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简介及正常参考值
根据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白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1]。
白细胞异常的原因 [3-6]
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 15 × 10^9 /L 左右,通常在 3~4 d 后降至 10 × 10^9 /L 左右,约保持 3 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白细胞数在早晨或者静息状态时较低,下午或者活动和进食后较高。
妊娠期及分娩期常见白细胞增多,妊娠期可波动于(12~17)×10^9 /L 之间。
在较大手术后 12~36 h,常出现白细胞升高,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急性心肌梗死后 1~2 d 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
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急性大出血时,部分患者常出现白细胞升高,有时可达(20~30)×10^9 /L,主要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血液系统肿瘤,如粒细胞性白血病,常见白细胞升高,部分实体肿瘤患者晚期,也可出现白细胞升高,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可减少,甚至可低到 2 × 10^9 /L 以下。一些病毒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等感染时会出现白细胞减少。
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表现为「三系减少」,白细胞可明显减低,且几乎均为淋巴细胞。
多种化疗药物可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降低,如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
丙基硫氧嘧啶、甲巯咪唑等抗甲状腺药物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也可引起白细胞降低。