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重点:你做公众号的初衷是什么?
其实无论是什么,都必须有对文字的热爱,也就是说,你通过写文章能够得到快乐,这一点非常重要。
个人公众号圈粉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个、五个、十个……慢慢的到一百个,然后二百、三百、五百、一千……
那些动辄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粉丝的大V,老实说,应该身后都有一个牛逼的团队,而我们,都是孤军奋战,靠一支笔、一个漫长的深夜、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出来的。
更新速度同样不是重点,你哪怕日更,不是有感而发、用心写作,而是每日完成任务般的白开水之作,那么老实说,你有空每天写,读者都不一定愿意看。
还有为了骗取点击率取个夺眼球的名字,没有用,短暂会有人好奇心进来看一眼,立刻便会离开,阅读完成率,粉丝转换率仍旧等于零。
写文章赚钱?恐怕你会失望,我近期几篇文章的流水账:阅读量三万八,一百三十块;阅读量一万一,四十多;阅读量七千,二十几;阅读量过百的,二块多;阅读量几十,几毛。会有粉丝赞赏,但是也数量有限,所以,想靠公众号文章赚钱任重道远,现在耐心看文章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不是作者自己对文字的热爱,很难坚持下去。
半年前微信平台推出了一个新栏目:“问一问”,像是一道光,照进了作者昏暗的写字台。
“问一问”是个很好的新领域,起初我并没有当回事,有人在上面提一些问题,正好我看到,也正好感兴趣,就顺手回答了,没想到关注度非常高,阅读超过十万。
陆陆续续的回答了二三个月,开通了创作分成,老实说,收益大大超出了预期。
问一问的文章篇幅很短,不超过500字,对于公众号作者完全是降维创作,几乎利用碎片时间写一些即时的小短文就可以。
而且“问一问”的话题非常广:社会问题、热点新闻、娱乐八卦、突发事件,这个时候就需要作者时刻把握社会动向,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有时候小文章又会令你突然文思如泉涌,我们有时候缺的就是思路,问一问就会打开你的思路。
我是个影评博主,前期问一问平台曾经推出几个热门国产剧问题,我本不追剧,一来太费时间,二来国产剧实在(此处省略50字)。
但是为了平台,决定尝试,有时候作者和平台也是相辅相成,平台成就作者,作者襄助平台。
在几部热播剧中特为选了一部最短的8集《我的阿勒泰》,二天看完,写了几篇问答短文,阅读量和收益都十分可观。
然后觉得,一样写了,不如好好写一篇长文,一不小心写了好几千字,而公众号文章并不建议超过1500字,会令读者产生阅读疲倦,就干脆再分成三篇文章发表。
三篇公众号文章获得了很高的流量。也为我打开了一条创作的新思路:剧评。
前期奥运会,平台又有奥运问答,我写的时候有了灵感,顺便扩展了两篇相关长文,阅读量过万,当然也涨粉无数。
这一切,都来自于“问一问”的启发。
所以,不厌其烦的多刷一下问一问的各类问题,多思考和解答,寻找更多创作灵感,实现粉丝、收益双丰收。
关于内容,我是汉语言文学毕业,所以写文章属于天赋型选手,但是比较喜欢凭个人喜好,初衷是写电影评论,间杂会写一些生活感悟,疫情期间写过一个系列日记,个人觉得质量都很高,但是阅读量很一般,多则上千、几百,少则几十,偶尔会出一篇五万+的爆款,也就这样了,但是今年突然开了窍,把握热点,上映的新片必须点映第一天就看。第二天就写出文章,即刻发表,不能耽误一、二天,这个热度很快就没了,比一杯茶的热度消散的还要快。
我的意思就是:一个作者要获取高阅读量,不一定都能够自由创作自己想写的东西。
比如我是一个影评博主,我评论的经典电影,流量非常一般,因为大家没有兴趣去共情一部好电影的优秀,更想看影评人对一部烂片的吐槽。
就比如昨天的一篇《年少日记》的影评,我知道不会有流量和推荐,但是我就是要写,因为太喜欢这部电影了,阅读量果然创历史最低,却收到了10元的读者赞赏,证明仍是有人喜欢,就是这么奇妙。
反倒是抨击类的影评最好写,骂人总是简单的,但是这里就有一个矛盾点,你必须先去看这部烂片才有权利评价。
如果幸运,遇到一部电影恶评如潮,但是你看了觉得其实还不错,甚至很喜欢,比如《无名》,很多人吐槽说看不懂,我看完觉得电影的闭环非常完美,还专门写了一篇《为什么有人会看不懂无名》,细细分析了一下每一个环节,洋洋洒洒几千字,但发表后阅读量很一般,只有几百。
前阵子《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映,历史上再烂的电影,都存在“毁誉参半”,但只听到骂声,无一人叫好,除了这部只怕是没别人了。
写它就是为流量了。而此时必须去看一部毫无争议的烂片,便是一种煎熬,116分钟如坐针毡,简直要报工伤。
而写的时候当然不能只是骂,要有理有据,我从62年越剧版、87电视剧版、89电影版到10李少红版全面分析,前提当然是要有知识储备,写了一篇影评,推荐阅读量立刻破万。
所以,追逐热点+知识储备=流量
经常会有人问我公众号文章是否要转发朋友圈宣传。
我的建议是如果仅仅为圈粉,就尽量不要。
我曾经有过几种情况发过朋友圈,一次是三年前,写过一篇《霍尊的错》,那时霍尊被网暴退圈,我只觉得是普通恋爱分手而已,不至于此,没想到文章获得6万+的阅读量,我也遭到了人生第一次网暴。有那么多人比霍尊的那位前女友还恨霍尊,令我有些猝不及防,发了一个朋友圈,让朋友们帮我一起骂回去,想想也很有意思。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网暴这玩意儿,经历多便看开了,前阵子奥运看到郑钦文退赛和张雨霏哭的梨花带雨的接受采访,很有感触,顺手写的一篇文章,也遭到铺天盖地的谩骂,如今心态就平和的多,笑看风云了。
有时候看到非常喜欢的电影,担心票房不高,也会写了影评发朋友圈,希望大家都去看,历史上有两次,一次是受邀请参加《爱情神话》首映,电影也实在是好,必须发圈帮助宣传。另一次是《封神》,看了很喜欢,导演说如果票房不到二十亿就没钱拍第二部,怕他真拍不了,就写了影评发朋友圈呼吁朋友们去看,后来我们这种人还被冠名为“封神自来水”。
如果你是为了圈粉,那就完全没必要。
很多人在创建公众号初期,因为缺乏宣传手段,发出来的作品总需要读者,这个时候朋友圈是唯一的推广手段。
但慢慢的你会发现,其实意义不大。
因为公众号最终还是需要把握垂直用户,也就是具有共同兴趣、需求和行为特征的用户群体。
而你朋友圈的人爱好分布广泛、年龄大小不一、学历见识更是参差不齐,哪怕他们短暂因为好奇关注了你,但是其实真的没有意义。
你后续发表的作品,这些朋友们不会再有什么人会阅读,很快会沦为“僵尸粉”的存在,对你未来的点击阅读量没有任何帮助。
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你的创作会有约束。
作品有时候是个人情绪的“树洞”,隐藏着每个人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并不完全阳光和“正能量”,这个时候,你很难不考虑,那个关注你的“朋友”或“亲戚”,他们看到后,会对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因为,你一直以来在他们面前,都如此乐观并且积极向上,你也许并不想改变这个形象。
所以,努力提高自己作品质量,争取获得系统推荐更靠谱。
在如今,支持一个人在孤独中默默坚守的,除了自身的毅力外,只有对这项事物深深的热爱了吧,我想。
忘了在哪里看到过这句话:如果想要永远快乐,那就文艺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