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剧透,敬请注意!)
这部电影中作为演员的胡歌无疑是成功的,他还创造了另一种成功,那就是演员完成了与电影情节的切割,也就是说胡歌无法拯救整部电影的平庸,但这部平庸的电影却不会拖累胡歌,他甚至还很有可能获影帝的提名。
从昔日的美少年李逍遥到羽扇纶巾的梅长苏到上海滩翻动乾坤的宝总,再到如今这个北漂失败返回故乡的落魄中年吴迪,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人在一场致命车祸后一点点的涅槃重生,回望来处,伤痕累累。
他用每个时期所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一个演员是如何定义每一个角色,而角色又是如何区分每一个演员的。
《射雕英雄传》中愚笨忠厚的郭靖、《伪装者》中玉树临风的富家三少、《琅琊榜》中羽衣翩翩的落难贵公子,《南方车站的聚会》中亡命天涯的盗窃集团小头目,当然,更完美的,还是《繁花》丛中那个柔情似水的阿宝。
一张好皮囊可以风姿绰约、眉目传情,也可以衣衫褴褛、遍体鳞伤。
电影中的吴迪坚决不承认自己已近中年,但是现实中的胡歌,已经心平气和地接受了岁月的馈赠,无论是鲜花,还是荆棘。
我们一行三人去看午夜场,原本三个都是夜猫子,我却在观影的过程中,一直担心另外两个人会睡着。
导演试图用逼近纪录片的方式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这让我想起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中的一个段落,翠芝和世钧的新婚之夜,宾客散尽、万籁寂静,翠芝突然和世钧说:“怎么办,你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你。现在已经来不及了吧,你说是不是来不及了?”当然来不及了,她说的话也正是世钧心里所想的,他佩服她有这勇气说出来,但是这种话说出来又有什么好处?
是的,我看完这部电影心头突然冒出来的就是这个片段。
说出来有什么好处?
我们知道真实生活是什么样子,迷惘而无望,大多数希望在希望来临之前就已经破灭了。但是,为什么要说出来?说出来又有什么益处?
吴迪事业失败返乡,遇到昔日同学高圆圆,同学是电视台记者,也在创作瓶颈中苦苦挣扎,看到吴迪,突然有了灵感,想要拍一个关于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家乡的纪录片。
你以为凭借纪录片可以让吴迪寻找到自我的价值?
你会失望,因为纪录片的题材被电视台某主任否了。
吴迪北漂期间写过一个电影剧本,高圆圆鼓励他拍摄成电影,一并提供摄影资源,你以为金子终于发光了吧。
你会失望,因为女主角(吴迪的母亲)突然离世,导致高圆圆情绪“莫名悲伤”,休假了,电影由电视台无良主任接手,不光窃取了艺术成果,还将片子和高圆圆拍摄的花絮拼接剪裁,导致面目全非、本意歪曲,吴迪被塑造成了创业失败返乡啃老一族,还遭到网暴。
吴迪的母亲年轻时是个文艺女青年,心中始终有艺术梦想,吴迪让母亲成为自己电影的女主角,还说服了母亲一直喜欢的男话剧演员做男主角。你以为母子二人终于相互成就彼此的艺术志向了吧。
抱歉你又会失望,电影未待拍完,母亲猝然死去了。
吴迪的父亲是个始终对任何人都不满意的落寞老年人,儿子一事无成、女儿待字闺中,妻子还有一个蓝颜知己,他自己也有一个按摩技师的相好,我私下觉得这一点缺陷反倒是平庸之外唯一的馀润。你以为在遭受生活巨变后终能上演一场父慈子孝的好剧码。
最终你仍会失望,父亲也死去了。
吴迪在历经种种煎熬后终于克服障碍,将电影拍完,父亲穿着逝去的母亲连衣裙的背影是全片最高光,那个模糊背影的长镜头融合了希望、眷恋、悲伤和不舍,你以为排除万难后完成的作品必会一鸣惊人、流芳百世。
但是,你又会失望,虽然死去的母亲凭借本片获得了某电影奖的最佳新人,但是对于活下来的人却没有任何实际的助益,吴迪最终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仿佛往俗世的生活中陷得更深了些(没有轻视劳动人民的意思)。
吴迪和高圆圆,曾经的同学,多年以后故土相逢,一个未婚,一个离异,因为共同的理想开始了频繁的生活交集,你以为他们最终会相逢相知且相爱。
你仍是会失望,没有任何铺垫的,高圆圆转身嫁了张鲁一。
也许导演是想还原生活原本的惨象,但即便是最现实主义的场景,也必须做出轻微的改变,用艺术手段赋予作品一丝光明的力量,否则,还真不如纪录片。
导演又像是非常害怕观众厌烦,为了始终令大家抱有希望,不断创造出无法得到满足的期待,最终却仍是让所有人失望。
一部电影的高潮部份未必一定要提供最有力或者是最悲怆的场景,但是不能一点都没有,因为它需要满足电影其余部份所创造出的期待,还要给观众心头带来重重一击,要么是惊喜,要么是刺痛,但是不能,什么都没有,那不是平淡,而是平庸。
看得出导演受了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步履不停》很大的影响,想要营造那种隐藏在死水之下不动声色的微澜,但是枝裕和擅长从细枝末节中捕捉细腻隽永的情感,一餐一饭、一花一蝶具有匠意和深意,点点滴滴、层层叠叠,最终汇成爱的喷涌。
没有这些细节的耐心解构,所有的情感便无法自圆其说,所以后面吴迪兄妹为父母扫墓,就是因为前期情感细节铺设不够,并未激起我心中的涟漪,如果一部剧情电影,连陡然出现的坟墓都无法令我感到悲伤,那么它所有的情感渲染无疑都是失败的,只能是编导一厢情愿的自渎罢了。
结尾的片段很有意思,分别三年后的吴迪和高圆圆在高速路的拥堵车流中相逢,毗邻交错,齐头并行,导演本想通过这个桥段展示生活本身的无奈和彼此错过的遗憾,也许还带着些许隐喻,预示着这段感情不能同行,却又无法错开,最终仍是只有一人决然前行。
可惜,因为前期感情的铺垫过于平浅,连隐约的情愫几乎都没有,导致分别后的重逢不仅没有伤怀,反而透着满满的尴尬,如果换了我是吴迪,即便是冒着和前车刮擦的危险也要毅然借道溜之大吉。
印象中的高圆圆始终以美貌著称,并未留下太多令人记忆深刻的艺术形象。这部电影是她息影多年的出山之作,为着她来的观众也多是为了看一看红颜是否已苍老,唯一这点,倒是相信不会令大家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