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我的阿勒泰》,短短八集的长度令人感动,其实在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没有紧张抓人的矛盾情节,没有汹涌澎湃的爱恨纠缠、甚至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事框架,这部剧究竟是靠什么吸引了观众。
年轻还尚未成为作家的李文秀,在城市打工失败返回母亲谋生的阿勒泰地区,邂逅当地居民哈萨克青年巴太,当她爱上他并决定余生陪伴他留在祖辈留下的牧场中,而他却离开了阿勒泰去了城市。
说是爱情剧,其实算不上,剧中的爱情浅尝即止;说是风光片也谈不上,几个有限的大背景只能说很唯美,却远远算不得波澜壮阔;说是年代剧更不是,时代背景很模糊。
短短八集,其实记录了一个哈萨克老牧民一步步失去精神家园的过程,先是失去了大儿子;尔后儿媳改嫁带走一双孙儿;而唯一的小儿子并不愿留在草原共同照看牧场,为了独自将牧场撑下去,他不得不变卖一半的牛羊,最后他还失去了苦苦珍藏的猎枪。
剧集最后,苏力坦沉痛地对儿子巴木说:我喜欢的生活一样样地消失了,鹰不能养了、猎不能打了、枪也要没收了,大家转场,也不再走仙女湾小道,都开着车走公路,你也不想放牧,这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我想不通。
是啊,不仅他想不通,我也想不通,不说别的,当初如果没有苏力坦的猎枪,李文秀母女恐怕早就入了狼口,牧民不可以拥有猎枪,遇到狼群,难道让他报警不成?如果有猎枪,破坏草原盗挖虫草的窃贼也根本不敢踏入牧区半步,猎枪不仅仅只是用来打猎,更重要的是可以保卫家园。红歌里不是还唱了: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是猎枪…抑或是觉得恰逢当今之盛世,连豺狼都该识相地躲开。
苏力坦的沉痛其实并不是他个人的沉痛,反映出的实则是长久以来传统文化的沦落、民族信仰的消亡以及精神世界的逐渐崩塌。
在此之前我们并不熟悉新疆,更不了解阿勒泰,游牧民族只是生活在书本画卷中的模糊身影,他们在朝外看,而我们在朝里望,古老的民族在一个个传说里、一幅幅画卷中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直到看到这部剧,近距离直观的展现了一直以来不为人熟悉的传统游牧民族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在面对新时代猝然到来时所处的困境和心中的迷茫,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是牢牢坚守世世代代的传统还是摒弃过去拥抱全新的未来?八集的电视剧并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所有的疑问也没有答案。
都说看完这部剧集令漂泊的人有返乡的冲动,但其实,看完你会觉得,家乡的人更想逃离那片土地。
青年巴太始终不愿意留在草原牧区帮助父亲打理牧场,剧集的开始他就在青岛一家马场做驯养员,大哥死去后父亲只剩下他这个唯一的儿子,帮助父亲经营牧场照顾牛羊放牧是他的责任,也是世世代代的宿命,但始终都不是他心甘情愿的选择,最终父亲成全了他的志向,放他回马场继续做驯养员,而自己则被迫卖掉了大半的牛羊顽强的独自将牧场支撑下去。
巴太无非是觉得余生被困在如牢笼般的牧场,埋没了志向,而回去马场工作,难道不是进入了另一个牢笼,换了一个方式被困住了而已,仍旧是养马为生,然而这个地方比起那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要逼仄的多的多了,不晓得工资高不高。
脑海里始终会浮起蔡崇达说过的那句话: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