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黎 瑛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咏物之作。小小的苔花,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不输高贵的牡丹,用坚强和努力盛开成一朵朵缤纷的花朵,而这正如那些投身三线建设事业的普通职工,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像苔花一样扎根在三线厂矿这个大舞台上,看似不起眼,却努力用平凡书写着伟大,用坚守描绘着希望,用奋斗绽放着光芒。为了进一步了解黄河厂作为三线建设企业进入80年代前后的职工生产生活情况,我们编辑组电话采访了陕西省九届人大代表、原黄河工程机械厂机加车间青年磨工王虹。
王虹,1987年从技工学校毕业,来到黄河工程机械厂机加车间磨工岗位,她努力克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差别,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工作岗位,认真学习钻研,攻克一道道难题,为企业年节约资金14万元,因此先后多次被评选为黄河厂生产能手、节约能手、厂级先进生产工作者、厂级质量先进个人、工厂劳动模范等。1996年,陕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她“陕西省职工跨世纪劳动竞赛标兵”殊荣。1997年,她又当选为陕西省九届人大代表。
主编、责任编辑孟江海、副主编黎瑛合影
在技工学校时,王虹就了解到黄河厂作为一个国家三线建设时期新建的重型工程机械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当她以青年学徒的身份投入工作岗位,看到黄河厂在华阴落地生根、日新月异、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更是深深体会到第一代黄河厂的建设者们抛家舍业、攻坚克难,在一片乱石荒滩上建设黄河厂的奉献与奋斗,牺牲和付出。那时的她就下定决心,定然要紧随老一辈黄河人的脚步,扎根生产一线,脚踏实地,力争用自己的知识和双手,为黄河厂的发展繁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当年轻的王虹收起色彩亮丽的时装,穿上了单调笨拙的劳动布工作服﹐用呆板传统的安全帽轻轻束缚起飘逸的长发,戴上只露出双眼的防尘口罩走进车间,望着眼前一台台笨重呆板的机床和一堆堆冰冷坚硬的铁块,看着老师傅们日复一日在机床上重复做着枯燥单调的工作,耳边不断传来一声声聒噪刺耳的机器转动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顿时让她倍感失落,尤其是听到和自己同时进厂的部分工人找关系改行调走,她也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坚持与执着是否值得。
黄河厂ZL5OC轮式装栽机
带着忐忑犹豫的心情,王虹开始在老师傅的带领下慢慢熟悉工作。日子一天天过去,当她目睹工人师傅们满身油污、灵巧娴熟地操控机床,将一件件合格的零部件从机床上卸下来,看着他们无惧脏累、加班加点、辛勤工作的身影,感受着工人师傅们勤奋认真、安心本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听闻熟识的姐妹在平凡的工作中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捷报频传的消息,想到第一代建设者为了国家三线建设抛家舍业、艰辛创业、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她幡然醒悟,毫不迟疑坚定最初的决心,毅然选择扎根一线,坚持当一名普通的操作女工,通过持续不懈滋养初心,汲取奋进力量,力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黄河厂厂志(1968—1985)
选择了磨工岗位的王虹通过生产实践,深深体会到技工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岗位实际操作需要。她在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的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学习了《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材料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专业书籍,并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由于她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作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汲取先进经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她在磨工岗位上的操作技能逐步娴熟,加工的零件精度和质量得到了成倍提高。经过不懈努力,她很快就取得了高级工等级证书,而这更加激发了她坚守一线、爱岗敬业的决心。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她又参加了西安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函授学习,为以后更好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黎瑛,华阴市交通运输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