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作为国产剧,主线当然离不开爱情。
巴太为什么会爱上文秀,这份爱有多深,用哈萨克文化来解释就是:人与人产生友情或爱情,是由于被看见,所以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就是“我清楚的看见你”。
这就好理解了,夏牧场方圆上百里,适龄的男女只有巴太和文秀,他们只看得见彼此,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产生了爱情。
牧场的广袤荒凉在年轻人心中引起空虚和渴望,此时的选择并非出于主动或者理性,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因为彼此其实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文秀的精神世界是与周围的人群隔离的,她只是沉浸在一种对周围环境的纯粹愉悦里,一望无际的草原、午时温暖的阳光、远处时隐时现的彩虹,这些对她来说都陌生而新奇,于是令她产生与此地某人持久建立亲密关系的错觉,但是当这个关系建立后,就如她和奶奶说的:又觉得没那么好了。
巴太对于文秀也同理,文秀是来自于异域的新奇事物,他虽然工作在青岛,但是接触马多过于人,爱马也多过于人。
后来巴太为了文秀杀死了自己最心爱的那匹名叫踏雪的马,并不是说他爱文秀甚于踏雪,而是那个时刻,文秀拖在马后危在旦夕,即便换作那个人不是恋人,他也必须那么做。
然而他在杀死踏雪后却从此与文秀不复相见,必是觉得踏雪的死全是因为文秀的冲动和任性(事实如此),这么看来,他更爱的,仍旧还是马。
那么就再说一个扫兴的话题——巴太是否会是一个合格的爱人?
他死去的哥哥并不是一个好丈夫,日日醉酒,直到醉死都没有给妻子买一块心心念念的搓衣板,而轮到巴太,嫂子嘱托他去买那块搓衣板,他同样未当回事,竟然还说:你就用手洗吧。所以,他日后会不会成为一个好丈夫也可见一斑了。
一部剧如果必须要有一个反派的话,那么这部剧里蒋奇明饰演的高晓亮算是一个吧。
高晓亮是文秀曾经的工友,后来流浪到阿勒泰,在夏牧场又与文秀的母亲张凤侠邂逅相恋,住帐篷、采木耳,美好浪漫的不像话,后来当他终于背叛了这段恋情,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并不是见不得别人好,也不是不相信凭空而降的爱情,而是这才符合真正的人性。
就如同剧集开始,高晓亮帮文秀讨回遣散费,他讨来300块,只给了文秀100块,你也可以说他坏,说他黑心,但是他本可以一分钱都不用给她,并不是他不善良,也不是他没有爱,而是有些人的善意和情感,真的就只有那么多。
张凤侠在夏牧场救了奄奄一息的高晓亮,她是他穷途末路时的一根水草,一线光明,他苦苦追随她,在帐篷中谱写了短暂的爱情诗篇。
那一个短暂的时刻,他对她的爱是真挚的,却不是他想长久拥有的,换言之,就如同他那100块钱的善良,不是没有,只是不多。
高中没毕业就出来讨生活,小半生的坎坷和艰辛就为了能出人头地、搞钱,帐篷中的柴米油盐无法支撑他骨子里对于物质的强烈渴望。这属于人类原初的欲望,大多数人都有,只是有些人一生都在学习怎样揣着这种欲望忍下去,抑或是没有遇到足够的诱惑,而他没忍住,因为他这半世的颠沛流离毕竟不是为了寻找一个知冷暖的爱人。
二个阿勒泰的异乡陌生人,成为彼此生命中的不速之客,迅速缠绵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做回陌生人,其实如果故事到此为止,就很好,偏要加上一个惨烈的结局,破坏了整体的美感。就好像是文秀和巴太的爱情悲剧,必须有什么人得为此负责,于是无限放大了另一个人的恶,献祭一个小人物来取悦观众,让人们体会到那种惆怅与舒畅并存的廉价快感。
不得不说,蒋奇明非常适合饰演这种有着亡命气质的小人物,带着满满的恶意的生命力。
很奇怪,他的角色始终游走在黑暗边缘,总令人忍不住想要一把拽住他,还忍不住要去原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