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重预防机制概述
什么是双重预防机制
双重预防机制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它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第一道是管风险,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把风险用数值表现出来,并按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让企业结合风险大小合理调配资源,分层分级管控不同等级的风险。第二道是治隐患,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整治这些失效环节,动态的管控风险。
根据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双重预防机制” 就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合称。其基本思路就是要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第一道是管风险,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杜绝和减少事故隐患;第二道是治隐患,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
可以说,安全风险管控到位就不会形成事故隐患,隐患一经发现及时治理就不可能酿成事故,要通过双重预防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例如在电气焊作业中,从消防安全角度看,只要焊机、电焊行为存在,就是客观 “风险”。而在电焊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办理动火审批手续、没有清理作业现场周边的可燃物、没有落实现场看护人员、没有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等可能导致电焊行为这个 “风险” 失控的问题,就是 “隐患”。金华武义基于双重预防机制理念打造的 “焊有序” 应用,通过增加芯片和二维码,并为有证焊工提供权限,实现无证人员无法开机,同时安装可燃气体浓度探测仪、可视化摄像头等组件,对作业周边环境和可燃气体浓度实施监测监控,实现对电气焊行为中 “焊机” 和 “作业人员” 两大风险点的管控,有效防止了 “无证电焊”“在易燃易爆环境电焊”“未落实现场安全管控措施” 等隐患产生,从而实现防范事故的产生。
双重预防机制包括三个过程,同时这三个过程也是双重预防机制的三个具体目的。第一个过程即第一个目的 ——“辨识”,辨识风险点有哪些危险物质和能量(这是导致事故的根源),辨识这些根源在什么情况可能会导致什么事故。第二个过程即第二个目的 ——“评价分级”,利用风险评价准则,评价风险点导致各类事故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对风险进行评价分级。在 “评价分级” 的过程中,包含了隐患排查的过程,即对风险点的现有管控措施进行全面排查:措施是否齐全、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如果风险现有管控措施有缺失或缺陷,即存在了隐患,可能会构成较大或重大风险,影响风险分级结果。第三个过程即第三个目的是 ——“管控”,即对风险的管控,把风险管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 “风险管控” 的过程中,包含了对第二个过程发现隐患的治理及对风险点现有管控措施的全面、持续的隐患排查,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治理,保证风险随时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有效管控风险、排查治理隐患、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思想共识,推动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企业责任落实、社会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促使企业形成常态化运行的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坚实基础。
二、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要性
法律政策要求
新《安全生产法》明确要求企业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组织建立并落实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的职责。具体而言,新《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一)建立健全并落实本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二)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四)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五)组织建立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六)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七)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此外,新安法要求企业应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第四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按照安全风险分级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并落实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科学预防事故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相当于在隐患整改的基础上增加一道防线,工作思路从 “亡羊补牢” 转变为 “未雨绸缪”,建立一套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预防事故发生。
双重预防机制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做到双重预防,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首先,双重预防机制有利于防止事故发生,减少损失。其次,双重预防机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再者,双重预防机制有利于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此外,双重预防机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还有,双重预防机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同时,双重预防机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活力和抗风险能力。最后,双重预防机制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针对安全生产领域 “认不清、想不到” 的突出问题,强调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从隐患排查治理前移到安全风险管控。双重预防机制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第一道是管风险,第二道是治隐患。其基本工作思路是通过双重预防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二者之间是相互包含的关系,隐患排查治理包含于风险分级管控中。把风险管控好,不让风险管控措施出现隐患,这是第一重预防;对风险管控措施出现的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治理,预防事故的发生,这就是第二重预防。双重预防机制包括三个过程,同时这三个过程也是双重预防机制的三个具体目的。第一个过程即辨识,辨识风险点有哪些危险物质和能量,以及在什么情况可能会导致什么事故。第二个过程即评价分级,利用风险评价准则,评价风险点导致各类事故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对风险进行评价分级。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隐患排查,即对风险点的现有管控措施进行全面排查,若措施有缺失或缺陷,即存在隐患,可能会影响风险分级结果。第三个过程即管控,对风险进行管控,把风险管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对隐患的治理及对风险点现有管控措施的全面、持续的隐患排查,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治理,保证风险随时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构建双重预防机制面临的问题
缺乏明确指导手册
目前,很多企业在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时面临着缺乏明确指导手册的问题。没有清晰的创建指导,企业往往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不清楚具体的创建流程和方法。这使得企业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过程中感到迷茫,难以有效地推进工作。
人员理解不到位
监管和企业工作人员对双重预防机制的内在逻辑理解不到位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很多关于双重预防机制的培训千篇一律,不符合实际情况,加上各部门日常事务繁忙,应对检查、学习等任务众多,导致非安全部门基本对双重预防机制不了解,只是单纯地根据收到的隐患清单进行隐患排查。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足,隐患排查没有侧重,对于重要的管控措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对重大危险源安全阀根阀开关的重视程度不能等同于空气缓冲罐。这些都体现出企业组织、培训的缺失,没有充分发挥风险分级管控的成果。
资料无法指导实际工作
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常常出现汇总编辑成一堆资料文档,却无法指导实际工作的情况。一是风险管控措施本身过于繁琐,风险分析过程中如果后果取值过于极端化,会导致管控措施太复杂,过多机械化的重复措施。隐患排查措施最终是要拿来实施的,在保证风险可接受的情况下,措施越简单越有利于落实,而不应该无限制细化管控措施。二是过于依赖管理措施,不重视本质安全水平提升。比如,某企业的一个水泵所处环境有忌水的药品,企业为此制定了十多条管理措施。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增加物理隔离措施来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增加巡检、观测措施。
未发挥实质作用
双重预防机制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发挥实质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隐患排查与风险评估脱节,企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流于表面,没有真正浸入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化建设全过程,安全管理制度和实际运行 “两张皮”。一是企业对双重预防机制认识不到位,缺乏建立机制的主动性;二是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质量不高,好看不好用;三是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衔接不够。
四、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步骤
前期准备工作
制定实施方案,企业应由主要负责人牵头成立双控体系建设组织机构,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应充分认识到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要性,积极组织成立专门的建设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应涵盖企业各部门的负责人及专业技术人员,共同为双控体系建设出谋划策。明确的工作目标能为建设工作指明方向,例如在一定时间内实现风险有效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率达到特定百分比等。实施步骤要详细具体,从风险点排查到管控措施制定,再到隐患排查治理,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操作流程。进度安排应合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各个阶段的完成时间节点,确保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保障措施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为双控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后盾。
建立管理制度,包括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考核奖励制度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风险辨识、评价分级、管控措施制定及实施等方面的要求,确保不同等级的风险得到相应的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规定隐患排查的频率、方法、责任人以及治理的流程和要求,做到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治理。考核奖励制度则对在双控体系建设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对执行不力的进行处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员动员培训,指定专人开展培训工作,包含双控体系实施方案、管理制度、相关概念、排查方法等内容。培训工作是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要环节,通过指定专人负责,可以确保培训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培训内容应涵盖双控体系的各个方面,让员工了解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掌握风险辨识、评价分级、管控措施制定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使全员积极参与到双控体系建设中来。
安全状况评估,对安全生产管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和生产现场作业环境等现状进行初始风险评估。初始风险评估是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基础,通过对安全生产管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和生产现场作业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可以了解企业当前的安全状况,找出潜在的风险点。在评估过程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如安全检查表法、危害分析法等,对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为后续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提供依据。
划分风险点
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风险点名称、类型、所在区域位置以及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等内容。企业应组织专业人员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排查,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对于每个风险点,要明确其名称,以便于后续的管理和识别。确定风险点的类型,如设备设施类风险点、作业活动类风险点等。同时,要准确标注风险点所在的区域位置,以便在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定位。通过对风险点的分析,预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如火灾、爆炸、触电、机械伤害等,为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提供参考。
危险源辨识
选用合适的辨识评估方法,组织全员参与,开展全方位、全流程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危险源辨识是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关键环节,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辨识评估方法,如安全检查表法、工作危害分析法、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等。组织全员参与危险源辨识工作,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知识,确保辨识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入手,开展全方位、全流程的辨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危险源的地方。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类整理,为后续的风险评价分级做好准备。
风险评价分级
对风险进行评价分级,确定风险等级,可运用风险矩阵法等方法进行评估。风险评价分级是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的过程,通过运用风险矩阵法等科学方法,综合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一般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进行标注。对于不同等级的风险,企业应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在风险评价分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制定管控措施
针对已识别的风险点,确定风险管控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实施人员。根据风险评价分级的结果,针对已识别的风险点制定具体的管控措施。管控措施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明确责任部门和实施人员,确保管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对于重大风险点,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负责管控,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要定期对管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安全风险告知
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用红橙黄蓝的颜色标注不同风险等级。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分级的结果,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将不同风险等级的风险点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进行标注。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应悬挂在企业的醒目位置,让全体员工能够直观地了解企业的风险分布情况,提高风险意识。同时,四色分布图也为企业的风险管控提供了可视化的工具,便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和决策。
醒目位置设置危险源公示牌,列出辨识出的危险源。在企业的醒目位置设置危险源公示牌,将辨识出的危险源逐一列出。危险源公示牌应包括危险源名称、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风险等级、管控措施等内容。通过设置危险源公示牌,让员工了解企业存在的危险源及其风险情况,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也便于企业对危险源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公示牌的内容。
设置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内容包括风险点名称、风险等级、危险因素、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等。为每个岗位设置安全风险告知卡,告知卡内容应包括风险点名称、风险等级、危险因素、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等。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应放置在员工易于看到的位置,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够随时了解本岗位的风险情况,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同时,也便于企业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隐患排查治理
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排查内容、频率和责任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隐患排查计划。明确排查内容,包括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设备设施的运行状况、作业环境的安全条件等。确定排查频率,根据风险等级和重要程度,对不同的风险点采取不同的排查频率。明确责任人,将隐患排查工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确保排查工作的有效开展。
实施隐患排查,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发现隐患。按照隐患排查计划,组织专业人员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全面排查。排查过程中,要认真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隐患的地方。及时发现隐患,并对隐患进行登记和分类,为后续的治理工作做好准备。同时,要对隐患排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找出隐患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为改进风险管控措施提供依据。
隐患治理及验收,对发现的隐患进行治理,并进行验收,确保隐患消除。对发现的隐患,要及时制定治理方案,明确治理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间。治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治理方案进行操作,确保隐患得到有效治理。治理完成后,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验收,确保隐患消除。同时,要对隐患治理的过程进行记录和总结,为今后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五、快速创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方法
制作资料文档,可先照着模板进行修改,后面再来完善。
在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时,制作资料文档是重要的一步。可以先找到相关的模板,如双重预防机制实施方案模板、组织机构设置模板、管理制度模板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模板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资料文档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编制两个清单,包括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和隐患排查治理清单。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和隐患排查治理清单是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应包括风险点名称、风险描述、风险等级、管控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信息。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应包括隐患名称、隐患描述、隐患等级、排查方法、治理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等信息。通过编制两个清单,可以实现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的全覆盖,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
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可通过 word/excel/PPT 制作。
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是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分别表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的分布情况。可以通过 word/excel/PPT 等软件制作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数据来源,收集企业的风险点信息、风险等级评定结果等数据。
(2)制定数据收集计划,明确收集时间、人员和方式。
(3)确保数据准确性,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核实和筛选。
(4)选择合适的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风险等级。
(5)根据风险等级,将各个风险点在四色图上进行标注。
(6)分析四色图,了解企业的风险分布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醒目位置设置危险源公示牌。
根据相关规范,危险源公示牌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公示牌的尺寸为:宽 1.8m× 高 1.0m,底边距地不得低于 1.2m。
(2)标题字体用黑体字;内容用仿宋体。整个版面是白色底,蓝色字和蓝色格子线。
(3)公示牌设立在作业区人员出入口处等显著位置,要牢固、抗风、防雨。
在醒目位置设置危险源公示牌,可以让员工和相关人员了解企业的危险源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设置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
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应包括风险点名称、风险等级、危险因素、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等内容。设置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可以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随时了解本岗位的风险情况,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双重预防机制的持续改进
发动全体员工参与,将所有的危险源都辨识出来,对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级,制定合理的管控措施。
通过开展全员培训,让员工了解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重要性,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参与度。可以借鉴郑州京华制管有限公司的分级培训方式,利用全员、车间、班组不同层面的集体培训,以及每天班前会、班后会,组织员工一起讨论岗位风险点,制作应知应会卡、应急处置卡等,使大家加深对风险隐患的认识。
企业各部门密切合作,结合现有的部门职能分工,合理分配双重预防机制具体任务的执行部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结合形式多样的培训手段,发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例如邀请专业的辅导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双重预防机制教育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按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要求完善基础工作,如开展双重预防机制知识培训、实施风险分析与评估、组织专人编制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双重预防机制执行文件,编制管理工作标准指导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编制作业指导书指导生产作业活动。企业指导员工将双重预防机制文件要求切实地和日常工作联系在一起,及时填写各种安全记录表、检查表等。
定期评估和调整预防机制,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公司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和公布。企业主动根据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以及其他变更情况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公司适时和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对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评审每年应不少于一次,当发生更新时应及时组织评审。应保存评审记录。
鼓励创新,引入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方法。
以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引领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企业作为安全生产责任的主体,是双重预防机制各项工作的落脚点与支撑点。在实际工作中,安全文化建设对于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与落实影响愈加凸显。例如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公司 2024 年班组长培训班中,王明朱的《风险管控暨应急管理培训》(双重预防机制与安全责任、应急演练),通过课程培训,为企业引入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方法提供了参考。
关注行业最新动态,不断学习更新评估知识。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持续培训员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指定专人开展培训工作,包含双控体系实施方案、管理制度、相关概念、排查方法等内容。培训工作是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要环节,通过指定专人负责,可以确保培训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培训内容应涵盖双控体系的各个方面,让员工了解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掌握风险辨识、评价分级、管控措施制定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方法和技巧。
像洛龙区组织危化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构建专题培训,通过专家结合有关生产现场对双预防体系建设的基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提升员工对双重预防机制的认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有效性。
企业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如市旅游文广局组织全市文旅企业开展安全生产 “双控” 机制建设培训及应急演练活动。通过理论培训和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企事业单位员工对 “双控” 知识的理解,提升人员疏散、火灾初期处置的实战技能,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处置能力,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同时,以应急演练为中心迅速组织企业全员进行培训,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效果,推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走向深入。
(PPT 素材来源于网络)
课件获取方式
公众号内发送关键词:课件获取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