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寒露,阳化民舒

创业   2024-10-08 03:00   中国  
公历2024年10月8日(农历甲辰九月初六)凌晨2点59分,太阳到达黄经195°,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寒露。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五之气的第二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水汽凝结而为「露」。寒露时节,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昼夜间已透出几分寒意,所以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一说。寒露为「秋中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也是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的标志。

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鸿雁大举南迁。「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雀鸟没了踪影,海边却出现很多外壳颜色及条纹与雀鸟相似的蛤蜊,古人便认为这些蛤蜊是雀鸟入水所变。「三候菊始黄华」,深秋时节,百花凋零而秋菊开始盛开。

影响甲辰寒露节气的五运六气大致如下:

1. 中运:土运太过
《黄帝内經·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病腹满溏泄肠鸣。」

大意是:土运太过之年,雨湿之气流行,大雨时降。土盛乘水,肾属水,故肾易受到侵害,导致人们出现腹痛、手足清冷、肢体沉重、烦闷不乐等症,易发生腹部胀满、肠鸣腹泻等症。

2. 在泉之气:太阴湿土
《黄帝内經·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tūn),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bì)不可以回,腘如结,腨(shuàn)如别。」

大意是:在泉之气太阴湿土,主管下半年(大暑至大寒前六个月)的气候。土资生万物,故草木早荣,湿气偏盛,则山川雾气环绕,氤氲朦胧,阴云密布。民众易出现水饮积聚、寒湿乘心而痛、耳聋失聪、咽喉肿痛、二便出血、崩漏、少腹肿痛、小便不利、上冲头痛、视物不明、项强疼痛、腰痛如折、大腿活动受限、膝关节屈伸不利、小腿肚转筋等病症。以上症状皆因土盛乘水,脾肾系统失衡而致。

3. 四运:客运太角,主运少商。
主运少商即金运不及而火反盛。客运太角即木运太过。木生火。火克金。甲辰寒露节气呈现木盛火旺,风火相煽而金火相搏的局面。深秋时节,随着逐渐降温,浮越之阳遇寒,易致上焦气血凝滞不畅,对心、肺、脑均是严峻考验。阳气不收反而蒸腾升散,易导致热灼上焦心肺。肺肃降不利,人易胸闷咳喘;心火上炎,人易口舌干燥;粘稠血液滞凝于头,则易头懵头痛等。

4. 五之气:客气少阴君火,主气阳明燥金。

《黄帝内經·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凡此太阳司天之政……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

大意为:凡太阳寒水司天之年……五之气,当令之气(客气)少阴君火,主气阳明燥金,即秋行春夏令。此时,阳气重新发挥作用,草木因而生长、化育、成熟,人们也会感到身心舒畅。

甲辰年寒露节气,处于五之气「秋行春夏令」的时空之中,即太阳直射点的南移使北半球进入秋季,而来自太阳系的当令之气却是春夏之时的气候。由于这段时间天地间的阳气比较充足,所以「民乃舒」。但这与秋季应有的肃杀、收敛相悖,所以也会造成人们阳气收敛不利的情况。而甲辰年终之气的两个月是一段寒湿交织的时空,需要人们具备较为充足的阳气来抵御严冬的湿寒。故符合秋收的主旋律尤为重要,借天地间充足的阳气来培补自身阳气,养好「秋收」,以备「冬藏」。

综上所述,甲辰年寒露节气的时令养生重点是:理气敛阳,具体养生建议如下:

1

理气敛阳

理气,即调理气机。敛阳,即收敛阳气。

气机指气的运动,人体之气的运动形式一般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經》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因此,协调通畅的气机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本。《黄帝内經·素问·五运行大论》云:「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天地之气的运动规律是如此,人体之气亦然。在人体中,肝肾居于下焦,其气宜升;心肺居于上焦,其气宜降;脾胃居于中央,脾升胃降,斡旋四脏之气的升降;从而在人体中形成如环无端的循环运动。

五运六气的变化会给人体气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下寒露节气处于秋三月,秋主收。而当令之气「少阴君火」为春夏之时的气候,主生长;客运太角,即木运太过,则使天地间的生发之力更盛。「生长」与「收」相悖,因此这段时间的气候会导致人们阳气发散于外而收敛不利。

(1)气虚者补气敛阳

当下虽然是「秋行春夏令」气候,但根据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原则,气血较虚者应借天力补自己身心的不足,改善困倦乏累、气短嗜睡、巅顶头痛等症,形成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才有资本面对终之气小雪至小寒两个月少有的湿寒气候。

(2)气盛、气滞、气郁、气逆者疏肝敛阳

气盛者当下肝气升发太过,若遇秋凉包裹,易形成气郁;若生气恼怒则易形成气滞或气逆。气行不畅则引发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导致左头左牙胀痛、胁肋胀痛、头晕目眩、呃逆嗳气、胃痛反酸等症。此类人群宜适当疏肝理气,使气机调达通畅,肺气肃降正常,则有助于酉时阳气收敛归肾。

2

宜酸慎辣

秋宜食酸。《黄帝内經·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季养收不宜发散,因此应慎食葱、蒜、辣椒等辛味之品,而适当多吃一些酸味食物。若过食酸味,可急食甘(甜味)以缓之。

这段时间若感觉脾胃不适,饭菜中可加适量黑胡椒粉,以温中散寒、降逆消痰。黑胡椒虽也是性热味辛之物,但其归经走下焦,故以化湿驱寒为主,而少发散之虞。

3

水果助收

《經》云:「五果为助」。借酉初阳入于阴、收敛归肾之际,适当食用性凉或性寒的应季水果,可养阴助收。

(1)梨

《本草通玄》记载:「梨,味甘,寒。润肺凉心,消痰降火,止嗽除渴。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脾胃气足且有实热者,可生食;脾胃较弱而阴虚者,宜煮熟后食用,如用砀山梨为主要食材的小吊梨汤、冰糖炖梨等。

(2)猕猴桃

猕猴桃又名猕猴梨、藤梨。《本草纲目》云:「酸、甘,寒,无毒。止渴,解烦热,下淋石,调中下气。」《食经》言其「和中安肝。主黄疸,消渴」。猕猴桃色绿入肝,可平肝降热,但其性偏寒,因此脾胃虚寒者应慎食或加热后食用。

4

茶灸润

秋主燥,燥邪伤肺。寅时肺经旺,借茶灸之法,可补水养阴、润燥生津,温燥凉燥皆宜。温燥者,可选用生普、绿茶;凉燥者,可选用熟普、宁红;平和体质者,可选用绿茶加熟普或宁红。燥热较明显者,可在茶灸前口含椴树蜜缓缓咽下后,再开始茶灸。

5

保暖护阳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寒露过后,昼夜温差增大,早晚气温低,北方地区尤其明显,因此需注意早晚添衣,养护阳气。

其次,「春捂秋冻」要适度。既要避免白天穿衣过厚而致汗出过多,也要避免阴雨天或早晚气温较低时穿衣过少而受寒。寒露以后,需换下凉拖,穿上鞋袜。中医认为:「寒从足入,热从头出。」腿脚保暖,即是从源头杜绝寒邪侵入人体以保护阳气之法。

甲辰寒露,阳气生化,草长民舒,而秋行温热之气带来的繁荣舒适之感,实为一种假象。寒露时节,非凉反温,邪气潜伏,伺机侵扰;此间阳气,收敛不佳,待到冬来,奉藏者少;天损有余,而补不足,人损不足,以奉有余;顺应自然,纠正颠倒,自在安康,越来越好。

附:子午流注与二十四小时对照表 

注:上述时辰以北京时间(东经120度)为准,各地根据当地经度与北京时间的经度差来计算时差,可以在百度查阅《真太阳时算法与中国主要城市查询》作为参考。
本文章为原创首发,禁止抄袭。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 / END / ————

作者:养生文章指导组

执笔:董佳欣

审定:承恩编辑:王楠

小组成员:承恩、吴萍、李福俊、李伟、刘歆苏、胡丽娜、董佳欣、江景芙等
文字原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如有问题可以留言,会有专人回复。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文章

道心语境
刘承恩个人的微信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