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玩笑了:骨盆要是如此灵活,你的身体早已散架》
文摘
2024-06-03 09:05
德国
最近几年,在体态和健身领域忽然出现了不少“新颖的观点”。“你的臀肌侧方凹陷是因为骨盆变形(上口打开),所以要重塑骨盆。”“呼吸时骨盆上口与下口形态会改变,所以呼吸不对,某某肌肉就练不好。”这类观点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内容都是大家以前没听说过的。在解释自己的观点时,一些博主往往会借助骨盆和肌肉的解剖图或者人体骨架模型来进行夸张的演示——“你看,髂骨这么一动,腿的位置就变了;股骨朝那个方向一动,骨盆出入口形状就改变了……”。
看起来是这么回事,听起来也挺符合逻辑,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骨盆内部之所有一定的活动幅度,是因为骶髂关节与耻骨联合并非融为一体的骨骼,而是由韧带与肌肉共同稳定的微动关节。
在日常的坐与站、走跑跳等负重活动中,身体自身的重量以及地面反作用力会对骨盆产生强大的冲击,而这必须要靠骶髂关节吸收并维持稳定,才能让骨盆成为牢固的整体去传导各种力。
既然要负责稳定,就不会过度灵活,骶髂关节实际能活动的范围可能远比很多人所以为的要小。在各条非常强大的韧带以及周围肌肉的共同稳定作用下,一个正常人的髂骨相对骶骨仅能产生微小的活动——前后旋大约3°,沿纵轴的内外旋约1.5°,外展与内收约0.8°,这都属于毫米级的运动。而这些还是人体没有负重的情况下骶髂关节能活动的幅度,在站立位负重时,实际能产生的运动幅度还会更少!就这一点活动幅度,肉眼是几乎没法观察到的,即使用手触诊也很容易出错。所以说,吸气呼气、稍稍动一下腿的位置,就能让骨盆形状有明显改变,那可真是太不把人体的稳定结构当回事了。谨记:骨骼模型≠真实的人体,骶髂关节的韧带也不是兰州拉面做的。在现实中,我确实在患者身上见过骨盆形态有比较明显改变的,但产生原因是3吨重的货车从身上碾过,导致髂骨和耻骨骨折。假如骨盆真能有那么灵活,说变形就变形,说重塑就重塑,那么你站起来走几步、跳一跳,恐怕身体直接就散架了。因此,认为呼吸或者大腿的运动能非常轻易地影响骨盆形状,或者认为骨盆自身出入口如此微小幅度的改变就能影响人的体态和肌肉形态,是不成立的。毫米级的移动与几度的转动对于动辄缩短或拉长几厘米乃至更多的肌肉来讲,其影响微乎其微。当然,也许有人会反驳:说自己能看到外观上明显的改变,也能有明显的感觉,在某些书上/课上学到过这类说法,还觉得这类观点很有逻辑。
第一个,有人能看到视觉外观上前后对比能有明显变化,测一测某些围度也能减小几厘米。这的确可以出现,只不过背后的原因并不是你骨盆出入口(也就是骨盆内部)的形状变了,而是骨盆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大腿或者脊柱改变了位置,从而影响了你的体态和肌肉外观。比如下图臀部外观的明显变化,实际是骨盆后倾与前倾位置以及肌肉用力的改变,与骨盆出口或入口的形状毫无关系。
第二个,有人在练习时确实有明显的感觉,因而觉得是骨盆形状在改变。比如,自己收缩盆底肌的时候,确实感觉到两块坐骨被拉向中间了;在激活腹横肌的时候,确实能感觉两块髂骨被收拢了,大腿转动之后确实感觉盆底肌激活变好了。这也都没错,这些感觉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这并不代表骨骼产生了明显的运动。人之所以在发力的时候能感受到身体相应的位置,一方面是因为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内都含有感受器。另一方面是因为各肌肉之间通过骨骼、筋膜等结构连接或者能同时激活,所以也能相互影响。正因为如此,腘绳肌发力时你也许更能感受到坐骨结节,盆底肌收缩时能感受到尾骨、坐骨和耻骨,髋内旋发力时则能感受到髋关节囊前侧。所以说,这些明显的感觉只是肌肉收缩时的正常感知,但实际引起的骨盆形变却是极为有限的。即使是女性在孕产期间,耻骨联合与骶髂的可动幅度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一些国外课程里用模型和示意图演示的幅度很夸张,只是怕你看不到,不代表骨盆真有那么灵活。第三个,有人说一些书和课程里提到过这类说法。比如,呼吸时骶骨和髂骨会运动;股骨的位置变了,你的骨盆出入口位置也随之改变。没错,大腿确实能带动髂骨运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骨盆出入口。但是,大腿想要带动髂骨相对骶骨运动只能通过韧带/肌肉拉紧或骨骼相互接触,因此股骨必须要有较大幅度的运动才能带动髂骨,小幅度的运动是没用的。而即便骶髂被带动了,能引起的也只不过是毫米级的运动。在呼吸时,脊柱与骨盆也的确会运动,而且肉眼可见,也可用手感知到。但这并非骨盆内部(髂骨与骶骨之间)有如此明显的运动,而主要是骨盆作为一个整体连同脊柱在运动。其实,只要一个人智商正常,能想出一套自圆其说的观点绝非难事。所以,要是顺着他的逻辑走,可能永远也发现不了破绽,更别提推翻。有时必须要跳出他的逻辑,去看其推理的根基——也就是分析的前提是否正确,才能发现漏洞。如果分析的前提都是错的,那么后续的逻辑推理再完美也没用。网上所有关于呼吸、骨盆变形导致体态、肌肉问题的观点,其分析的前提都是:骨盆很灵活——不仅很轻易就能动,而且动的幅度还得比较大。由此再继续分析骨盆形状如何影响体态以及肌肉的形态。而前文已经说过,骨盆自身可动的范围和容易程度都极为有限,就是那么一点点。因此,网上流传的这些观点,在根基上就是站不住脚的。所以说,很多东西,即使看起来有效、有明显感觉而且符合逻辑,也不代表它就是事实。那么,为什么这一类观点在十年二十年前没人提出,而只是在近两三年才在国内出现?这想必与近几年一些国外的体系传入国内有关(比如姿势恢复体系——PRI)。人接触到新的理论,便会有启发、有灵感。但是这些“新颖的观点”大多出于对其他体系的自行解读,实则并未研究透彻其本意,而且是在没有弄清科学常识的前提下就开始自由发挥,最后的结果只会是让别人更加困惑。
- 德国运动康复硕士、博士研究生,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学士
- 央视《挑战不可能》1-4季幕后技术专家组成员、龙脊康医疗特邀导师
《足部科学——基于功能解剖学的评估与强化训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