋后时几乎为单纯的转动。这一点与远端桡尺关节不同,在那里桡骨相对尺骨是否正常滑动会影响小臂旋前与旋后。
因此,如果桡骨头位于良好的中心位置,桡骨便能沿自身长轴顺利地转动。如果其位置发生偏离,桡骨相对肱骨与尺骨的转动势必会受到影响,从而使旋前与旋后受限。
通常,手在身体前方撑地更可能导致桡骨头向后移位(标准解剖位中桡骨相对尺骨向背侧),而手在后方着地则趋向于引起桡骨头向前移位(标准解剖位中桡骨相对尺骨向腹侧)。此外,肘部受到外力冲撞和拉伤也可能造成桡骨头错位,严重程度依具体情况而定。本文探讨的案例在颈肩疼痛的同侧存在桡骨头的前向错位,活动肘部与小臂时桡骨头处偶尔出现弹响,平时无明显不适感,小臂旋前与旋后均有一定受限,但旋前受限程度更多一些。也正因为如此,在之前提到的三种需要小臂充分旋前的活动中,就不得不靠耸肩和大臂向外打开来弥补小臂旋前范围的不足,这自然会让上斜方肌和肩胛提肌等肌群更多发力,从而诱发颈肩紧张等症状。
所以,处理此种情况的关键在于阻断代偿的动力——即恢复小臂旋前活动度。调整桡骨头位置可采用的方法有多种,如Mulligan关节动态松动和肌肉能量技术。
代偿的驱动力解除之后,颈肩紧张疼痛的症状往往也会得到改善。但如果上斜方肌和肩胛提肌已经形成肌筋膜扳机点,则应当彻底治疗,可采用之前提到过的INIT综合流程。另外,在实际中还会出现一类现象,即小臂旋前幅度虽然已恢复正常,但是人体仍保留着原有的错误习惯。只要旋前这一动作出现,便会激发肩部原有的代偿动作。如果有这种现象,可进行姿势与动作模式再教育。总结:
以动作中活动度为功能目标的代偿非常多见,本文探讨的即其中一种典型案例。颈肩疼痛和桡骨头错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通过代偿分析找出动作中触发代偿的功能目标后,二者之间就建立起了因果关联。这样一来,后续处理就会有方向、有重点。文章探讨的情况仅为代偿方式的一种,但介绍的分析原则可以套用到各种场景中,无需复杂的推理,熟练掌握后在片刻便可定位到代偿根源所在。
今年课程:
课程咨询与个案预约请联系助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