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自由行之淮安

2024-08-02 13:26   新加坡  

6月17日我和先生及弟妹五人开始了苏北之行。本次之行的主要意图去宿迁市泗洪县看望先生曾经的老部队领导马连长,顺便在周边转一下。为此,我做了一个简单攻略就出发了。根据地理位置和火车订票情况,我们首先来到了淮安。

淮安虽属于三线城市,但地处长江三角洲,是苏北的重要中心城市,更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们17日乘高铁晚上到达淮安,宿离河下景区非常近的椰子酒店。第二天早上,我们在附近吃完早点乘公交直达周恩来纪念馆。到达时,还没有开门,只好在外等侯。在此过程中,我们根据门前提示,先在手机上免费预约,然后在大门口写有“周恩来纪念馆”的石碑旁拍照,看宣传牌介绍,9点钟我们排队入场。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桃花垠,于1988年3月兴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并对外开放,馆名由邓小平题写。整个纪念馆三面环湖,由纪念岛、宽阔的水面和环形绿地组成,总面积有四十万平方米,其中百分之七十为水面。199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增建了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和周恩来铜像广场。200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增建了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

主馆分三层。沿南边51级台阶就到了主馆第二层的瞻仰大厅。51级台阶寓意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时年正好是51岁。瞻仰大厅内设周总理全身汉白玉坐像一尊,连基座高4.7米。瞻仰大厅的蓝色天棚可以让阳光直接射到四米多高的汉白玉座像上,表达了周恩来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伟人。主馆底层,主要是周恩来生平介绍,分为四个部分:立志求索——为了中华之崛起;艰辛奋斗——为了新中国的诞生;鞠躬尽瘁——为了祖国的昌盛;风范长存——为了永远的怀念。展出了总理曾穿过的灰色中山装,曾坐过的红旗牌轿车,轿车比较特别,比普通轿车长,比普通轿车的底盘高,更特别的是只有一个后视镜,据介绍这是因为总理有秘密事情要商量处理而特别设计的。主馆第三层为观景台,远眺可望古城和馆区风景。如果向北鸟瞰,则可见牌楼式的景门和人字形附馆合起来,正好是“八一”的图型,寓意周恩来领导八一南昌起义。面对主馆呈拱卫之势,体现了周恩来是人民的好总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在主馆的后面是仿中南海西花厅建筑,展示了总理办公、开会、卧室及邓颖超卧室等生活办公场景,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虽然是仿建筑,但让我们感受到不对游客开放的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是啥样。

在主馆左侧,离西门不远处,还有一个陈列馆,里面存放有周恩来去逝时用过的灵车,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从北京开过来的臻品。

整个纪念馆是以三个展厅为主,周边广场及湿地公园为一体的景区,景区干净整洁,草坪,湖水,柳绿花红,非常优美。周总理一生什么都没有留下,就连最后的骨灰也撒向了大海,淮安人民给予总理建设这样一个纪念馆,让我们有机会瞻仰、缅怀,表达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敬意,以抚慰总理的在天之灵。

下午,我们来到萧湖风景区,它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古城北, 西依古运河,紧邻河下古镇,与勺湖隔堤相望,古时名园环列,湖中遍长菰蒲,鸦鹭相逐,小坝茶楼,晚风洒韵,普光禅院,落日钟声,游舫弦歌,遥向应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遗憾的是湖中建筑多已毁坏或消失,近年已恢复了韩侯钓鱼台、漂母祠、古枚里亭、御诗碑,建了石经楼阁,但已难见昔日之胜。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状元阁,当我们走到跟前时,大门紧闭,我们为表达到此一游的心情,在此留了个影。可能是因为天气炎热的原因吧,景区基本没人,好像整个景区只为我们5人开放似的,走着走着,终于看见一对情侣,坐在湖边谈情说爱,这无疑给我们的游览增添了一点情趣。

随后我们出西门,步行来到吴承恩故居,它位于淮安区河下古镇的打铜巷巷尾。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早年性格敏慧,博览群书,写诗作文,一挥而就,其文才很早就受到官员、前辈、社会名流的认可。他精通儒家经典,能写出一手令人称羡的好文章。因而,对科举成名满怀信心。然而命运偏偏捉弄他,每逢乡试,他总是兴致勃勃地赶往应天府(南京)应试,然而又总是榜上无名,扫兴而归。究其原因,是他的文风求真洒脱,不善八股文。嘉靖十三年秋考,又应试落第,在归舟的途中,游了镇江的金山寺。

嘉靖二十九年,四十五岁左右的吴承恩谋取功名的一番抱负还是没有实现。按照明代的科举制度,凡是取得秀才资格满了一定年限而又多次应乡试落榜,一律由学政(主持全省文教的最高官员)将他的姓名报送朝廷,听候适当安排,叫做"入贡"。于是,吴承恩成了一名岁贡生,到京城听候朝廷授职或者安排其它的出路。在北京等候了两个多月的吴承恩,结果大失所望,他没有得到官职,却被安排到南京国子监读书。此后十多年,直到吴承恩五十九岁,他一直在南京国子监。六十岁左右,吴承恩才得了个长兴县丞(正八品)的官职,相当于一个副县长。因吴承恩生来刚正不阿,当然不适应黑暗时代官场的那一套,仅仅做了一年多的县丞,就惹恼了上司,被诬陷为"贪污受贿"而革职拘禁。不久案情大白,得以释放。后来,朝廷补授吴承恩为“荆府纪善”(荆王府,位于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亦为李时珍故里)。在荆王府里当教师。时间不长,因年老有病,吴承恩便辞官回家。回家后,吴承恩潜心整理文稿和著述,终于写成了惊世骇俗的文学名著《西游记》。

吴承恩去世后,他的墓没有立碑。1974年12月,几个农民私自挖掘无主坟,想取棺材板卖钱。偶然间挖到吴承恩及其妻妾共三人棺材,当时并不知道是吴承恩的棺木。结果棺木被生产大队没收转卖给马甸中学,准备改做学校门窗。当时做门窗的木匠姓吴,当他改做棺材横档板时,发现板上有"荆府纪善射阳吴公灵柩"等十个字,这时现场有人开玩笑说:"吴师傅,这具棺材的主人说不准还是你的祖上呢!"吴师傅心里一动,就留下了横板的上半部分,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刻有"荆府纪善"四个字的木板。"纪善"为明王府的属官,正八品,为明代的独设官职。据考证此墓为明代墓,而明代淮安人任"纪善"一职的有四个人,其余3人任的是别的王府"纪善",唯有吴承恩有"荆府纪善"之补。况且墓主姓吴,号称过"射阳山人",符合这些条件的明代淮安人只有吴承恩一人,那么,这座墓的主人不是吴承恩还能是谁呢?

吴承恩的父亲吴锐(1461--1532),字廷器,号菊翁,为人忠厚,喜欢谈说史传,好游淮安名胜古寺,常给幼年吴承恩讲述民间神魔故事。吴锐娶商人女儿徐氏,生一女,名吴承嘉。中年后吴锐又娶偏房张氏,生一子,就是著名文学家吴承恩。东屋是吴锐和徐氏的居室,西屋是吴锐和张氏的居室。

晚上,我们再次来到河下古镇看夜景。首先来到红玉祠,即梁红玉祠,生于楚州(即今淮安),是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妻。曾在江苏镇江金山击鼓助战抗击金兵,梁红玉“雷鼓抗金兵”,传为千古佳话。后随韩世忠率部进驻淮安,在淮安城北1里多的地方筑新城抗击金兵。后人在此为之塑像建庙。1982年淮安人民政府按原貌再度修复,梁红玉塑像更显栩栩如生。

经过修复的梁红玉祠为三间,有一庭院。三面围墙,南面是大门,门两面各有一只石鼓。洞内建有一座三尺六寸高的神台,神台上设有神龛,神龛三面板壁,淮安梁红玉祠的南面一块约见六尺见方的玻璃,内置梁红玉戎装配剑的泥制塑像,有五尺高,神采飘逸,雄姿威严,遗憾的是我们晚上才找到这里,不能进去参观,只能在外面梁红玉的塑像前留影。梁红玉的塑像在灯光的映照下巍然屹立,以此为主形成的公园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梁红玉祠与河下古镇是连着一体的,河下古镇地处淮城西北部,背靠里运河。明清时期,商贸发达,文化昌盛,可谓人杰地灵。晚唐诗人赵嘏,明代抗倭状元沈坤,清代瘟病学家吴鞠通等都是河下人。淮扬菜中淮安特产文楼汤包的正宗产地就在河下古镇。

河下古镇形成于春秋末期,距今已有约2500年历史,是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迄今为止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80%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以前的建筑占70%以上,石板路面占90%,历史风貌基本保存完好。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素有“三鼎甲齐全”之称。河下有六大特色:文化重镇,军事重镇,盐商重镇,中医重镇(山阳医学的发源地),美食重镇(淮扬菜的发源地)还有佛学文化。

古街上最显眼的是状元楼门前骑着马,胸戴大红花的沈坤塑像,最有趣的是当我们发现沈坤父母亲墓碑上的墓名志是吴承恩题写的时,感到很诧异,结果发现他们是亲家,吴承恩的女儿嫁给了沈坤。不得不说河下古镇还是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晚上畅游更有情调,众多身着古装纱裙的美女游走在红灯闪烁的街巷拍照,给古镇增添了浪漫神秘的色彩。

6月19日上午,我们乘公交来到镇海楼,准备登楼看看的,但门还没有开,且要购票进入,一位在外面锻炼的老同志告诉我们,不要进去,里面没有什么,我们就i看了一下拱形门里的碑文,作一个大概的了解。

镇淮楼始建于北宋年间,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因为淮安是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要道,纵贯淮安全境的大运河,更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命脉。南粮北运,都要过运河穿长江,越淮河,才能北上。船只以到淮安视为安全,无论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要登楼祭酒,以庆幸运。在元代,淮安 "置总管府,用以控制南北舟车转输",楼上便悬挂"南北枢机"、"天澈云衢"的金字匾额。明代楼上置"铜壶滴漏",用以报时,故又名"谯楼"。后又置大鼓专伺打更、报警,故又称为"鼓楼"。

清代乾隆年间,因水患不断,人们为震慑淮水,更名为"镇淮楼"。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十月重建后的样子,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大。坐北朝南,底座为砖砌基台,长28米,宽14米,高8米,略呈梯形,坚实稳重。基台正中为拱形门洞,宛如城门。东西两侧为拾级而上的方砖踏步。基台上是两层砖木结构的高楼,面阔三间,楼高18.5米,楼顶为重檐九脊式,四角翘起的龙头,双目圆睁直视,大口吞云吐雾,似有腾飞之势,令人惊叹不已。

接着,我们步行二十来分钟,来到老居民区中的清朝民族英雄关天培故居,它坐落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中,有一名工作人员常住院子里面,用以看守维护。大门上写有“關忠節公祠”,里面主要展示他的生平事迹。关天培行伍出身,历任苏松镇总兵、署江南提督、广东水师提督等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他率领清兵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于1841年2月25日在广州虎门靖远炮台与英军作战中以身殉国,他是我国海防建设的先驱之一。

镇海楼的正对面,是“总督漕运部院遗址”,现在把它圈了起来,看到的是残根败壁的明朝时代漕运部院地层。

位于“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后面的是“中国漕运博物馆”。共有三个展厅和办公配套用房及文物库房。这里集中陈列了古代漕运(运河水上运输)工具及附属遗留物品,漕运总督府内工作与生活用品,曾经担任漕运总督及其他漕运官员(如唐代副宰相刘宴、宋代范仲淹、明代的李三才、史可法,清代的施世伦、琦善、段祺瑞等)的信函、书札,墨迹及生活用品,以及历代有关漕粮流通的记录、证券、量具、代用品等。

漕运代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命脉。历史上中国漕运的兴起、发展、辉煌和衰败,通过一系列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一一展现。中国漕运既是交通史、经济史、也是官吏史、政治史。

再往后走就是“淮安府署”,它是现存古代府级官衙建筑,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至今已有650余年的历史,淮安府署是中国最大的明清府衙,也是千古奇冤窦娥冤案的发生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淮安知府姚斌选中这块地方并加以修建改造而成。这里曾审理过清代四大奇案之一的李毓昌案,戏剧家关汉卿也曾以淮安府署为题材创作了《窦娥冤》。

署内原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分东、中、西三路,规模宏大,它是淮安历史地位的象征和见证。尤值一提的是,府署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科科都撰有反映其职责功能的楹联,特色鲜明,别具一格。

进入淮安府署,“公生明,廉生威”的诫石坊赫然屹立眼前。穿过牌坊,有一尊清代廉臣傅希挚的塑像,塑像底座上写有“不受馈遗的漕运总督”字样,令人好奇,有一种想了解关于他的故事的兴趣。在府署的后面有个后花园,特别精致,值得游玩。我们在此花了半个小时,在山水一体的“我在淮安等你”打卡点拍了不少照片,大家纷纷发了朋友圈。

下午我们来到驸马巷,周恩来的故居就坐落在巷子深处。1898年,周恩来诞生在驸马巷内一个青砖灰瓦的宅院中,1910年,总理离开老淮安后,就再也没回来过。但他把童年的12年光阴留在了这里。走进这里,总理人生的第一段身影,似乎还在眼前。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十分简朴。典型的明清时期苏北名居,是一代名人曾经居住、学习、生活的地方。在这座占地1987.4平方米的木结构宅院中,处处可见童年周恩来生活的印记:周恩来曾使用过的小书桌、劳作过的菜园、种植的两棵榆树、打水的水井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恩来的“三位母亲”。在周恩来不到周岁的时候,他的二叔生病,但无子女,为了给二叔冲喜就将周恩来过继过来,结果还是没能挽救他的生命。从此,充当养母的二婶专心致志地教养周恩来。没过几年养母也去世了。周恩来的生父一直在外谋生,生母万氏也去世后,周恩来又靠八婶抚养,在沈阳做官的另一个叔叔负担抚养费。生母万氏非常能干,过门过来是周家的当家人。她性格爽朗,精明果断,操持家务和待人接物的能力,给幼年周恩来留下深刻印象,并影响了周恩来的一生。养母陈氏则知书达理,从周恩来三四岁起便教他认字读书、讲述《岳飞传》《淮阴侯列传》等故事,成为他的启蒙老师。他还有一位善良淳朴的乳母蒋江氏,不仅教会幼年周恩来许多农家知识,还让周恩来了解和感知民间疾苦。周恩来12年的光景,与生母、养母、乳母等都住在这个院子里,接受不同的教育,对他的人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旁边有一个邓颖超生平事迹展厅,她从来没有来过这个地方,但作为周家的媳妇,也是我国卓越的领导人,在这里特别为她设了一个展厅。

晚上我们乘高铁,约20分钟到达宿迁,开始我们下一站的旅行。

美味细节
旅游、厨艺、教育等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