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一群年轻人决定成为“无意识狂欢的囚徒”

文化   2024-10-16 18:15   四川  

上月,在巴黎著名的蓬皮杜中心,为纪念“超现实主义”诞生100年,同名主题大展“Surréalisme(超现实主义)”开幕,这也是蓬皮杜中心闭馆翻修前的最后一展。


蓬皮杜中心的展览 图据IC


如今人们提到“超现实主义”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几乎都是那些光怪陆离的艺术作品。但在100年前,当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发表那篇著名的《超现实主义宣言》时,他首先考虑的其实是文学。


这篇宣言后来被视为超现实主义诞生的标志,但超现实主义文学却没能像艺术一样大放异彩。


或许因为它实在是太难懂了。






“只要人们依然相信生活,相信生活依然很不稳定,真正的生活会和睦相处,最终这个信念就会变得迷茫。作为永久的梦想者,人对自己的命运越来越感到不满,于是便艰难地全面检查自己所运用的对象……”


通过这句话,你能看懂作者要说什么吗?这是《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开头部分。事实上,从头到尾,在这篇两万多字的长文中,一个普通读者能看懂的部分少之又少。



在《超现实主义宣言》里,布勒东大致谈到了以下几个要点——

1、对现实主义进行了批判;

2、对梦境与心理活动的关联进行了讨论;

3、“神奇元素”对文学的重要性;

4、如何进行“自动写作”及其意义与价值;

5、对超现实主义未来的预期。


他也为“超现实主义”下了自己的定义: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


他还为这一定义做出了一些解释,诸如——通过这种活动,人们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或以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在排除所有美学或道德偏见之后,人们在不受理智控制时,则受思想的支配。


雷梅迪奥斯·瓦罗《天上的食粮》


“超现实主义建立在相信现实,相信梦幻全能,相信思想客观活动的基础之上,虽然它忽略了现实中的某些联想形式。超现实主义的目标就是最终摧毁其他一切超心理的机制,并取而代之,去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超现实主义将会为我们心不在焉的状态做出辩解,那正是在人世间我们渴望达到的境界。”


“倘若只是肤浅地考虑结果的话,那么许多诗人都会被人看作是超现实主义者,首先,但丁就是超现实主义者,在幸福的日子里,莎士比亚也是超现实主义者。”


达利《蜜蜂在石榴周围飞行引发的梦境,一秒钟前的觉醒》


你看懂这些话了吗?


看不懂也没关系,记住一个关键词:潜意识。超现实主义运动最初从文学创作起步,而布勒东等人推崇的一种创作方式就是潜意识写作,也即“自动写作”。


《超现实主义宣言》手稿


这种写作方式非常简单:撇开自己的天赋,不要考虑自己的才能……快速地写,不要有任何约束。


简而言之,就是心里想到什么就写下来,随便什么都可以。不要担忧自己脑海里此刻漂浮着的自言自语是不是毫无意义,写下来就是了。布勒东认为哪怕极其微小琐碎的感知,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从很大程度上看,这正是超现实主义游戏最有意思的地方。”


朵拉·玛尔《无题》


布勒东当然也经常用这种方式写作。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可溶化的鱼》。他如此命名这部小说的原因是:自己的星象是双鱼,而“人将溶化到自己的思想当中”。


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是以下这样的句子——


“幽灵蹑手蹑脚地走进来。它迅速地瞥了一眼钟楼,沿着三角楼梯走下去。它的红丝绸袜向灯芯草垛投去一抹微光……在这个温和的地区,它为自己而感到迷茫。在野蛮星球乳汁的雪崩之中,唯独枯死的榆树和翠绿的梓树在叹息。一个果核在果实里爆裂开来。接着,舟状鱼游过来,它用身上的鳍蒙住眼睛,索要珍珠或裙子。”


“根本不需要那么久,就能把那事说出来,也不需要流那么多眼泪,就可以去死,因为我早已算计过了。我统计了一下石头,大概有十来块石头。我把广告小册子散发给秧苗,但它们并不想要这些小广告。”


利奥诺拉·卡林顿《绿茶》


“在羽毛变色之后,鸟的外形也变了。它们被迫去过蜘蛛那样的生活,那种生活是如此迷惑人,我把手套扔得远远的。这副带黑色条纹饰的黄手套落在一片平原上,一座不牢固的钟楼俯瞰着那片平原。”


“我们是无意识狂欢的囚徒,狂欢活动在大地深处继续进行,因为我们已经开采了许多矿井和地下隧道,通过这些隧道,我们一大帮人钻入城市地下,想把那些城市都炸掉。”


盯着这些文字多看一会儿,你或许也会觉得自己快要安静地疯掉。就算是描述不为什么的梦境,都显得过于支离破碎和缺乏最起码的逻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布勒东还是个17岁的少年。这场战争导致超过1000万人丧生,给当时的欧洲留下了一道巨大的伤痕。


最初,一群为了躲避战火逃到瑞士的文艺人士创立了玩世不恭的“达达主义”,以荒诞来回应无理性。到了1920年代早期,曾是达达小组成员的安德烈·布勒东和保罗·艾吕雅等人脱离了达达运动,成立了超现实主义团体。


早期超现实主义团体(前排左二为布勒东,前排正中是达利)


1899年,弗洛伊德出版了那本著名的《梦的解析》。在他的带动下,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在欧洲发展和流行起来。超现实主义者们也被这种全新的心理分析法深深吸引,希望在创作中通过积极探索潜意识和挑战理性思维来寻求政治和个人革命。


这种在我们现在看来十分荒谬的“自动写作法”,放在当时绝对是非常前卫和大胆的尝试——他们渴望通过不断书写头脑中随机浮现的语句来挖掘深藏心中的潜意识,在清醒的时刻重现做梦的过程。


勒内·玛格里特《光之帝国》


然而,文字的意义,本就是用于将人模糊不明的感受和想法,整理并表达出来的。好的文字和表达会让读者们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但说不清楚的心意,是一个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


用“自动写作法”写出的文字则直接将感受铺陈,没有梳理、没有总结,将文字一股脑倾倒在纸面上,让读者面对这些支离破碎的段落,在毫无逻辑关联的句子中来回寻找,试图给上下文建立起勉强的逻辑关联……


格蕾丝·拜尔索普《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


真是令人绝望的一种阅读体验了,可能也是超现实主义文学没能发扬光大的原因之一吧。






不过,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布勒东有一句预言十分精准:无意识写作法所制造的超现实主义气氛尤其适合于产生更美的图像。


将那超越现实的梦境用最直观的画面表现出来,不是更好的方式吗?


伊迪丝·里明顿《博物馆》


1925年11月,首次“超现实主义绘画展”在超现实主义诞生一年之后在巴黎皮埃尔画廊举行。展览展出了让·阿尔普、马克斯·恩斯特、胡安·米罗和曼·雷等人的作品,轰动一时。


1926年,萨尔瓦多·达利抵达巴黎,经毕加索的介绍进入了超现实主义的圈子,很快大放异彩。他对超现实主义的前卫精神推崇备至,在其自传《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中,达利也讲过自己那件经典作品《龙虾电话》的创作灵感:“我很好奇,为什么当我在餐馆里点烤龙虾时,从来没有接到过煮熟的电话……温暖又令人讨厌的电话却没有放在装有碎冰的银桶中。”


萨尔瓦多·达利《龙虾电话》


1927年,勒内·马格里特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了个展,并在同年移居巴黎郊区。短短两三年时间,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便如火如荼地在欧洲的文化中心展开。


进入1930年代,超现实主义开始向大洋彼岸传播:1933年,著名雕塑家贾科梅蒂和当时已经是明星的达利在纽约举办展览;1936年,“国际超现实主义展”在伦敦举办。这一年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也举办了“奇幻艺术: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展览。


胡安·米罗《加泰罗尼亚农民的头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超现实主义最为兴盛的“巅峰时期”。随着1939年战争的爆发,巴黎的超现实主义团体逐渐解体,艺术家或流亡海外,或各自回国。他们中许多人(布勒东、达利、杜尚、恩斯特、唐吉等)去了纽约,推动纽约成为下一个超现实主义重镇。


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甚至还通过布勒东等人扩散到了拉丁美洲:1940年1月,秘鲁诗人、画家塞萨尔·莫罗和奥地利艺术家沃尔夫冈·帕伦联手在墨西哥城举办了一场超现实主义国际展览。著名墨西哥艺术家迭戈·里维拉和弗里达·卡洛的作品也出现在这场展览上。


马克斯·恩斯特《壁炉天使(超现实主义的胜利)》


1966年9月,安德烈·布勒东去世。1969年,布勒东的接班人让·许斯特在《世界报》上发表文章,指出“超现实主义运动已经没有任何内部的一致,我的一些朋友和我本人……决定将它放弃,它和我们再也没有关系”,算是从某种形式上宣告了这场运动的结束。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运动之一,超现实主义运动早已从最初的风起云涌,渐渐转为更辽阔、深远的波浪,对文学、艺术、电影和时尚等领域持续产生影响。


池田龙雄《家族,鸟与兽的编年史


或许正如著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克斯·恩斯特所预言的那样:超现实主义运动最持久的遗产就是“超现实”这个词本身。


这很超现实。




撰文 雪阳



红星新文化
红星新闻出品,红星文化频道旗下栏目。触摸文明记忆,抵达思想现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