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广西南疆行不是我们预先的计划,因一直在新加坡带孙女,真的很难走开。但先生觉得老连长已70多岁了,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带领他曾经的士兵赴广西祭奠牺牲的战友了,所以很想参加这次活动。当我们把想法告诉儿子他们时,他们二话不说,坚决支持,决定克服困难,让我们安心参加这次祭奠活动。
对于这次活动的意义,这群战友都已详细记录了,我只想把这次行程记一下流水而已。
我们原本3月14日赶到南宁的,但这天没有航班,我们只好提前一天到达。3月13日上午10点,我们从新加坡起飞,中午1点40分抵达广西南宁吴圩国际机场,下午3点乘机场大巴1号线,约1小时左右到达南宁火车站,入住银河大酒店。当我们走进酒店大堂时,以老连长为首的领导团队已经在大堂就坐,正在商量活动议程。我与他们打了个招呼就到房间休息,先生作为这次活动文字工作者,立即向他们汇报自己的文字书写情况。我正好利用这个时间与我的侄女联系,她在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就读研究生,并与她见面。
3月14日上午,先生就开始工作,将已经写好的文稿到附近打印店进行了打印。下午先生的工作完成后,我们就沿着酒店门前的朝阳路一直往东的方向走,约半小时来到南宁最有名的邕江边,邕江虽然没有长江宽阔,但比法国的塞讷河要宽得多,邕江一名始于唐代,水量充沛,航运条件好。是南宁市主要的城市用水源,干支流航道也是重要的运输线路。被称为南宁市的母亲河。
邕江上我能看得见的有三座桥,但属邕江大桥最有名,我们打着雨伞,漫步在邕江大桥上。邕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采用苏联闭口薄壁构件理论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悬臂箱桥梁,其主跨为55米,全长约394.6米。它不仅是南宁市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连接江北区和江南区,而且也是南宁市的一个时代的标志性成就。
邕江边还有112米的古城墙。这座城墙始建于唐朝,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此后历代屡有修复,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南宁府修复城墙,城墙高三仗一尺,厚二仗五尺,城周围一千零五十步,设垛一千零九十六个,内外以青砖砌筑,中间填以黄土。民国五年,即1916年开始拆西北一带城墙,至1956年南宁古城墙被全部拆除。2004年在邕江大桥北岸东侧发现目前南宁仅存的古城培基112米。2005年,南宁市人民政府按清代城墙形式修复此段古城墙。它是南宁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南宁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3月15日上午游览南宁市排名第一的5A级,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科研科普,植物园为一体的“青秀山”风景区,它素有“城市绿肺”、“绿城翡翠,壮乡凤凰”的美誉,以“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著称,是南宁市最靓丽的城市名片之一。整个风景区占地面积很大,即使乘观光车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游完,我们因时间紧,导游带我们只游览了最知名的苏铁园,它是一个专注于苏铁植物保护和研究的园区,海拔在175至210米之间。占地面积约为38亩,会聚了几十种极为珍贵的苏铁品种,是亚洲最大的苏铁园。园区内收集了50余种苏铁,近万株,其中包括树龄千年以上的苏铁达百株,年龄最大的“苏铁王”距今已有1360余年,是全国“景观最好、树龄最老、胸径最大、植株最高”的苏铁专类园。是国家领导人到访南宁必参观之地。其实风景区内还有很多值得看的地方,可惜时间有限,只能离开。
随后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它是一座以广西民族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以壮族风情的铜鼓为原型,展现了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汉族、壮族、苗族、回族、侗族、京族、瑶族、水族、彝族、毛南族、仡佬族和仫佬族等。馆内藏品丰富,包括铜鼓、民族纺织品、金银器、纸质品、石器、竹木器、陶瓷器、老物件等八大类别。特别是博物馆收藏有345面古代铜鼓,是世界上收藏铜鼓数量较多、类型较全的博物馆之一。
下午,我们来到龙州市水口边防站,这是当初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时的出境之地,战友们站在中越边境,三五成群地在一起回顾当初的情景。现在这个地方是中越贸易的进入口,中越集装箱车在这里出出进进,好一派繁忙的景象。
3月16日,我们早上7点出发赶到龙州烈士陵园悼念牺牲的战友。这是这次的主题,所以大家起了个早床,第一个到达烈士陵园。因为16日是他们参加中越还击战的归国时间,所以会有很多的老兵都会选择这一天来祭奠。我们这个团队的所有战友,以无比真诚地心参加这次活动,有烈士家属,有杵着拐杖的战友,有家人陪伴的战友,还有的战友特地穿上当年的军装,戴上当年的军帽,以表达对牺牲战友的敬意。
祭奠活动由朱连长主持,林排长致辞,老兵代表讲话,之后大家依次给牺牲战友敬香鞠躬。还有的战友从老家买来杜康酒给烈士敬酒,朱连长站在英雄曾春华烈士墓前老泪纵横,留下许多泪水,这是他亲自训练出来的兵啊,他回首往事,怎不叫他心痛。先生还带着我看了一堵烈士墙,这些牺牲的战友在这里只留下了名字,遗体至今未归,应该是找不到了吧。
龙州烈士陵园共安葬烈士2382位,其中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和平时期牺牲的英烈143名,对越自卫还击牺牲英烈2237名。这是墓碑上的记载,但我仔细算了一下,觉得数字不对,总数2382名英烈,对越自卫还击2237名英烈,那么其他的英烈应该是145名,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些英烈为了建立新中国和保卫国家安宁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与日月同辉,英名与天共存,将流芳千古,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下午我们来到百色市靖西县新兴边民互市,寻找62号界碑,这是他们打完仗回到祖国的标志,可惜的是这里的变化很大,毕竟45年了,这里立的是807号界碑,于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里原来是62号界碑的地方,现在统一规划变成了807号界碑,另一种说法是,原来的62号界碑不在这里,那个地方已经成为了军事禁区,不能进去。不管界碑的准确位置在哪里,那都是这群战友的心里界碑。
3月17日上午,我们来到友谊关,位于中越边境线上,为中国和越南的交通要道,是我国322国道的终点,是越南1号公路的起点,越南把它叫做“0公里”。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叫“镇南关”,设于汉朝,历经二千多年烽火沧桑。明清时修建的关楼是双重拱门,外门匾额题“南疆重镇”,内门额题“镇南关”。关上设有昭德台,关后建有关帝庙。旧关楼于1885年在中法战争中被法军焚毁。战后,清军守将苏元春按原楼重修。1939年12月21日18时侵华日军第五师团及步兵第十一联队山县先遣队占领关楼并焚毁,日军劫走外门“南疆重镇”匾额石碑,拓下内门“镇南关”额书,一并运回日本,向天皇邀功请赏。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说:镇南关必须改名,大小国家必须和平相处,这个“镇”字不妥,关那边是越南,是我们的友好邻邦,要友善和睦。之后改为了“友谊关”。现在是两国贸易的重要口岸。在友谊关城门的楼上,有一个小型博物馆,里面珍藏着胡志明与毛主席和周恩来接见时的照片,陈列着各种镇南关大捷时的纪念品和文献资料。包含一些作战时用的武器,护具,中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件,老将冯子材的照片等。
下午来到这群战友45年前参战时曽经居住过的村庄---理明屯,当年的村长如今因患痴呆症,不认识他们了,好在他的女儿梁宗婷很有出席,是崇左市卫健委的干部,现派放在珠连村当第一书记,非常能干的女干部,这次访问,村里的活动是她一首策划。亲手制作的红糖送给每一个到访者,自家种的橘子,红薯,糯米糍粑招待我们。崇左市史志办主任专程回来接待了这群老兵,乡亲们都出来迎接,还有的战友找到了当年的房东,并赠送了红包,体现了当年的鱼水情至今还源远流长。这群老兵在连排长的指导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沿着当年的路线在村庄走了一圈,感叹发生很大变化,当年的土房现在全部变成楼房,外墙还统一刷了一样的颜色,这得益于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战带来的福利。
这次的广西南疆行主要在中越边境参观,我作为家属参加,也深受教育,感谢以朱连长为首的组委会成员的精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