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年轻人开始重新阅读史铁生的作品,他的散文集《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再次受到热捧,其中的经典语录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在抖音上,与史铁生相关的讨论话题播放量已突破30亿次,相关视频累计超过18.6万,增长率达到192%。
那么,为何一位已故十四年的作家能够激起年轻人的集体追忆和重新阅读的热潮呢?在当今社会,年轻人普遍面临着就业、购房、婚恋、社交等多重现实压力,随之而来的焦虑和孤独感挥之不去。在丧文化盛行的当下,史铁生的文字却如同一股清流,给予人们力量。这份力量源自于他坦诚地展露自己的内心,向世人展示一个深陷困境的人是如何努力向上攀爬的。
他勇敢地面对苦难——“既然苦难把我推向了悬崖边缘,那我就在这边缘坐下,顺便欣赏悬崖下的流岚雾霭,为你唱一支歌。”
他直面命运——“就命运而言,不必谈论公平。”
他直面死亡——“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必将到来的节日。”
史铁生曾说:“有些事情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那就把它们写下来吧,“写作是一种救赎,它让我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同样在写作中找到救赎的还有作家刘亮程。他8岁丧父,母亲独自抚养五个孩子,度过艰难的童年。但写作给了他重新开始生活的机会。他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创作了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出版后震撼了文学界,并持续畅销20余年。
他在写作中回顾了荒凉的村庄和痛苦的童年,正如他所言,“这场关于家乡和童年的写作,让我成功地修正了自己的童年,将它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战胜痛苦的最佳方式就是勇敢地面对它。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直面生活的挑战,写下了充满哲思的语句,不仅治愈了自己,也治愈了无数读者。许多读者也开始拿起笔,记录下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许多人而言,小说可能过于沉重,诗歌可能过于轻盈,而散文则恰到好处。小说和诗歌的写作可以让人隐藏在文字背后,但散文写作不同,它要求作者真诚地将自己展现在读者面前,坦露内心,也让我们更好地审视和安慰自己。当然,这种自我表达和内心探索的旅程,不仅仅局限于史铁生和刘亮程这样的文学大家。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散文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疗愈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在繁忙与喧嚣之外,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静谧之地。
当我们拿起笔,开始在纸上或屏幕上敲打出自己的思绪时,仿佛是与自己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那些平日里被压抑、被忽视的情感和想法,在文字的引导下逐渐清晰起来,如同被阳光照亮的角落,不再阴暗潮湿。
散文的魅力,在于它的自由与灵活。它不需要像小说那样构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也不需要像诗歌那样追求韵律和节奏的美感。散文只需要真诚地表达,无论是关于生活的琐碎、内心的挣扎,还是对世界的感悟和思考,都可以成为笔下的风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更加细腻地观察生活,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我们开始懂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散文集,由无数个瞬间、无数个片段组成。而这些瞬间和片段,正是我们成长的见证,也是我们灵魂的印记。
因此,不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用散文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和思考。或许你会发现,那些曾经看似平凡无奇的日子,在文字的润色下,竟然变得如此生动有趣;那些曾经困扰你的问题和烦恼,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也逐渐找到了答案和出路。
最终,你会发现,散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教会我们如何以一颗平和而敏感的心去感知世界,去拥抱生活,去珍惜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