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是鲁迅的生日,好巧不巧,一百年前鲁迅43岁生日这天,也就是1924年9月25日,在这天下午一点过,杭州西湖边的雷峰塔突然倒塌。
当时报刊所登载之现场照片
听闻此事后的鲁迅,写了一篇名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曾是中学生必读的课文。很多人从这篇文章知道了白蛇、许仙、法海和这座塔的民间故事,但对于雷峰塔的真实历史,却所知甚少。
直到本世纪初为原址重建雷峰塔而进行考古遗址发掘,才终于确知雷峰塔竣工于公元977年。如果古塔也有生日,那雷峰塔就是在离千年寿辰还差数十年时崩坍。如今虽然重见“雷峰夕照”,但毕竟已经不是原来那座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塔了。
今年7月21日的“雷峰夕照” 图据 视觉中国
雷峰塔倒掉前,并没有多少征兆。当时杭州蕙兰中学学生胡兰成,多年后在《今生今世》里提到:“……一个星期六下午在白堤上,忽听得一声响亮,静慈寺那边黄埃冲天,我亲眼看见雷峰塔坍倒。”
目睹雷峰塔坍倒的,还有世家子弟俞平伯的夫人、二十九岁的许宝驯。她晚年回忆:“前数天塔上宿鸟惊飞,待轰然一声后,见黑烟升起,于是杭人群拥塔下捡砖觅宝。”因为住在西湖对岸相距甚远的孤山俞楼,俞平伯赶到现场时已是下午四点。
民国时期西湖全景照片 图据视觉中国
其时,由于沪浙大战的缘故,当天西湖上游人寥若晨星,但雷峰塔一倒,众多游船争相奔向西湖南岸的夕照山,杭州一时有万人空巷感。因为散落的塔砖中部分为空心、置有建塔时所藏之佛经卷,所以抢砖者蜂拥而至。俞平伯在《记西湖雷峰塔发见的塔砖与藏经》中记述,“亿砖层垒作峨峨黄垅而已。游人杂沓,填溢于废基之上,负砖归者甚多。”
俞平伯自己拿了一块藏经砖准备日后作砚台用,而许多村妇已满载而归。再加上“藏经砖”被讹传为“藏金砖”,因而到第二天夜半仍然有千余人蜂拥而至。附近的净慈寺僧人不忍经卷流入俗人之手,于是各自加入捡拾队伍,最后将其所捡得的经卷集中焚化。而因此现世的经卷,后来在古董市场上一度卖到两千银元。毕竟除了敦煌卷子之外,五代的经卷也是可遇不可求。
鲁迅在写《论雷峰塔的倒掉》时,现场早已从喧闹不已变成鸦雀无声。之后的几十年里,雷峰塔废墟上瓦砾满坡、杂草丛生。每逢日落,残砖衰草对着斜阳余晖,正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落寞感。等到沉寂的废墟再度响起人声,已是2000年2月考古队进驻现场进行考古发掘之后的事了。
当代西湖景致 图据视觉中国
一开始的雷峰塔是什么样子,苏轼是见过的。公元907年钱镠建立吴越国,割据两浙。钱镠的孙子钱俶崇信佛法,因而在970年建造六和塔之后,又花六年时间建起当时称为“皇妃塔”的雷峰塔。塔竣工后一年,钱俶就赴汴梁纳土献地,吴越从此被北宋纳入版图。1071年和1089年,苏轼两次赴杭州为官,眼中所见的雷峰塔为五层,塔心为砖,塔身有木质构建可登临而上,塔下建有附属的寺院。
而雷峰塔在短短几十年后就遭遇兵燹:1120年,方腊因为宋徽宗“花石纲”揭竿而起,聚众三十万攻下杭州。方腊虽然被后来的抗金名将韩世忠生擒,但雷峰塔的塔院在战火中被毁、木构也受损。
等到宋高宗以杭州为都之后,雷峰塔也得以整修。1171年,僧人智友发愿募款修塔,经过二十余年直到1195年才修缮完成,雷峰塔从此焕然一新,香火盈门。从南宋画家李嵩大致作于十三世纪初的《西湖图》中,可见雷峰塔的盛景。这也是今天所见最早的、火焚之前的雷峰塔形象。
《西湖图》,现藏上海博物馆
南宋被元取代,元又被明代替,雷峰塔的繁盛虽然消失已久,但塔本身却始终存在,偶尔遭一次雷火也无大碍。直到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侵入杭州时怀疑塔中有伏兵,于是纵火焚塔,将塔身四周的木构完全烧没。明代万历时画家周龙于1608年所绘《西湖全景图》上,雷峰塔已是残塔。
经过第二次大火之后,雷峰塔再也没有重修,就此苟延残喘直到四百年后倒塌。康熙也好,乾隆也罢,下江南游西湖看到的都是千疮百孔的残塔。虽然破败,但游人却一直不减。1918年9月29日,徐志摩逛了雷峰塔,当晚在日记中写道:“……我从不曾去过,这塔的形与色与地位,真有说不出的神秘的庄严与美。塔里面四大根砖柱已被拆成倒置圆锥形,看着危险极了。”
1919年时的雷峰塔 西德尼·甘博摄
塔砖被拆是人为所致。清末乡人造作谣言,盛传雷峰塔砖有利农蚕且辟邪宜男,于是愚夫愚妇纷至沓来,当局一度在塔边修筑围墙也于事无补。年久失修加上失砖不断,雷峰塔终于没能挺到一千年。倒塌当天有目击者记录:“塔欲倒未倒之际,遥见塔脚微起黄烟,疑是野火方起,既而忽如黄雾迷天、殷雷震地,久之烟消雾淡,但见黄土一堆。而敦庞大塔,不知何处去矣。”
倒塌当天也是农历八月廿七孔子诞辰,由此文士多将雷峰塔之倒掉与国家的衰落、文化的衰亡联系在一起,普通民众则关注军阀孙传芳这一日自闽袭浙、抵达杭州的事实,总之都觉得这确属不祥。只有鲁迅在一个多月后著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以雷峰塔为法海恶势力镇压自由恋爱白娘子的象征,“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其实雷峰塔与蛇的关系,既是由来已久,也属造作附会。
《淳佑临安志辑逸》中记载,雷峰塔在方腊起事中被火烧之后,宋高宗建炎末年一度差点被拆掉,“有司欲毁之,度其材以修城,忽巨蟒出绕其下而止。”这是雷峰塔与蛇联系在一起的最早记载:因为巨蟒的护佑,雷峰塔才没有被拆掉去筑城。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杭州人田汝成编纂的《西湖游览志》记载:“俗传湖中有白蛇、青鱼两怪,镇压塔下。”这是出自杭州本地文人之手的最早的、直截了当地讲“白蛇”被镇压在塔下的文字记载之一,“ 塔镇蛇妖”之说由此开始传播。
在明编话本《西湖三塔记》中,出现了白蛇化身为人以身相许、最终被镇压于塔下的情节,但这里的塔并非雷峰塔,而是苏轼疏浚西湖时建在湖中的三塔,即今日的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景区,所见之塔为明代所建 图据视觉中国
到了冯梦龙(1574—1646)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雷峰塔才明确成了镇压蛇妖的所在,白蛇的形象比《西湖三塔记》中更加人性化、正面化。
清乾隆年间的方成培,则进一步将白蛇传说加工改写为《雷峰塔传奇》,继续加入“断桥”“端午饮雄黄”“求仙草”“水漫金山”等情节。因在乾隆南巡时献上,蹭了“御览”的由头,致使白蛇故事很快传播开去。
等到从昆曲、京剧、川剧、粤剧都有《白蛇传》上演,许仙、白蛇的故事也就跻身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直到上世纪末都还不断产出《新白娘子传奇》又或徐克《青蛇》等诸多衍生作品。
雷峰塔造型的发艺 图据:视觉中国
鲁迅和胡兰成虽然年龄相差二十多岁,但童年时所听的都是同样的白蛇故事,因此对雷峰塔心怀不满也就不足为奇。意犹未尽的鲁迅,在半年后的1925年2月又写《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跟上一文不同的是,这一次鲁迅重点在鞭笞国人的“十景病”“八景病”,即所谓的哀叹“现在西湖十景可缺了呵”。
十景之名,其实正是源于南宋画院的西湖山水画题名,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最早记载“西湖十景”名目。南宋遗民吴自牧《梦粱录》中,十景之一的雷峰塔还称为“雷峰落照”,但在元初就已改称“雷峰夕照”。在清朝两江总督李卫命人编撰的《西湖志》里,对其赞美有加:“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坠,虽赤城栖霞不是过也。”
虽然鲁迅不认可,“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但也许是鲁迅去的那天天气不够好。
清代董邦达《西湖十景图卷》(局部)
而且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于《语丝》刊发半个月前,就已经知道雷峰塔不是他文章里写的又名“保俶塔”——但他就是明知硬伤而不改,致使后来许多人就此以为雷峰塔即保俶塔。其实保俶塔在西湖北岸的宝石山上,与雷峰塔遥相对应,“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雷峰塔倾圮后,西湖风景线上的对称便不复存在。
虽然鲁迅对雷峰塔倒掉拍手称快,但同时也有人呼吁重建雷峰塔。1926年7月,孙传芳已领头发表重建雷峰塔募捐的启事。1935年,梁思成提出不但宜重建雷峰塔,而且最好恢复至明嘉靖之前未遭火厄之前的情状。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园林学家陈从周、雕塑家刘开渠、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都呼吁修复雷峰塔。
明代谢时臣(1487~?)《西湖春晓图》(局部),近为雷峰塔
但鲁迅的影响仍然在。1988年,老诗人公刘著诗《雷峰塔》,不支持修复。按鲁迅的逻辑,“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但反驳者同样有话说:因为房子终究要倒,就因此不修房子?人也终究要死,那还吃什么饭?范仲淹千古留名的《岳阳楼记》,当时的岳阳楼不就是又“重修”又“增其旧制”的吗?雷峰塔镇压白娘子不过是后世文人的附会,鲁迅你借题发挥可以,但跟苏轼所见的雷峰塔有什么关系?
随着时代发展,终究是重建的意见占了大多数。2000年因为要配合雷峰塔重建工程,雷峰塔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展开。从雷峰塔下的地宫中出土了多件文物,包括佛像、佛经石刻和日本钱币等。
雷峰塔地宫出土文物 图据:视觉中国
2002年10月25日,新雷峰塔竣工,塔内以《白蛇传》故事为装饰场景以为特色,而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也已从语文课本中退场。
雷峰夕照的美景,跟雷峰塔一起从落成以来传承了一千年;白娘子的传说,从明代后期以来传承了三四百年;鲁迅的文章,从民国以来传承了一百年。时间是公平但无情的筛子,不同的时间,可能誉满天下,也可能谤满天下,人如此,塔也如此。
文丨 C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