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之金玉良缘》8月上映,如愿扑街。
很少有一部电影,在拍之前就没人看好、拍的过程中无人问津、排期时就被预言要扑街、上映后发现毫无反转、毫无抵抗力地如愿扑街,历史上再烂的电影,也存在“毁誉参半”,只听到一片骂声,无人叫好,除了这部只怕是没别人了。
这次的导演是胡玫,曾经执导《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大江东去》、《乔家儿女》,部部都是历史、年代大剧,何以会趟《红楼梦》这滩浑水?
要知道,87版以后,每一部新拍的《红楼梦》,都在力证上一部比自己更优秀。
李少红2010版被骂了整整十四年,如今终于来了一个人,将她拉出泥沼,自己走了进去。
其实每个文艺工作者都很自恋,永远觉得自己的镜头语言和影视技法天下第一,拍出来的必是出类拔萃的传世佳作。
这很像是女人遇见一个渣男,无论你如何劝她,这渣男前面换过多少女友,从没有过一个成功与他长久厮守,都没有用。
她必会觉得自己是最最与众不同的那一个,会是这渣男的最后一任。
不试一试不会罢休,不撞南墙不会罢休,不扑街不会罢休。
我极少会如此尖酸刻薄,只是因为《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每每深夜失眠,都会打开看几眼,而且很神奇,无论从哪一页翻开,都会无缝衔接的继续看下去,每隔几年还会整部重读,我无法忍受他人假创作之名对这部著作做不负责任、任性而随意的改编和解读。
《红楼梦》最早的改编应该是1962年的越剧电影,演员汇集了越剧届顶流的半壁江山,黛玉王文娟、宝玉徐玉兰、宝钗吕瑞英、熙凤金采凤、贾母周宝奎,这一版从黛玉进贾府开始叙述,到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结束。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控诉了封建礼教对感情的扼杀。
其实这部电影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阶级对立鲜明,黛玉代表贫下中农,宝钗则是地主资本家小姐,王熙凤沦为资产阶级打手和帮凶。
这部电影之所以被奉为最早的经典,除了唱腔唱词之优美、服化道之精致至今无人能及外,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看过《红楼梦》原著的人毕竟少,大多只能凭戏曲作品管中窥豹。
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部电影仍旧影响深远,我为什么这么说,无论你是八零后、九零后还是零零后,只要你没有看过原著,在你的印象中,宝钗就是绿茶婊、马屁精,王熙凤就是笑里藏刀、不择手段,贾政就是封建卫道士、伪君子。这些根深蒂固的印象,都是源自这部奶奶妈妈们深爱的62版《红楼梦》。
最著名的一版《红楼梦》就是1987年王扶林导演的36集电视剧,几乎是“鼎一国之力,助一剧成功”。聚集了当时最著名的红学家、全国海选演员、封闭培训三年,用做国家级重点项目的方式拍一部电视剧,所以该剧没道理不成功,它的成功也无法复制。
当时几位主角黛玉陈晓旭、宝玉欧阳奋强、宝钗张莉在此之前籍籍无名,一夜成名天下知,却没想这也成为他们的职业最高光。
角色成就了他们,也禁锢了他们,起点即是高点,也是终点,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这部剧也可能是红学家太多太著名,各自都觉得自己比续写的高鹗更了解曹公的《红楼梦》,商量到最后干脆把后四十回全盘推翻,凭着原著开头几句“判词”的提示就改写了故事走向和人物结局。
摒弃“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这些唯心糟粕,完全定位唯物现实主义,就是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宝玉娶了宝钗后,为了心中的白月光从此对宝钗怒目而视、形同陌路,但是要知道,书中这两人结婚后可是度过了很长一段伉俪情深、琴瑟和鸣的甜蜜时光的。
将人物关系和最终结局完全变成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对封建旧礼教的泣血控诉,最终资产阶级抄家灭门、自取灭亡。
原著中最最唯美的一段恰是在最后一回,宝玉乡试后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不知所踪,贾政官复原职后离家赴任,客船行至异乡靠岸停泊,那天乍寒、下雪,贾政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红色斗篷,向他倒身下拜,却是宝玉。贾政吃惊的问他可是宝玉,那人并不言语,似喜似悲……尔后飘然登岸而去。
多么凄美、多么悲怆,无论看过多少遍,每次看到这一段,都会潸然泪下。
如果说87版其他逆天改编都能忍,那么结尾处将一个“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宝玉活生生变成胡子拉碴、衣衫褴褛的乞丐,我是真不能忍。
无论如何,岁月都是最好的滤镜,三十多年过去,多年媳妇熬成婆,如今谈起红楼必奉87版为宝典,谁说不好都跳脚。
还记不记得我前面说过,87版以后,每一部新拍的《红楼梦》,都在力证上一部比自己更优秀。没错,87版从什么时候口碑开始一路向上的,是二年后,也就是1989版六集电影《红楼梦》上映后。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相当于拍了六部电影:第一部宝黛相会、第二部黛玉葬花、第三部凤姐泼醋、第四部二尤惨死、第五部晴雯夭亡、第六部宝玉化石。北影厂投拍,谢铁骊导演。
放在如今,是不可以想象的事儿,票房怎么保证,票房没保证怎么排片、怎么分成?头一部没打响,后五部能不能上映都是问题。但是在当时,竟然做到了。我当然没在影院看,是好些年后在中央六台看的。
这部电影尊重了原著的寓意:《红楼梦》就是一场人世的幻梦。
据说预算比剧版多出两倍,所以服化道更加精美。
宝玉由18岁的女演员夏菁反串,当时也曾有一些争议,但是老实说,寻找这样一个容貌俊美,又不娘娘腔,既“痴”却又不“呆”的男孩子,难于上青天,至今为止三十多年都没有成功过,欧阳奋强的成功其实也全靠后来者们衬托。
我个人认为夏菁塑造的宝玉是相对成功的,她的长相比女孩子英气,扮相比男孩子更秀美贵气,而且因为是女孩子,所以和其他女演员配戏时可以毫无顾忌地亲昵嬉闹,她本人又是越剧演员,形容步伐挺拔有型。所以看到半程,几乎是忘了宝玉是女子所扮。
黛玉是陶慧敏,就是后来《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妻子的饰演者,当年可是绝代风华,一等一的古装美人。她的美貌完胜剧版的黛玉,老实说,当年剧版的定位“病弱”有余而“美貌”不足。
王熙凤的饰演者是刘晓庆,据说是众望所归的不二人选,但也正是因为担负的期望值太高,本人也想和剧版一炮而红的邓婕决一高下,于是就——用力过度了。
彪悍有余而娇媚全无,反倒更将邓婕拱上“天选凤姐”的神坛,从此一骑绝尘了。
相比剧版配乐,我非常喜欢电影版的古典背景音乐,至今都能哼出来。
只可惜这六部电影被电视剧版完全掩盖,几乎无人知晓。
最饱受争议的是2010年李少红版《红楼梦》。
筹拍期间就掀起红楼选秀大戏,继而原本的导演胡玫撂了挑子,是的,你没听错,就是这位24版的导演胡玫,现在你理解为什么她说今年这部电影倾注了20年的心血了吧。
后来李少红接了这个烂摊子,哦不,是接力棒。风波仍是不断,资金告急、大幅度换角……
九九八十一难后,终于出了定妆照,额~
这部剧早已被骂出天际,多说无益,我只举个小小的例子。
王熙凤演技好不好,“酸凤姐大闹宁国府”这一经典名段就是唯一的试金石,其他片段都可以混,唯独这一出,一骂、二哭、三诉苦,情绪如山一般连绵起伏,台词对白如海一般汹涌喷薄,这靠的不是天赋神力,而是千锤百炼的演技。
姚迪够美,但是气场明显弱了,气息也根本接不上,台词说着说着,简直就要断了气去。
据后来姚迪自己解释说,她原本一直是备演林黛玉的,后来才被分配演王熙凤。好家伙,原来如此重要的角色也可以是随机的,那最后呈现的效果和结果,不是始料未及,而是该当如此。
这部剧豆瓣评分至今只有5.8,岁月滤镜似乎对它不起作用,但是我想,24版《金玉良缘》出来后,李导演多多少少会有些释怀了。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有一版《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突然发现黛玉初进贾府和宝玉相识,正是这个年纪啊。
这部剧刚一出现,觉得是一群小朋友闹着玩儿,用看“票友”的性质看表演,没想到真的吓一跳,这个年纪的天真烂漫、两小无猜、心无旁骛、对喜欢的人不掺任何杂质的喜欢,这种感觉,成年人模仿不来。有些情感和眼神,曾经沧海、过尽千帆,永远回不到当初。
最后再说回《金玉良缘红楼梦》,毫不夸张,这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仿佛在放肆嘲笑原著读者的期待。
人生就是一场取舍,拍电影也是,有限的116分钟,你究竟要选取一个怎样的主题,想要概括全局,这不是褒扬原著,而是在亵渎。
艺术家所创作的影视作品,藏着她个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全员恶人,满盘诡计,一部写尽人性却又充满了对人性悲悯之情的宏大巨著,导演竟只看到阴谋。
这就是她号称花了二十年时间对《红楼梦》呕心沥血的解读,在此之上,讨论黛玉美不美、服化道精不精、剧情雷不雷的已经没有意义了(以下至少省略500字)。
到今天为止《金玉良缘红楼梦》的票房只有四百多万,希望未来所有的影视工作者在这场商业和艺术的双双失利中能够谨记一条铁律:《红楼梦》是文化自渎者最大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